APP下载

融合乡土资源的学校美育新路径

2023-02-26王明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1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构建

王明静

[摘 要]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汪疃小学坚持探索和实践“以耳听美、以音唱美、以笔画美、以手写美、以形展美”的美育实践路径,培育具有美仪、美言、美情、美行、美心的“五美”好少年,全面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乡土资源是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牢牢抓紧这一优势,增强美育工作实效性,学校以建设“一带五成”式“美·上”美术课程体系为美育工作的切入点,从美术课堂教学、美术社团活动、美术实践活动三方面出发,构建多元立体的美育培养模式,着力探索美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育实践;美术课程体系;构建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较差,而农村教育的基本内容又以知识、以发展智力为主,所以美育是一项重要空缺,美育是被遗忘的角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美育势在必行。

威海临港区汪疃小学遵循“以美化美,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以“美·上”为核心素养导向——即正明强美,昂扬向上,引领构建“一带五成”式的美术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坚持探索和实践“以耳听美、以音唱美、以笔画美、以手写美、以形展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培育具有美仪、美言、美情、美行、美心的“五美”好少年,全面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其中,学校以建设“美·上”美术课程体系为切入点,着力探索美育实践路径,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机制,提升美育工作实效。

一、融合乡土资源重塑“美·上”美术课程体系

(一)挖掘乡土资源探究美育新内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应以核心素养为起点,促进艺术类课程教学全面升级。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本土资源,以形成多樣化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有效地综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一步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实现其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为将乡土资源更全面、更深入地融入美术教学中,威海临港区汪疃小学按照新时代国家美育工作的要求,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提高思想认识和站位,站在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不断探索和实践,旨在建立完整而系统的乡土资源融合模式。面对目前美术教材乡土资源挖掘过浅;美术教学融合乡土资源深度不够;美术教学融合乡土资源效果有待提升等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学校意识到,过去单一的美术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凸显学校在乡土资源应用方面的鲜明特色和核心优势,从而产生更强劲的育人合力,助力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全面发展,美育工作新内涵亟须探究和落实,特色型、多维度、立体化的美术课程体系亟须构建和实施。

(二)重塑“美·上”美术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把加强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现状下,学校美术学科在原有美术课程的基础上,以“融合乡土资源”为特色,以学习“乡土资源、乡土特色、乡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发展美术专项特长+增加美术审美体验”的多维育人路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充分涵养各年级段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以立体交互的培养模型,重塑了“美·上”美术课程体系,以此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学会美术技能、发展美术特长、提升审美能力、加深文化理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层层螺旋上升。

二、在课程实践中探索美育新路径

按照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为使“美·上”美术课程体系实施得更具实效性,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干道”,以社团活动为“加速道”,以实践活动为“展示台”。通过三措并举,以“一线”串起“三面”落实美术课程体系,即抓住“融合乡土资源”这一条特色线,串起学生在美术课、美术社团和美术实践活动三个层面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文化观,从而形成崇高审美需求和高尚人格修养。

(一)“美·上”课堂——培养美术基本技能

由于学校坐落在临港区乡村振兴主战场汪疃镇驻地,这里物产丰富,文化深厚。为提升“美·上”课堂的丰富度和趣味性,同时为更好地实现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美·上”内涵,一方面,学校从顶层规划美术课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美育一体化建设,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另一方面,美术组加大教研力度,以“寻找乡土资源之美”为目标积极开发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优质艺术教育。从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来说,除课标规定的必修美术学习内容之外,不同年级还开展了不同的“乡土资源特色”专题课程:一年级的泥塑、二年级的押花、三年级的衍纸、四年级的草编、五年级的秸秆。从培养美术技能方面来说,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度均和学生当下的动手能力相匹配。学生们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五年专题课程,不仅能学习美术基础知识,还能由易到难习得搓捏、押制、卷贴、编织、扎刻等技能。

学校美术教师还经常将课堂拓展到户外,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让孩子注意身边的自然美,在其中感受清风明月,培养审美情趣。利用美术课,让学生发挥想象,把眼前的美景转化为心境的一部分,陶冶自我,从而得到审美能力的提升。

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乡土四季研学课程”的方式,去田野里、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而且作品富有真情实感,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能得到自由发挥,在大自然中传授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二年级《叶子上的小“血管”》一课,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去汪疃镇文峰植物园,找不同树叶的颜色、形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叶子上的纹理,以及季节变化带来的叶子颜色的变化,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各抒己见:“老师,没想到原来叶子上还有这么多好看的图案!”,“老师,每片树叶上的这些线都不一样”,“快看,这片叶子两边的颜色和纹理都不一样”,……很多孩子,手里捧着一片叶子能静静得看上好久好久,叶脉上纹理的各种特点在他们的观察和交流中越找越多:平行的、交叉的、有序的、无序的……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找、一起看、一起说、一起画,可以想象学生的作品有多么令人惊叹!

学校的美术课,在校园,在公园,在苹果园,在葡萄园,在田间地头……老师们带着学生探寻乡土资源中的美术元素,学生通过浸润式、直接式、主动式的学习方式体验乡土资源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本土文化,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他们身体力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资源文化之美打下坚实基础。

(二)“美·上”社团——发展美术专项特长

为落实对学生美术专项特长的培养,同时,为丰富学校课后服务的种类和内容,学校老师们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开设面艺、石头画、剪纸、插花、风筝制作、秸秆扎刻、纽扣画等七类“乡味”社团及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类社团,弥补课堂上“普适型”美术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特长型”的美育渠道,让具有不同艺术才能的学生都能找到学习、体验、成长的平台,发挥和展示学生的美术特长。

1.基于现成材料体现“乡味”

教材中,很多利用废弃物品再创作的教学内容,以往,大部分学生准备的材料局限于纸材、饮料瓶等,学生们生活在农村,石头、瓦砾唾手可得,但从来没被关注,通过讨论,大家选择用石头进行尝试。收集、清洗、构思、制作,学生们交流后真的是创意无限,有的利用石头光滑的表面在上面涂涂抹抹,有的利用石头漂亮的纹理进行再创作,有的利用石头的形状进行组合、添加,一幅幅充满着童真童趣的作品在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中诞生。

每个班,都有一些手巧的孩子,他们喜欢折折叠叠、剪剪贴贴,那就由他们自由发挥,学校的纸意社团作品最多,在这里,师生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创意和才能,静静享受手工艺术带来的魅力和快乐。

麦秆、玉米秸、花生壳等农作废弃物在农村到处都是,这些都成为学生眼中的宝贝、手中的作品。收集、清理、构思、剪贴、烙画,学生们创意无限,他们从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悟出发,创作出抽象的、具象的、平面的、立体的各种作品。

通过对乡土资源的搜集与再创造,引发了学生对周边事物色彩、纹理、材质等美术元素的关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变土为潮:基于民间技艺展现“乡味”

汪疃镇上的花饽饽如今已经小有名气,非遗传承人于日芬的作品成为镇、区两级的宣传名片。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学校设立“巧手生花面艺工作坊”,邀请于日芬定期为师生授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各种小动物、卡通形象、蔬菜瓜果的制作方法,体验传统民间技艺。同时在面艺中了解、传承威海的民俗:元宵节捏属相、清明节蒸面燕、七夕节烙巧果、过年蒸花饽饽等。另外,通过师生合作学习,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面艺制作与国画相结合,创作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新作品。

通过对面艺的体验、再创造,学生既领略了民间技艺的魅力,又学会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美术创作;既传承和发展了家乡的传统文化又让乡土资源和民间艺术焕发时代活力。

3.变仿为创:基于大师表现“乡味”

俗话说:有多大眼界,就能看见多大世界。学校学生身处农村,受家庭、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局限,视野狭窄,导致学生美术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基于以上现状,借助学校开展的“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国画、书法、漫画、泥塑、摄影、剪纸、鲁绣等高水平专业人士展示讲解他们自己的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和领悟大师的专业魅力,感受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术技法的别具匠心、炉火纯青,开阔专业视野,提升鉴赏品味,拓展创作思维。不仅如此,学生在对大师作品的解读到创作理念的理解,再到技法的学习,然后结合农村生活的实践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由仿到创的实践,最终呈现出富有年龄特点和独特美感的作品,这个过程远比自己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更出彩。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说出心中的美,在互相的心灵碰撞中,相互砥砺,彼此都得到心灵的提升。

在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时间里,学生从“学习—模仿—制作—品鉴”的过程中感悟艺术之美,体验淳朴的乡土文化之美,踏上由老师们精心构建的“看见美—了解美—品鉴美—创造美”的美术素养发展之路。

(三)“美·上”实践活动——增强美术审美体验

学校继续把乡土资源引入到实践活动中。学校定期为孩子们举办画展、书法展和创新成果展,将学生在课堂上和社团里创作出的作品展示出来,增强作者的艺术自信和观者的审美體验,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被展出时,骄傲的心情无以言表。

2023年6月份,学校举办了“梦想一路生花”六一儿童节画展。10月份,又举办了“锦绣入画,祝福盈心”创新成果展,孩子们以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向祖国母亲献上最真挚的节日祝福。

美育实践活动作为美术课堂、美术社团的有机补充,不仅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全景式的美育实践体验,还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增强直观审美体验,助力孩子们艺术种子萌芽,开出梦想之花。

三、在收获成果中反思美育工作

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类美术、书法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成果。在庆祝临港区建区十周年师生作品展中,学生们的石头画系列作品——《幸福临港我的家》获一等奖。在建党100周年时,面艺社团结合党的知识和元素,完成的花饽饽作品《百年辉煌》,在临港区艺术节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学校面艺工作坊获山东省优秀实践教育成果奖和美育创新案例。

在“课堂—社团—实践活动”形成的良好美育实践闭环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学校对美育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畅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土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文化特征。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如何通过对乡土奋斗精神的深入挖掘和呈现,例如,组织学生设计“我的家乡故事”“红色经典”等主题,让学生通过绘画、剪纸等方式,表现家乡的文化特色和红色历史,让学生深入感受乡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作为育人主阵地,学校从实际出发,融合乡土资源为学生提供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学习机会,构建多元丰富的“美·上”美术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多彩艺术中涵泳,在文化融合中徜徉,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喜爱和传承,对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起到积极作用。学校大力开展美育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让他们在间接学习和直观体验中培育美育素养。威海临港区汪疃小学真正发挥好了美育的作用,融合乡土资源,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切实享受到美的教育、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王梅,李冰.“双减”背景下探索学校美育实践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构建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地理教学中的乡土教育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巧用乡土资源创特色幼儿游戏活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