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改良乐器“竹筒琴”的推广研究
2023-02-24黄剑
黄剑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河池 547000)
竹筒琴乐器源远流长,在国内外的发展有所不同。其在国内的发展每况愈下,用竹管制成的整排乐器在中国非常罕见,在广西民间地区,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用竹管制成的整排乐器都还是很原始单一的表现形式。而竹筒琴在东南亚等地的发展却十分迅速,用竹管制成的整排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本文阐述的“竹筒琴”属于击奏体鸣乐器,是结合越南的德朗琴改良制作而成的,通过对形制、原材料的优化,以及定音方式的改进,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竹筒琴”,促进了本土民族乐器的发展,对本土音乐文化作出了贡献。
一、竹筒琴的起源及形制
(一)竹筒琴的起源
竹筒琴的起源可追溯至我国春秋时期,迄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因流传于山乡僻壤,直到明代才有记录,它的形制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竹管形琴”“竹筒鼓”,流行于我国广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区。[1]发展至今,竹筒琴在东南亚等地非常流行,越南在历史上长期受中国音乐风格的影响,因而竹制乐器发展迅速。独弦琴、德朗琴、竹筒琴、悬竹琴等都是越南的代表性乐器,越南民众对这些乐器有深厚的情感。而竹筒琴在我国虽历史悠久,用竹管制成的整排打击乐器却很少见,包括在广西民间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竹管类打击乐器还是很原始的单一的形式,属于击奏弦鸣乐器。而越南的竹管类打击乐器却发展得非常好,种类繁多,非常有名且具有代表性。本文论述的竹筒琴正是依据越南的德朗琴改良制作的,这种改良在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了竹筒琴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2]竹筒琴的使用因场合而异。南丹地区是广西北部唯一盛行竹筒琴的地区,当地多把竹筒琴用于哀悼祭祀活动,常与铜鼓一同演奏。在田林一带,男女老少喜琴若狂,视其如命,主要将其用于农历除夕以及正月期间,作为辞旧迎新、佳节喜庆使用,可独奏,亦可合奏。传统竹筒琴演奏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南方田园风味,蕴含着各地区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传统竹筒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3]
(二)竹筒琴的形制
1.传统德朗琴的形制
传统的德朗琴是越南竹乐器的代表。德朗琴属于打击乐器,从表面上看起来,其与悬竹琴较为相似,都是把排列好的竹管像吊床一样支挂在竹架上,用木棍击打竹管发音。[4]德朗琴分为两大类别,一种为主奏的德朗琴,另一种为低音伴奏的德朗琴,主奏德朗琴需要把竹管增加至3 排,按照自然音阶进行排列,每排有15 个音,底部用竹制支架将琴悬挂起来。为低音伴奏的德朗琴与主奏德朗琴配套使用,适合演奏现代音乐。竹管的自然音阶排列混乱,增加了初学者学习的难度,不适合学生学习,制作工序相对复杂,要移动德朗琴还需将其底部托起,携带演出不方便。因为是悬挂的竹制乐器,对于演奏者的身高有一定的要求,不太适合低龄学生演奏。[5]
图1 传统德朗琴[4]
2.创新型竹筒琴的形制
图2 创新型竹筒琴
竹筒琴的乐器结构相对于越南德朗琴较为简单独特。其制作步骤为:第一步,根据物理原理选取不同直径的竹管,内径约为1cm 到3cm 的竹管高音音色最清脆,内径约为3cm 到5cm 的竹管中音音色最优美,内径约为5cm 到10cm 的竹管低音音色最浑厚,取竹节在30cm 到60cm 的竹管,将朝外的一端削成切面;第二步,把每一根竹管制作成具备固定音高的乐器,竹管长度越长,直径越大,音就越低;反之,音就越高。并将这些竹管由低音到高音进行排列刷漆,在变化音级的音上,用深绿色的漆区分开来,其他部分用黄色;第三步,用两根长竹片将这些竹管的底部位置固定,同时,在两端设置竹马,用细丝线将每一根竹管固定,形成一个平面,以防竹管凹陷。演奏时,用特制的布包裹的竹制木棍通过晃动手腕的力量敲击竹管,敲击竹管的力度不同,达到的音响效果也不同。
(三)竹筒琴的改良
1.原材料的改良
实际上,制作竹筒琴的竹子不论品种,紫竹、荆竹、斑竹都可以。但改良后的竹筒琴制作选取原材料较为考究,一般选风景竹中的“慈竹”作为原材料,竹龄在2 年到5 年做竹筒琴最佳,竹节的长度在30cm 到60cm 之间,竹管表面要平滑,要笔直细长。对竹管材质要求适中,不能太老,太老的竹子容易开裂,进而影响音质、音响效果。之后,将这些适宜的竹管用现代技术进行清洗烘干,并将制作好的竹管上色。优质的材料制作的竹筒琴不仅美观,音质也更好。
2.形制的改良
改良竹筒琴在形制方面比德朗琴更为简单,不再是并排的两排或三排竹管,而是一排竹管,降低了制作难度。原来的德朗琴是按照自然音阶进行排列,不过排列得很乱。而创新型竹筒琴是按照钢琴十二平均律音阶进行排列的,将竹管放在一张特制的铁架上,演奏时也不再将琴悬挂着站立演奏,也可以坐着演奏。在乐器的表面抛光喷漆,用不同的颜色将自然音级与变化音级区分,不仅美观,可以防虫蛀,还可以方便识记音的位置,对于初学者来说,增加了便利性。并且,在造型上设计了中小型,方便携带和演出,不仅有良好的听觉效果,还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
二、创新型竹筒琴的特点
(一)表现力更丰富
传统的广西民族竹筒琴适用于演奏民族乡野风味的曲调,演奏的曲调较为简单,多为抒情风格,局限于本地域。创新型竹筒琴结合越南德朗琴在形制上的优点,以及在原材料上的考究,同样可以演绎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歌曲,还可以演奏现代音乐风格的作品,譬如,《我像雪花天上来》《芦花》《拉德斯基进行曲》等与现代社会音乐文化相符的音乐作品。不仅如此,竹筒琴还能融入独唱、合唱以及具有广西特色的打击乐器组,发挥伴奏乐器的作用,竹筒琴不论是独奏还是合奏都能传达出独到的韵味。十二平均律的钢琴音阶设置使演奏风格更为多元,音质音色的改变让竹筒琴完美地融入人声,不仅使该乐器的表现力更好,还保持了竹筒琴演奏时原有的民族韵味。
(二)音质、音色更加优美稳定
音质与音色对于乐器来说尤为重要,越南德朗琴制作对竹子的处理没有那么细致,音质、音色会随着天气变化,达不到理想的演出效果。而改良后的竹筒琴经过喷漆抛光等现代技术的加工,竹管的耐受力以及持久性都会得到很好的保证,使竹筒琴的音质、音色更为稳定。同时,将竹筒琴优美的音色、音质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使乐器的性能更加完善。
(三)造价低,简单易学,易推广
创新的“竹筒琴”乐器为竹制品。竹子在广西地区产量巨大,大部分生长在山区,价格低廉,选用竹子制作竹筒琴基本无须承担经济方面的压力。由于该乐器是击奏体鸣乐器,用特制竹棍敲击竹筒振动发声,有固定音高,简单易上手。竹筒琴有音区之分,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优美明亮,高音区清脆悦耳,音区不同,音响效果、音色也不同,音色与音响效果的多变也使竹筒琴的演奏风格更为丰富,它除了可以演奏广西本土的民族音乐曲目,还可以演奏当下流行的音乐作品。它不仅可以作为独奏乐器存在,也可以作为伴奏乐器存在,融入人声、小组唱、合唱等。创新的竹筒琴易于推广不仅是因为它造价低、简单易学,还因为它拥有固定音高,不用校音,这对于中小学课堂很重要,中小学每周的音乐课不多,课堂时间有限,校音会耽误上课时间。因此,竹筒琴很适合课堂教学,是一件适合大范围推广的乐器。
三、竹筒琴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新课改标准,中小学生不仅要会唱歌、会鉴赏,还要有感知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单一的欣赏和学唱歌曲不能完全发挥出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孩子们天生对节奏敏感,学习、运用打击乐进行音乐课的辅助教学尤为重要。
(一)灵活运用教材,将竹筒琴融入课堂
新课改下的中小学音乐课堂理念提倡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及情感的培养,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探究、感受、理解以及表现音乐,并且创作音乐。传统的欣赏课是乏味枯燥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将民乐与教材中的现代音乐结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用竹筒琴演奏的现代曲目,其中,在二年级下册施特劳斯《狩猎波尔卡》中有一段由打击乐模拟的打枪的声音,这一段音乐,教师可以用竹筒琴示范,让学生领略民乐的美,并学习如何应用竹筒琴。第二种是视频赏析与教师现场演奏相结合的方式,这是一个动态赏析的过程,通过听和课上练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民乐的感觉,并帮助学生有效了解民乐的创作过程。最后一种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的疑惑,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演奏竹筒琴,真切地感受竹筒琴的魅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了解民乐的内涵,提高鉴赏民乐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传承与创新能力
高年级的音乐课相对于低年级的要难,有些学生面对舞台做一些夸张的动作会感到害羞、拘谨。如何运用课堂上的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在教授民乐方面的知识时,老师要结合教材把民乐带入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多采用身体模拟乐器的方法,笔者觉得还需要采用更加直接、生动的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地利用资源,采取演示法、课件趣味法、模拟情景法以及提问启发法,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课堂环境下亲近民乐、热爱民乐。例如,在教授《二泉映月》《箫》《月儿高》《吹起我的小竹笛》《金色狂舞》等课程时,可以结合相应的二胡、箫、琵琶、竹笛、竹筒琴这些民族乐器。在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发放一件乐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乐器、演奏乐器,让学生演奏与乐器相应的曲目,加深对歌曲的印象,提升对音乐的感性认知,使他们对民乐有深入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乐器演示。演示之后,学生就会更加亲近民乐,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同时,也会更加投入,在提问环节会更加积极主动。教师在教授高年级学生音乐的同时,要注重该阶段学生的想法,他们比低年级学生想法更多,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都更加深入,教师要积极适当地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创编,比如,在学习《茉莉花》这首有名的江苏民歌时,老师就可以指引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曲调等方面进行创编,也可以结合美术,让学生在聆听歌曲之后想象自己脑海中的茉莉花是怎样的,画出他们所想象的画面。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中,学生们的体验与感知会更加深刻,我们要注重课堂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6]
(三)发挥合奏作用,融进人声以及其他乐器
在学习到民乐单元时,老师可以将班上加入社团学习民乐的学生召集起来,如学习竖笛、琵琶、古筝等乐器的学生,并将竹筒琴融入这些乐器,组成一节小小的音乐会课堂。《瑶族舞曲》是一首优美的管弦乐曲,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面貌。首先,教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管弦乐合奏,之后,再请小乐团上场为学生演奏民乐合奏版本的《瑶族舞曲》,教师采用分组讨论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发现,原来同一首乐曲也能演绎出别样的风格。通过前面的表演欣赏,学生会对乐曲的旋律有更深的印象,为后面的学唱环节作好铺垫。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模式让学生融入乐曲旋律中,让擅长打击乐器的学生为其他同学伴奏,完美地演绎中学生版的《瑶族舞曲》,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瑶族人民的风俗风情。
(四)竹筒琴与课堂紧密相连,与合唱融为一体
当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有效学习后,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对民乐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候,如果仍然有学生不自信,在舞台上还是拘谨或是紧张,教师需要采取更有趣、更生动的游戏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的场景,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热爱美好生活的感情。课程开设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的五年级下册,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学校竹筒琴队一起在课上为全体学生演奏《铃儿响叮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模仿雪橇铃声和马蹄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进行合唱训练,A 部分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演唱,B 部分让个别同学带领全班同学分组学唱,再现部分讲解与A 部分不同的地方,着重学习重难点,最后,教师组织合唱,让竹筒琴与人声合唱融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和声的美感,感受歌曲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五)开设民乐社团,使竹筒琴教学深入课堂内外
教师可以把竹筒琴学习者组织成一个器乐社团,与其他的民族乐器结合,如古筝、琵琶、芦笙、箫、竹笛等,使竹筒琴教学更加系统,并以社团的形式深化教学,营造一种民乐氛围,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民乐的魅力,也使学生在社团,甚至在家中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建设社团、负责排练的主管教师需要做好榜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社团排练。比如,排练《芦花》这首民歌时,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弹奏不同乐器的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并监督排练,当学生弹奏遇到问题时,可以同学生一起解决,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其次,细扣排练曲目的难点,让学生多加练习。当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效果时,可以组织学生整体进行排练,达到演出效果。通过社团的学习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7]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民族民间乐器有几千年的历史,通过先辈不断的改良研究,对乐器形制进行改良,对演奏技法进行创新,使乐器在母体乐器上有了质的提升,并将之搬上舞台,使之进入大众视野,从而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但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民族民间乐器却一直保持原貌,其传播被局限在本区域,因得不到传承和发展而面临失传危机。我们不能让优秀民族文化陷入这种境地,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原材料的优化、形制的改良以及乐器表面的喷漆抛光,使竹筒琴的音质、音色更加优美、稳定,促进该乐器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