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唐代墓葬壁画《牡丹芦雁图》的思考

2023-02-22李园霖罗丽胡凤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多元融合

李园霖 罗丽 胡凤丹

摘 要:在中国美术史上,唐代墓葬壁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以牡丹图像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内涵而备受学者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多缺乏全面、系统的解释和分析,尤其是对牡丹多重整合的理解和探索。本研究旨在充分、深入地发掘唐代墓葬壁画中“牡丹”画面的多重融合之美,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图像分析、符号学分析等,以期充分深入地理解“牡丹”画面的多重融合之美。同时,文章围绕墓主的身份、地位和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及墓葬文化的传承等问题,对“牡丹”画面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探究。

关键词:唐代墓葬壁画;牡丹图;多元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34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期,唐代墓葬壁画作为当时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展现了唐代社会文化、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征。其中,牡丹作为唐代花鸟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不仅在唐代墓葬壁画中广泛应用,而且成为唐代瓷器、织物等工艺品的主要纹样,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目前,对唐代墓葬壁画中牡丹图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艺术形式、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然而,对于牡丹的来源、演变和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还存在诸多争议和疑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北京海淀八里庄地区曾经出土王公淑夫妇墓,其中王公淑夫人吴氏墓建于846年,属晚唐时期。从《王公淑墓志看唐代卢龙镇》①中悉,卢龙从汉时即属平州县治理,名肥如。唐武德后改为卢龙。天宝二年(743)置军号卢龙军。后有卢龙节度职位。安史乱,“平卢成为独存叛军后方之孤岛”云。并考据幽州即卢龙,名异而实同。但亦承认史籍上幽州、卢龙二名使用混乱。北京海淀区文物管理所的《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唐墓》一文,发表了1991年9月玲珑公园西墙外、东据京密引水渠400米处发现一座唐墓。墓室壁面皆涂壁画,除北墙外,大都被毁。北墙壁画长290厘米,高156厘米。壁画中间位置是一株硕大的牡丹,根部直径约12厘米,枝繁叶茂,最大的花朵直径42厘米,最小的花径12厘米②。牡丹东西两侧花丛中,有两只形态各异、相对站立的芦雁。牡丹右上角有两只飞舞的蝴蝶。芦雁的后面有一株秋葵,叶大花茂,以黑色线条勾画出叶边轮廓与叶脉,绿色晕染。西侧芦雁后边的植物上部已残缺,似是百合。葬物失盗无存。這幅《牡丹芦雁图》(图1)遂成墓葬壁画的出土名作,深受关注。有墓志一合,有盖有石,呈覆斗状伏于甬道。盖表面装饰精美,正中书“王公墓铭”。每面三位人物各抱生肖动物。可以看出中晚唐墓葬壁画与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

1 唐代墓葬壁画牡丹图像的背景和艺术特点探究

1.1 唐代牡丹文化的兴盛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艺术、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唐代牡丹文化的兴盛更是历史上的一大特色。牡丹作为我国传统的重要花卉之一,其在唐朝时期的兴盛可谓“称雄”一时。

据史书记载,当时唐朝皇室及官方文化中尤其崇尚牡丹,将其视为高贵、神圣和气度的象征。如唐玄宗、长孙皇后等大量重要人物的诗词作品中,牡丹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同时,唐代诗人也将花卉艺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如白居易、杜甫等人都有大量描写牡丹的诗句。这样的文化传统不仅使牡丹花被普遍欣赏,同时也影响了唐代的壁画艺术。

牡丹图在唐代流行也与时下风俗有关。白居易作《买花》诗言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③白居易尚有余句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人咏牡丹句中最显名者,或属刘禹锡《赏牡丹》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着重歌颂牡丹的贵气。

我国墓葬壁画体系是东方体系的典型,它是在远古绘画体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艺术,也是一种让后人了解古人生平、性格、职业、趣味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时期兴盛的牡丹逐步成了唐代墓葬壁画中的符号性和典型性代表,它体现了唐朝时期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也向后人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艺术价值和图像学价值,可以图正史。

1.2 牡丹图像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牡丹壁画作为唐代墓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高超的表现技法与审美境界,更体现了它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内涵。

从牡丹图像的艺术特点来看,壁画的画面通常采用丰富的色彩和线条,表现出花瓣的薄厚、色彩的深浅以及花蕊的头与柄的差异等多层次的变化。同时,笔工、笔法、绘工等表现方式相辅相成,使画面的构图、形态及色彩更加生动、真实、美丽。此外,唐代的牡丹图像中常常伴随着其他自然物象,如蝴蝶、蜜蜂、水草、芦雁等,还有一些生活场景的描绘,为画面注入了情感和生动的生活气息。

从牡丹图像的表现手法来看,壁画通常采用分体法,将一种花卉或各种动植物的各个部位分别绘在不同的墓室壁面上,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画中有画”的视觉效果。同时,众多不同的画面互相衔接,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而又完整的艺术体系。这种表现手法在墓葬壁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得墓葬壁画更具有三维空间的感觉,使繁复的画面更加生动和鲜亮。

唐代墓葬壁画《牡丹芦雁图》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也非常值得研究。在形式上,所绘牡丹图像笔墨纵横、涂抹肥厚、层次分明,使整幅画面富有生命力和立体感。同时,《牡丹芦雁图》也运用了颜色的对比、叶子的松散和主体的鲜明对比等手法,使画面清新、明快、美丽,呈现出唐代艺术的精髓。牡丹图像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注重形态与色彩,具有浓郁的唐代文化特色。我们应该从艺术性与历史文化价值的角度全面认识和审视牡丹图像的艺术面貌,深刻理解其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

2 唐代墓葬壁画牡丹图像的多元融合

2.1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物质上的富裕与精神上的丰富导致权贵生活奢靡,他们尽可能地把自己死后的陵寝装饰予以美化。壁画是墓葬的组成因素,也是墓葬形制、藏具、随葬品等的重要组成部分④,还是墓主身份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绘画科学、社会时尚、艺术潮流、审美观念的表现,此外民族间的交往、文化的碰撞交流也会反映到壁画的内容和绘制技法中。

在唐代墓葬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牡丹图案的广泛运用,这些牡丹图案形态各异,但都能够展示出唐代时期的繁荣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首先我们可以看出牡丹图案受到了许多异域文化的影响。例如,唐代的丝绸之路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条通道,许多贵族的收藏中便出现了西域的法器、货物及文化艺术品,对唐代的文化、审美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牡丹图案作为一种壁画题材,也迅速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各个地区和阶层。

在唐代墓葬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汉族本土文化的影响。例如,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常常可以在唐代的壁画中看到诗句与图像并列。同样地,在牡丹图案中也存在着与诗句配合使用的情况。壁画中的诗句往往选自名家佳作,配合图像渲染出另外一种美的感受。从唐代墓葬壁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的交融,唐代佛教盛行,对人们的信仰和审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墓葬壁画中的牡丹图案多与佛教相关(图2~图4),展现了佛教的审美特色,这也使牡丹图案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总体来说,唐代墓葬壁画中的牡丹图案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各种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影响,构成了独特的唐代文化图谱。

2.2 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的相互影响

唐代政治稳固,经济发达,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域内外各民族争相而至,各种文化交辉相应,宗教信仰自由传播、发展的同时,又互相碰撞、吸纳、融合⑤。唐代墓葬壁画作为当时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的相互影响是唐代墓葬壁画牡丹图像多元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日益繁荣,唐代墓葬壁画中的牡丹花形象,深受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影响,成了唐代人民心目中的神圣之物。牡丹与佛教能形成联系是有原因的。

一是牡丹与佛教体悟相联系。人生有起落,花亦有荣枯。在养花、赏花过程中,往往能从花开花谢中领悟佛理。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笑一尘缘。僧侣归仁就在赏牡丹时一边参悟禅理一边写下《牡丹》诗一首⑥。杜荀鹤在《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一作弟)》中云:“开当韶景何妨好,落向僧家即是空。”⑦张蠙《观江南牡丹》中也有:“举世只将华胜实,真禅元喻色为空。”⑧殷益《看牡丹》中也有:“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⑨这些诗句都是世俗诗人借佛教禅理和人生体悟欣赏牡丹。

二是以花礼佛。在佛教繁荣的唐朝,鲜花成为祭祀佛像的一种主要供品。在佛教本地化与世俗化的背景下,在唐朝美学思想的熏陶下,以大而艳的牡丹为代表的贡品也被大量使用。如唐代卢愣迦绘的《六尊者图》(图5)中罗纹旁边的花几上就有一口插着两朵洁白牡丹的花缸。寺院内普遍种植牡丹,是借以圆满功德。

三是寺院生活相对单一。牡丹是木本植物,其生长周期较长,从数年到数十年不等。

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为墓葬壁画牡丹图像的多元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其成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实用价值的文化遗产。墓葬壁画牡丹图像中的色彩运用、造型表现、构图布局等技法手段,展现了唐代绘画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意趣,让它既成了过去的文化载体,也成了当下的文化承载者。它已经不只是一种没有意识的物体,它还拥有着自己的生活、情感,是被人格化的物体;它不仅仅是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来自唐代本土文化;它既属于个人,也具有一般意义。它还跟唐代的天空、阳光、风雨联系在一起,为唐代的人和事物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⑩。

3 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唐代墓葬壁画中牡丹图像多元融合,体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在唐朝出现了大量的花鸟题材,但他们大都作为人物画的陪衬部分,处于背景地位。鸟类等形象的运用,意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情境。唐朝花鸟题材中的鲜花意象是作为一种表现美好事物的符号。在這样的文化氛围下,从五代开始以植物为主的花卉、以凤蝶为主的花卉等,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背景地位,独立成科。在表达形式上,画中之花与纹样之花逐步有了区别,其最大的特点是画中之花更多的是表现花卉的生物特性。后来,艺术家们又开始注重对动植物的区别,并倾向于表现一种植物或动物的不同形态。

唐朝与西域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西域人的审美情趣及思想都对花鸟主题画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区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在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探究中,唐朝的科技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自然的研究更加透彻和精细,观察范围也扩大到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这可能与佛教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有关,如“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k。通过文献资料和实物互相释证,在唐代壁画中牡丹图像被广泛应用,多元融合的美学理念也得到了充分表现,涵盖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个层面。这些多重融合元素的交织,一方面反映了唐朝社会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墓主地位的多样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4 结语

通过对唐代墓葬壁画中牡丹图像的思考,探讨其多元融合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揭示唐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以及唐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同时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牡丹的来源、意义和影响等进行探讨,以图像与文史互证为基本导向,并尽力“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文遗互相释证”,博采唐人文集、说部及金石文字,以期借一斑以窥全豹l,为唐代墓葬壁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然而,墓葬壁画中的牡丹图像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包括其应用的符号学分析和文化渊源的深入研究等。因此,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研究,以加深对唐代壁画的探究和理解。

注释

①冯金忠.从王公淑墓志看唐代卢龙镇[J].文物春秋,2001(4):27-29.

②杨桂梅.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唐墓[J].文物,1995(11):45-53,98-99,1.

③张哲欣.古代壁画中矿物质颜料的使用及创作感悟[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④⑤李漠.唐代牡丹风尚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⑥程旭,王霞.论唐墓壁画中反映的宗教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1-45.

⑦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9378.

⑧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029.

⑨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157.

⑩k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l李娜.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D].西安:西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
实验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良方
小议幼儿班级多元融合管理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多元融合:建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模式
构建“多元融合”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对策探讨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倾听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