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山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2023-02-22王艳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唐代铜镜纹饰

王艳刚

摘 要:铜镜及其纹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唐代是继春秋战国和汉代之后中国铜镜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此时的铜镜在诸多方面颇具创新,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铜镜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以昆山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为例,选取部分精品与大家共赏,并分析唐代铜镜的新变化,简要介绍铜镜在我国历史上被赋予的社会文化蕴意。

关键词:唐代;铜镜;纹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03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自成体系的精美工艺品,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生活用品之一。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为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考古出土,距今4000多年。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铜镜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的发展期、两汉时的鼎盛期、魏晋南北朝时的中衰期、隋唐时的再度繁荣期、宋辽金元时的缓慢发展期和明清时的衰落期。清中期以后,玻璃镜因制作方便、价格低廉且成像清晰自然,逐渐取代了铜镜的社会地位,最终导致铜镜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铜镜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记录着所属时代的生活、文化、艺术、民俗、宗教、科技等信息,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是古代社会重要的文化符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铜镜制造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铜镜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昆山博物馆现收藏历代铜镜136面,其中唐代铜镜21面。这些唐代铜镜不仅制作精良,而且纹饰题材丰富、生动写实,再现了大唐的盛世风貌。

1 三乐镜(图1)

三乐镜直径12.9厘米,厚0.5厘米,重397.4克。八出葵花形,圆纽。纽左侧之人头戴高冠,身着宽袖长袍,左手前指,右手拄杖;纽右侧之人戴冠着裘,左手持琴,右手弯曲,头部微斜,怡然自得;纽上为三栏竖格铭文“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纽下一树,垂枝歪杆。根据铭文可知,镜纽左侧之人当为孔子,右侧之人当为荣启奇。

三乐镜又名荣启奇镜,构图基本相同。题材取自《列子·天瑞》:“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由此可知,“三乐”是以为人为乐、以男身为乐、以高寿为乐,蕴含了知足常乐的人生哲理,同时也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和对高寿的向往与追求。

2 天马仙鹿透腿镜(图2)

天马仙鹿透腿镜直径12.6厘米,厚0.6厘米,重449.8克。八出葵花形,圆纽。镜背纹饰分内外区,由一周凸弦纹相隔。内区镜纽两侧鸳鸯口衔花枝,足踏祥云,呈展翅飞翔状;纽上方天马和下方仙鹿均口衔长绶带,四蹄腾起,足踏祥云,作疾驰状。鸳鸯、天马、仙鹿绕纽逆时针同向环列,间饰两种不同的折枝花。外区葵瓣内相间饰蜜蜂和花枝。

此镜背面纹饰极富动感,刻画的动物肌肉线条清晰饱满,充满生机活力。此外,镜中天马、仙鹿、鸳鸯等腿部均为镂空设计,称“透腿”,为铜镜装饰的一大特色工艺,使得动物形象更加立体,展现了高超的铸镜水平。

3 双鸾天马“千秋”铭文镜(图3)

双鸾天马“千秋”铭文镜直径23厘米,厚0.6厘米,重1474.4克。八出葵花形,圆纽。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主次纹饰区。主区内镜纽左右双鸾曲颈振翅,长尾上卷,体态优美;纽上天马口衔葡萄枝蔓,仰首飞奔;纽下一展翅鸚鹉立在枝蔓上啄食葡萄。弦纹与镜缘间为流云、花枝、方胜、团花等两两相对的四种不同纹饰,其中两枚团花纹内分别饰“千”“秋”二字。

“千秋”铭文镜起源于唐玄宗时君臣之间在千秋节互相赠镜,有以镜祈求长寿之意。唐代带有“千秋”铭文的铜镜,除双鸾镜外,还有以龙纹为主题纹样的龙纹镜,其铭文主要有“千秋”“千秋万岁”“千秋万春”等。此镜尺寸大,胎体厚重,纹饰精美,保存完好。

4 双鸾衔绶镜(图4)

双鸾衔绶镜直径16.2厘米,厚0.4厘米,重526.4克。八出葵花形,圆纽,菊花形纽座。两鸾鸟绕纽对称而立,口衔长绶,作展翅欲飞状。纽上、下各饰一组莲纹图案,纽上为一片荷叶托起一朵初绽的莲花,荷叶两侧各一朵含苞待放的连体花蕾;纽下为两片荷叶相拥一朵满开的莲花,莲瓣肥硕,露出粒粒饱满的莲子。

鸾鸟象征吉祥,《山海经》中载:“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长绶”与“长寿”同音,故双鸾衔绶引喻为吉祥长寿,是唐代非常流行的装饰纹样,常与其他动物纹、植物纹或禽鸟纹等组合装饰镜背。

5 双鹤镜(图5)

双鹤镜直径21.6厘米,厚0.6厘米,重1300.4克。圆形,圆纽。两只仙鹤昂首曲颈,展翅翘尾,分立于镜纽两侧,尽显姿态优雅之美。右侧之鹤双脚站立,直视前方;左侧之鹤一脚直立,一脚抬起,回首顾望。纽上饰一双叶折枝花,花蕊耸起,其上方左右两侧各一朵大祥云纹;纽下瑞草纹,充满勃勃生机。

鹤为祥瑞之禽,自古被赋予健康长寿、富贵高雅、忠贞爱情、科举及第等美好寓意,其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服饰、建筑等领域。该镜制作工艺精湛,纹饰刻画细腻,风格比较自由浪漫,是唐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6 花鸟菱花镜(图6)

花鸟菱花镜直径12.3厘米,厚0.9厘米,重570.4克。八瓣菱花形,圆纽。纹饰以一周凸弦纹分内外区。内区两鹊、两雁绕纽顺时针相间环列,两鹊展翅飞翔,两雁一只静立一只振翅回首,四禽鸟间饰形状稍异的折枝花。外区八个菱花瓣下各饰一朵流云纹。

此类花鸟镜的主题纹饰由禽鸟和花枝组成,禽鸟有鸳鸯、雀、鹊、凫雁等;花枝多为带有叶和苞的小折枝花。纹饰以禽鸟在花枝间环绕为主,是唐代铜镜装饰纹样的代表之一。该镜造型规整,纹饰形象生动,是唐代花鸟镜中的精品。

7 瑞兽葡萄镜(图7)

瑞兽葡萄镜直径13.9厘米,厚1.1厘米,重636.2克。圆形,伏兽纽。一周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纹饰以葡萄及枝蔓为地,饰六瑞兽绕纽环列攀缘其上,多作匍匐状,姿态各异。外区纹饰以葡萄及枝叶为主,间以不同形态的禽鸟、蜂蝶环绕其中,垂云缘。

瑞兽葡萄镜又名“海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等,其主题纹饰由瑞兽纹和葡萄纹两种纹样构成。瑞兽纹是中国传统纹样,象征祥瑞;葡萄源自西域,其纹饰寓意多子多福。瑞兽葡萄镜是见证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8 “光流素月”瑞兽鸾鸟铭文镜(图8)

“光流素月”瑞兽鸾鸟铭文镜直径15.2厘米,厚1厘米,重783.6克。圆形,半球形纽,花瓣纹纽座,座外一圈联珠纹。一周锯齿纹修饰的弦纹高圈将纹饰区一分为二。内区环纽饰四瑞兽双鸾鸟,瑞兽两两相对,体态修长,似狼似狐,或俯身低首,或目视前方,或相对长啸,姿态各异。两鸾鸟间饰于四瑞兽中,尾羽舒展,体态婀娜。瑞兽鸾鸟纹间饰草叶纹和云气纹。外区铭文带,楷书24字,顺时针为:“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铭文外锯齿纹一圈,镜缘处环饰由三点纹及三短斜线相间组成的点线纹。

瑞兽镜以似狮、似虎、似豹、似马、似狼、似羊等各种形态的兽纹作为主题纹饰,按瑞兽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四兽镜、五兽镜、六兽镜、八兽镜等,其中以四兽镜、六兽镜居多。该镜质地厚重,背部纹饰华丽繁缛,线条细致流畅,造型凹凸有致彰显立体感,显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 宝相花镜(图9)

宝相花镜直径20.8厘米,厚0.5厘米,重1155克。八出葵花形,圆纽,莲花瓣纽座。纽座外八片叶瓣以枝蔓相连成环状,叶瓣外侧饰八朵盛开的花卉,八朵花由两种造型不同的花朵相间环列,一种花蕊凸起,一种为莲花。

宝相花镜是唐代颇具特色的一种镜类。宝相花是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进行艺术处理,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有吉祥美满之意,是佛教文化中常见的花形。此镜尺寸大,构图疏密有致,纹饰造型精美,虽有锈蚀,但不失为唐镜中的佳作。

唐代是继春秋战国和汉代之后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期。与前代相比,唐代铜镜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其变化可简单归纳如下:

一是形制上突破了以圆形为主的传统。唐代以前,铜镜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基本为圆形。圆形铜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齐家文化时期;方形铜镜则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唐代,铜镜形制逐渐多样化,新出现了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镜形。在唐代铜镜中,最常见的镜形即为葵花形、菱花形和传统的圆形。

二是纹饰上更加新颖丰富且侧重写实。唐代铜镜的纹饰中出现了大量反映现实的题材内容:如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枝纹、对鸟纹;反映日常生活的打马球纹、狩猎纹;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葡萄纹、狮子纹;受宗教影响的“卍”字纹、八卦纹等。唐代铜镜在纹饰上逐渐改变了前代以神秘、抽象为主的装饰风格,更加贴近生活,侧重写实,给人耳目一新的亲切感。

三是工艺上出现了多种装饰镜背的特殊方法。以特殊工艺装饰的铜镜被称为特种工艺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工艺主要有金银平脱、螺钿、铅花、鎏金等。以金银平脱为例,就是将金、银片修剪成所需的纹样,用一种特制的胶漆粘贴于装饰面,空白处填漆加以细磨,使粘贴的纹样与漆面平齐的工艺。特种工艺镜不仅制作考究,而且用材高贵,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最辉煌成就的见证。

四是布局上打破程式规范,富于变化。唐代铜镜逐渐摆脱了以环绕式多圈布置纹饰和内区纹饰、外区铭文为主的规范,代之以自由浪漫、富于变化的结构布局。唐代铜镜的构图除了传统的环绕式、对称式、放射式等布局方式之外,还大量采用散点式、独体式、满花式等多种方式,往往一面镜中几种布局方式兼而有之。唐代铜镜的装饰布局清新明朗、流畅自然,更符合现实社会人们对艺术的审美。

唐代铜镜的繁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中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受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影响。唐代社会开放多元,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并通过吸收、融合为己所用。铜镜纹饰中大量出现受外来文化本土化影响的纹饰,如宝相花纹、“卍”字纹、孔雀纹、狮子纹、打马球纹、葡萄纹等,都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体现,尤其是瑞兽葡萄纹,将中国传统的瑞兽纹与葡萄纹结合起来,成就了唐代颇具特色的新镜类—瑞兽葡萄镜。二是受唐代社会自上而下形成的赠镜风尚影响。《旧唐书》中就曾记载了唐玄宗与百官在千秋节互相赠镜的盛况:“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赠四品已上金镜。”“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天,仍编为令。”由此可知,每逢千秋节,不仅君臣之间互相赠镜,而且全国还放假三天同庆,客观上带动了民间赠镜之风盛行,也促进了铜镜行业的繁荣发展。

铜镜作为古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具有照容、梳妆的实用性之外,还承载着人们的心愿和追求,被赋予了许多社会文化蕴意,如以人喻镜,寄托思念。《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论镜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将魏徵比喻成一面可以让自己明白得失的镜子,既是对魏徵作为唐初第一诤臣的肯定,又是借镜抒发对魏徵的思念之情。又如以镜作为爱情的信物。铜镜作圆形,有团圆、圆满之意。古人常用铜镜作为婚姻爱情的信物或嫁妆。《太平御览》中有“昔有夫妻将别,破镜各执半以为信”的记载,唐代诗人亦留下“嫁时宝镜依旧在,鹊影菱花满光彩”“嫁时明镜老犹在,黄金缕画双凤背”等优美诗句,且镜上的鸾鸟、双喜等纹饰及“长相、毋忘”等铭文都表明了古人将铜镜当成婚姻爱情的信物。

此外,古人还认为铜镜具有辟邪的功能。古代铜镜由于磨制技术往往造成特殊的光学效果,古人不明其科学原理,故视为具有辟邪的功能,这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有体现。《太平广记·王度》就叙述了隋代汾阴人侯生临终前赐给王度古镜一枚,并说“持此百邪远人”,《封神演义》《西游记》等著作中也都有照妖镜的相关描写。时至今天,依然有家庭在正门上方悬挂镜子来作镇宅辟邪之用。除了以上的文化意义之外,铜镜在古人心目中还具有佑福、装饰、礼物、随葬品等社会功能。

大唐的盛世为铜镜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促使其获得空前的繁荣,达到了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巅峰。唐代铜镜的发展和创新既赋予了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为后世研究唐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贾亦显,李婷.铜镜文化与图案[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2]曾甘霖.铜镜史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陈灿平.唐千秋镜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5):40-49.

[4]傅舉有.唐代特种工艺镜综论[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07(4):334-338.

[5]杨瑾.从唐代鸾鸟类铜镜看唐代女性的情感生活[J].乾陵文化研究,2011(00):278-284.

猜你喜欢

唐代铜镜纹饰
带状纹饰的类型
蜡染的纹饰探讨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雕漆纹饰的修复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