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阳地区博物馆与非遗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23-02-22李雅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雅菲

摘 要:洛阳历史悠久厚重,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几千年来河洛地区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思想文化精粹,是河洛文化的瑰宝和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地区博物馆作为保护和宣传河洛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肩负着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如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实现洛阳非遗与“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而探索出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路径,应成为当下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洛阳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17

1 洛陽地区非遗与博物馆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河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河洛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洛阳市出台了《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以河洛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建设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22年6月,洛阳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0余项,覆盖非遗名录全部10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传承人67名,市级传承人205名,县级传承人500多名,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录体系①。

“十三五”以来,洛阳市以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着力打造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东方博物馆之都。目前“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02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2家,博物馆总数和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均居河南省第一,基本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门类多样的博物馆体系。而且作为洛阳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打造洛阳文化IP的主力军,洛阳地区博物馆利用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围绕“行走洛阳 读懂历史”陆续推出古都研学系列活动,“博物馆沉浸式实景剧场体验+夜宿”活动,《登场了!洛阳》等文化节目,“最早中国”“石辟邪”系列文创产品等,博物馆文旅文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不仅成为洛阳旅游热门“打卡地”,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经验,对洛阳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2 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阳地区博物馆与非遗融合发展的路径

2.1 建立合作机制,开发洛阳非遗研学旅游及文创产品

在洛阳市文旅融合战略蓬勃发展的当下,通过博物馆文旅产业对洛阳非遗进行资源转化,不仅能助力做好洛阳非遗的根源性保护,而且可以实现非遗多元化、活态化传承,进一步宣传弘扬河洛文化。因此一方面可以在“幻彩大唐—三彩填色系列课程”“我是小小策展人”“河通古今舟楫千里”等各家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与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洛阳市及各区县文化馆、非遗工坊等非遗管理和研究机构合作,发挥洛阳唐三彩陶艺博物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洛阳牡丹瓷博物馆、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洛阳钟鼎青铜艺术博物馆、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等非遗类博物馆资源优势,在研学课程中加入非遗技艺和文化知识相关内容,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的博物馆非遗研学路线,盘活洛阳非遗资源,打造洛阳旅游新热点。另一方面,秉持创新思维,做好非遗文创IP的多维研发工作,积极构建覆盖不同圈层的博物馆非遗文创IP。可以将洛阳地区博物馆中带有鲜明非遗元素的馆藏文物,如三彩黑釉马、彩绘陶俑、金丝编头饰及耳饰等,融入博物馆文创IP,利用唐三彩烧制技艺、泥塑、金银器制作技艺、青铜器制作等洛阳特色非遗工艺,研发打造一批日常生活用具、饰品、盲盒、DIY手作等优秀博物馆文创产品。博物馆与洛阳非遗管理、研究机构合作打造非遗研学活动和开发非遗文创IP,不仅能提高非遗传承人经济收益,从而更好地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同时也推动洛阳非遗实现“破圈”,进一步扩大洛阳非遗受众范围,真正实现由“活起来”到“火起来”,为洛阳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2.2 借助洛阳地区博物馆宣传体系,加大洛阳非遗传播力度

洛阳地区博物馆在与非遗的融合发展中必须重视媒体宣传的重要作用。洛阳地区博物馆大多已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支付宝等平台注册官方账号。以洛阳博物馆为例,截至2022年12月,官方微信公众号关注量多达50万人次,微博粉丝量已有15.2万人次,相关热搜话题总阅读量高达3.1亿人次,B站粉丝量1.6万余人次,年均新闻发布量和媒体报道量超200余次,自有宣发平台运作成熟,有良好的观众基础,可以为洛阳非遗的宣传提供平台资源。此外,随着近年来洛阳市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的不断发展,洛阳市多家博物馆与央视、爱奇艺、河南电视台、洛阳融媒等的合作日益深入,陆续推出以洛阳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综艺节目,对外宣传呈上升态势,有较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现阶段洛阳非遗存在宣传力度不足、广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可以建立起串联洛阳地区博物馆和非遗的多层互补的宣传体系。充分利用洛阳市文物局“云游东方博物馆之都”线上展览平台和博物馆现有宣发平台,将洛阳非遗纳入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和宣传工作中,打造如“博物馆里看非遗”“品鉴文物里的非遗文化”等主题专栏,定期发布洛阳非遗相关资讯,或是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拍摄与非遗相关的主题宣传视频,进一步丰富洛阳非遗传播手段,拓展洛阳非遗传播渠道,弥补洛阳非遗现有宣传力度不足的短板,加大洛阳非遗对外传播的力度,拓展传播的广度,扩大洛阳非遗文化传播的范围,实现保护与传播同步发展。

2.3 利用博物馆数字化成果,实现洛阳非遗活态化发展

2020年以来,在洛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数字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综合数字化互动体验厅等数字化项目相继建成开放,不仅使洛阳市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迈入新阶段,也由此成为洛阳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热点”之一。因此,可以乘博物馆数字化发展之势,充分利用洛阳地区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成果,提高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水平,实现洛阳非遗展示利用方式的融合创新,让洛阳非遗飞上“云端”,走入百姓家。一是建立博物馆与非遗融合的“互联网+”模式。可以通过“河洛之光”数字馆、线上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将AR、全景VR、3D建模等现代科技融入洛阳非遗保护,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录非遗项目中的声音、表演场景、历史图像、所需工具等资料以及历代传承人情况,保证非遗传承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博物馆要主动发挥保管、收藏及展示的职责,收集洛阳非遗相关资料,打造线上展示空间。洛阳地区博物馆在协助做好洛阳非遗资源及洛阳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利用数字化成果打造展示洛阳非遗的数字展厅,策划洛阳非遗专题“云展览”,借助动画、VR等数字技术再现河图洛书传说、河洛大鼓、洛阳海神乐、曹屯排鼓等文学类、音乐类、舞蹈类非遗的发展历程以及洛阳宫灯等技艺类非遗的制作过程等内容。这样不仅增强了洛阳非遗的展示深度,而且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云展览”欣赏到不同类型的洛阳非遗,增强对洛阳非遗的了解和关注。三是可以在洛阳市文物局“东方博物馆之都系列第二期‘博物馆里品非遗”线上直播活动、洛阳民俗博物馆“数民俗家珍”线上视频科普、洛阳博物馆“洛博云课堂”、“展览云直播”等现有博物馆线上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与之相关联的馆藏文物,邀请非遗传承人或志愿者定期开展关于洛阳非遗的“云科普”“云讲解”活动,将有形的洛阳特色非遗项目和其背后蕴藏的无形的河洛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大家能够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洛阳非遗的魅力,增强对河洛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2.4 以博物馆陈列展览为基础,阐释洛阳非遗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是收藏保管,更重要的是传承、活态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传统博物馆更新与改进传统的陈列、展示方法和手段②。洛阳地区博物馆虽然尝试通过洛阳非遗进一步阐释展览主题内涵,如洛阳民俗博物馆在2022年举办的“记住乡愁—河洛农耕文明实物图片展”,采用“实物展览+图片+视频展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展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非遗手艺人的寻访、记录及其使用过的工具、手工艺制品等;洛阳博物馆在“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中借助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雀金绣来展现北魏泥塑佛面相别样的美。但这些展览还是以静态展示为主,对于展陈新理念新手段的探索不够深入,缺少对非遗展品的活化利用,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因此博物馆的策展团队在策划非遗展览或使用非遗类展品时,必须转变策展理念和展陈方式。可以与非遗传承人、艺术家、文化创意公司等进行跨界合作,尝试在洛阳民俗博物馆或是非遗类博物馆设置河洛匠人专题展厅,充分利用声、光、电和数字技术搭建非遗技艺展示实景并用契合主题的文物辅助展现非遗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可以让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做到真实展示洛阳非遗以及馆藏文物所包含的非遗文化。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展览主题在展厅中设置相应的互动体验区,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让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式观赏非遗展览,深入理解非遗中的传统文化。例如在策划织绣技艺的展览时,可以在尾厅设置织绣技艺现场制作展示及体验区;在策划音乐类非遗展览时,在展厅中设置特定的声音互动装置,使观众能够随着乐器或曲调的变化,逐层感受展览主题。最后,河洛匠人展厅的展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每年定期更换专题展的主题,通过每期讲述一个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及其背后的故事,以河洛匠人和洛阳非遗策划系列主题展览,塑造洛阳特色非遗展览品牌。还可以将成熟的洛阳非遗系列主题展览发展为巡展,将洛阳非遗带到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最大限度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洛阳非遗。

2.5 通过博物馆社会教育,加强洛阳非遗知识普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传习的知识体系,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大众传承的良好局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至关重要。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洛阳地区博物馆已经形成了类型多元、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的社会教育模式,对于营造文化氛围、吸引群众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洛阳市各类型博物馆,特别是洛阳民俗博物馆和非遗类主题博物馆要主动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牡丹文化节等重要节庆节事邀请非遗传承人加入博物馆社教活动,开展非遗公益课堂、讲座及艺术沙龙,举办非遗项目展演活动,丰富博物馆社教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培育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非遗社教品牌活动。如洛阳博物馆曾邀请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同举办“夜赏洛博古韵新声—馆藏音乐文物赏析沙龙之西周陶埙”“穿越青绿岁月感受青铜魅力—博物馆青铜文化科普讲座”等以“非遗+文物”为主题的讲座沙龙。通过赏析和表演陶埙艺术,讲解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和制作技艺,让现场观众不仅对洛阳博物馆馆藏西周陶埙和青铜器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对于陶埙、青铜器制作等洛阳非遗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提高了陶埙、青铜器制作等非遗技艺的社会关注度。又如洛阳民俗博物馆每年面向市民在牡丹文化节期间举办“河洛文化民俗庙会”,集中展示民俗文化艺术和非遗传承技艺。再如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和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则针对儿童及青少年分别策划了“感悟千年底蕴传承非遗文化”拓印体验活动、“非遗传承爱国情怀”体验传统文化活动,让儿童、青少年零距离接触传拓、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非遗项目,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感悟洛阳非遗文化独特之美。

另外,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洛阳非遗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持续开展‘非遗驻校园工程,壮大传承队伍,增强非遗社会传承力量”③。洛阳地区博物馆具有丰富的馆校合作经验,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馆校合作培育常态化博物馆非遗活动。在每年固定开展“博物馆进校园”“博物馆进社区”“寒暑假文博小课堂”等活动的基础上,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项目相结合,将民间剪纸、泥塑、金石传拓技艺、面塑、风筝制作技艺等易理解、趣味性高、操作性强的洛阳非遗,按照中小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进行社教课程研发,在课程设计中更加侧重实践体验环节,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并亲身感受洛阳非遗,使之获得更多青少年的关注和认知,从而达到增强社会传承力量、保护传承洛阳非遗的目的。

3 结语

洛阳非遗是河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洛阳非遗是当下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博物馆的定义中也明确了博物馆负有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洛阳地区博物馆须担当起保护与传承洛阳非遗的职责,组织相关团队或研究人员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积极拓展非遗保护路径,策划具有鲜明洛阳非遗特色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活动、研学旅游,研创数字化非遗、非遗文化IP及文创产品。同时协助洛阳市非遗管理机构完善非遗活化传承体系,共同营造保护洛阳非遗的河洛文化氛围,使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博物馆更多地了解并参与到洛阳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来,当好河洛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弘扬者,让多样的非遗技艺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博物馆中实现保护、传承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提振洛阳文化自信,擦亮传播河洛文化的“耀眼名片”。

注释

①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洛阳: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EB/OL].(2022-6-14)[2022-12-25].https://hct.henan.gov.cn/2022/06-14/2467731.html.

②钟玲.创新博物馆教育,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6(Z1):100-106.

③洛阳市人民政府.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12-27)[2022-12-25].http://www.ly.gov.cn/html/1/2/10/29/13/78/471/10953999.html.

参考文献

[1]余东衍.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2):76-80,97.

[2]姚寅歌.文旅融合背景下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39-41.

[3]施慧.新时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启示: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为例[J].社科纵横,2017(4):148-151.

[4]艾晶.对博物馆陈列“非遗”文化的方法探讨[J].中国博物馆,2014(4):105-109.

[5]蘇业花.试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J].丝绸之路,2010(18):88-90.

[6]魏爱霖.民俗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J].中原文物,2011(4):101-103.

[7]江南.非遗进博物馆的几点思考: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136-138.

[8]杜韵红.从语境到生境: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探索[J].文博学刊,2020(1):107-113.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正大剧院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