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古典舞身韵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02-22孟诗瑶

大众文艺 2023年1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舞蹈

孟诗瑶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课程理念的新发展。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助力于高校课堂中,使各类学科与专业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师们根据课程属性与学科特性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开展专业知识的文化延伸。从而完善教学环节与设计,实现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注重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将课程思政的优势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能力。提高课程教育的水平,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充分挖掘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达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观与文化观的引领。

当课程思政融入古典舞身韵课程中,以古典舞韵律风格为表现形式的载体可以体现出具有中华民族审美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政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强化舞蹈课堂的文化属性。舞蹈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开拓了新的教学思路,在古典舞身韵的专业技能训练中,涵括了剖析其动作背后的深层文化,成了思政元素进课堂后教学内容的新发展,因此需要进行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亲身参与、亲身感受及亲身体验,在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下,对舞蹈学科能有新的认识与理解。舞蹈学科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导入,创新与发展了新的教学模式,展现出思政教育的优势回归。

一、思政元素融入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设计思路

课程思政唤醒了各类课程中所具有的育人能力,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力量。在以往的舞蹈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层面的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动作的检验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在“课程思政”的融合下,舞蹈教育工作者们对舞蹈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育人功能有了更多的思考。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导向,舞蹈界的前辈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完成了古典舞身韵的建构。从中国戏曲、太极、武术的建构中提炼出科学的训练方法并进一步导入舞蹈美学,以儒家中庸仁和的圆融美和道家中虚相合之道的气韵美,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和内在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元素、短句与组合的练习可将舞蹈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善的“传授专业知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学精神相结合”的身韵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①舞蹈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使教师在讲授古典舞身韵动作时,需拓展动作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与其发展历程等文化元素,传递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建构的身韵课程。做到对学生的审美价值的引领,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古典舞的学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寻根溯源。

从古典舞身韵的表达方式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的“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粹,其真谛就是和谐、适度与圆融,讲求一个“圆”字。而在道家思想中,“圆”代表的是一种几何意义上的“无”与“永恒”,圆无锋利的棱角,却无终无始、轮转无穷。道家所谓“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而古典舞身韵中因“圆”在身体中的融合,体现出了“妙韵”。不同于芭蕾舞“直”的表现形式,这是与想要无限的接近上帝的宗教思想相关。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达形式“圆”,同样也是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审美特征有着必然联系。在身韵教学过程中,小到眼神圆弧形的收与放、基本手位的见圆不见肘、基本舞姿的肢体的圆弧形姿态,到动作连接之间的“三圆”运动轨迹和技术技巧中圆的路线。使学生在意识中对圆的形态进行归纳,在古典舞身韵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思维。使“圆”的文化精神融入动作意识形态当中,作为重要的文化与审美特征。

以古典舞身韵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形、神、劲、律”的审美表达、“闪、转、腾、挪”的动作表现形式与“圆、曲、拧、倾、收、放、含、仰”的动态特征,古典舞身韵在刚柔并济的舞蹈气韵中展现出“形神兼备”的美学原则。从地面元素训练“提与沉”“冲与靠”“含与腆”的动作元素到“子午相”的站姿训练,我们仿佛寻到了中国道家“阴阳”运动辩证法理论的根。古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子午相衬、阴阳相对”是中国古人传统思维模式之中透出的哲理,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形成,也正是这中华传统哲学独特的智慧,赋予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表现手段。②[1]地面元素训练的“提与沉”“冲与靠”“含与腆”六个动作元素不仅是单一的元素,也是三对反向运动的动律元素。一正一反、一前一后、一开一合,通过身体的表达透露一阴一阳的哲学观念。而基本站姿“子午相”,是以身体的内在力量呈现出阴与阳、对立与统一的哲学思想。虽然体现在静态舞姿造型中但身体内在力量却是进行着推动,从而显现出“子午相”的挺拔与延伸感,这是独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点的身体形态。故在古典舞身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动作形态美,更要向学生传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独有的审美表达,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任何一种动作形态都不是凭空而来,动作本身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文”与“舞”的相融,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中国古典舞身韵从戏曲中对传统舞蹈进行了分离,借鉴戏曲与武术的民族语汇的表达,融入了传统文化底蕴,注入了民族审美特性。古典舞身韵与传统文化中“外圆内方”与“阴阳平衡”的审美理念一脉相承,因此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性。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构建,离不开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它彰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在学习古典舞身韵课程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身韵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重点训练内容的掌握。身韵的“身”代表“身法”,“韵”代表“韵律”,身韵即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其中“身法”属于外部技法范畴,而“韵律”属于内在形态感受。由此“身韵”充分彰显出古典舞的艺术精华。它是具有刚柔并济的内在气质与形神兼备的审美特征,在训练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身体的“拧、倾、圆、曲”,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的运动轨迹,这与传统文化“外圆内方”的审美特征一脉相承。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其本身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古典舞身韵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坐、立、行”的训练体系出发,首先从地面“坐”的动作元素出发去寻找“圆”的轨迹。动作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是身韵中重要的七个核心元素,把它们用腰带动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平圆”。当我们进行“立”的训练后,同样以腰为起点带动肢体,形成“平圆”“立圆”和“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路线,与此同时丰富动作语汇,配合手位与脚位去扩大“圆”的轨迹。比如古典舞身韵中的典型性动作“云间转腰”“云手”“燕子穿林”可以体现出身体“平圆”的运动路线;“摇臂”与“风火轮”体现出身体“立圆”与“八字圆”的运动路线。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从手指到手臂的变化去丰富“圆”的轨迹,从身体的“圆”外化到情感的“圆”,追求和谐统一的圆融之美。③[2]古典舞身韵中“圆”的表达,传递出古典美学圆与满的艺术观念,不仅是古典舞身韵最具有标志性的审美原则,更是与儒家“中庸之道”思想体系的融会贯通。而“子午相”除了在基础站姿中体现,它一贯延续在传统的基本舞姿造型中如“踏步顺风旗”舞姿、“射燕”舞姿、“姿态斜腰”舞姿等,在舞姿中“子午相”作为身段的基础表现,成了检验舞姿的一种衡量标准。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中不仅强调对学生身体的训练,在这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要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通过“子午相”这一古典舞身韵中较为典型性的表达中,通过学生“精、气、神”的运用,强化身体内在的“劲”力,丰富舞姿外在形态的神采,使学生在古典舞剧目中舞蹈形象更加鲜明。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导,学生们从站姿“子午相”中生动的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代表的意义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一脉相承。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在古典舞身韵中的有了具体动作体现。帮助学生们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上更加具有舞蹈性和民族审美性。

所谓“文以载道,艺以修身”,舞蹈学科以其赋予情感的特殊属性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以舞化人”和“以美移情”作为切入点,开展舞蹈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古典舞身韵课堂中的规范动作练习外,教师要抓住舞蹈学科的特殊属性,充分把握“美”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一个短句或者组合的学习后,可以让学生欣赏相关动作的优秀的经典舞蹈作品。在作品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欣赏优秀演员在身韵中的艺术表现力,提升学生动作质感与情感表达。还可以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与情感对学生的思想有所启迪。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传达中国古典舞身韵,是如何在舞蹈作品中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其特有的审美范式,实现在课程中引领学生精神价值的教学思政目标。教师在备课的环节要精心编排组合,在教学组合或教学剧目的选择上,对舞蹈作品进行严格的把关,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同时善于发现舞蹈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学生学习或观看的过程中予以讲解与示范。在古典舞身韵所表现的审美追求中去触发学生艺术的审美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境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舞蹈作品情感价值的引领作用。让舞蹈作品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对学生的品格塑造、行为规范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实现舞蹈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三、在高校舞蹈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意义

舞蹈学科作为艺术类学科的一项,承担着“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但舞蹈学科不同于艺术类其他学科,它是一门通过肢体为媒介表达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艺术课程,是具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的艺术课程。由此,思政元素可以通过情感动力为导入,在情感中抓住舞蹈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相融合,进行精神价值的引领。通过舞蹈中所表达的艺术情感,可以挖掘出课程中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学生提高肢体训练的同时,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课思政教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具体动作的展示配合着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悟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底蕴,将价值引领实施于无形,丰富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学方式。把舞蹈内在的审美感受具化为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在舞蹈动作中体会中华民族审美特性。通过舞蹈中“美”的教育与感悟,学会把审美的眼光从课堂中延伸进生活中,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美的眼光欣赏万物。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会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停留在肢体层面,忽视了对学生的一些价值引导,课堂内容相对专一,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会忽视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领。当课堂思政进入舞蹈教学的课堂后,使得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可以相互融合统一。同时加强了教师在思想与政治方面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中进行了不同以往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两者的相互教学模式下,弥补了以往舞蹈教学单一且严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仅仅关注学生专业技术的提高,同时会关注学生在舞蹈中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会将舞蹈动作进行更加细致地分析,挖掘动作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从事舞蹈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历史、民族与文化的碰撞。在课堂中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由此更好的完善了舞蹈教学模式。思政元素对于舞蹈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发展,优化了舞蹈教学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学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当中,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与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出适应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育人新格局。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是我国在教育系统开展的一项教育改革活动,并在课程实施中设置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对于高校舞蹈专业来说,课程思政需要舞蹈教师在立足教学任务的根本的基础上,融入多样化的思政内容,挖掘舞蹈动作、风格韵律、审美特征等,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的思政内容,发挥出舞蹈特性的多样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在互动性的教学过程中,催生思政教育的感染效果,使学生了解舞蹈与文化的关系,加强学生对舞蹈中的文化内涵的掌握,使学生可以通过舞蹈的展现形式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领会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鼓励学生在进行舞蹈艺术的表演和教学过程中,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课程思政元素进入舞蹈课堂,使教师们不仅要上好一门专业课,更要以学生的价值塑造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长期培养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以显现,寻找到正确且适合的舞蹈课程新发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②庞丹,韩瑾.子午之身·阴阳之韵—古典舞身韵教学的特点与规律[J].舞蹈,2000.

③房雅璐.高校现代舞专业《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艺海,2020.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舞蹈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