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有学习特殊需要的学生
2023-02-21周卫
周卫
有幸拜读了王玉玲团队编著的《与众不同的学生——学习障碍等特殊学生的评量与干预案例精选》这本书后,夜不能寐,深感振奋。这本书不仅是特殊教育领域一个难能可贵的行动教育的经典案例集,而且对整个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都有十分深刻的启迪作用。
一、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肢体残障等残疾学生。在实践领域,对多动症等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主要仍局限于将其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尚未纳入教育实践的工作范畴,特殊教育工作对其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研究表明,普通学校中,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在阅读、书写、数学等领域由于神经发育问题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在学龄儿童中的比例高达10%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已立法将这些有学习特殊需要的学生作为特殊教育的对象。而我国大陆地区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却对如何诊断、评估、干预这些有学习特殊需要的学生束手无策,误认为他们是学习不努力、不认真、太马虎、成绩差的差生,导致原本单纯的学业问题最终演变为情绪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甚至品行问题。
神经发育问题难以单纯通过普通教育的常规方法得以改善,需要特殊教育的专业干预。北京西城区教育学院融合教育中心学习特殊需要教研组从2015年开始,就对这些有学习特殊需要的学生开展了系统的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大拓展了特殊教育发展的空间。
二、为师德教育展示了新视角
这本书鲜活、生动的实践案例告诉我们,对于这种特殊需要学生只有爱心和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哪怕你再严格要求,加班加点,强化训练,情感感化,但不了解这些学生的具体需求,也往往可能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本书第二部分“‘小手环‘大力量”讲述了一位班主任教师如何在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下,通过改善教育生态环境,转变“小刺头”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与深思。
央视记者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说得好:“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对于学生学习中的外在表现和问题,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不见得真正看见了,看懂了,看清了;不是不愛学生,而是不知道。要想真正看懂孩子,了解他们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就必须熟练掌握科学的评估工具和干预策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学习,具有专业的眼光和知识。“看见”最终源于科学的观察和专业的分析。
三、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差异普遍存在,除了“普通”还有“特殊”。世上不存在万能的统一不变的教育良方。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理解学生的需求,科学地识别和分类,有针对性地干预和指导,就必须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本书名为《与众不同的学生》,其案例也“与众不同”。书中34位教师的44个案例并非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而是综合多领域稀缺资源与智慧的实践成果。案例运用了多领域的专业评估工具,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断量表、感觉统合筛查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学习问题筛查表、阅读障碍评估工具、视知觉发展测试、听知觉发展测试、学业成就测验等。更重要的是,还以教师为主体研发出适用于一线教师使用的评量工具和方法,其中包括能够进行学业进步监控的课程本位测量工具,以及“以教师本人为评估工具”的观察、访谈、错误类型分析等更加敏感综合的评估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对学情进行专业诊断,而且能够为干预提供丰富的线索。本书第四部分“基于学校教育情境的阅读障碍评量与干预”以一名小学二年级快速命名缺陷性阅读障碍学生为例,记录剖析了评量与干预的全过程,生动诠释了与单项训练模式不同的有机综合的“基于学校教育情境”的干预模式,其模式更具有教育生态学效度。同时,案例集第五部分“学生与教师:生命成长的共同体”集中呈现了教师在研究特殊需要学生的过程中,自身获得巨大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同时,几乎每一个案例都体现了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发生的可喜变化。随着研究的开展,教师逐渐加深了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提升了学情分析能力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
要真正地了解有学习特殊需要学生的行为特征、个别差异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干预和施教,就非常有必要将这些专业评估工具和技能以及动静态观察、深度访谈、作业分析等非正式评量方法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课程和必修课。“学生知识”是教师知识素养中的重要组成,然而在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相对缺少有关学生的知识,尤其缺少有关特殊需要学生的知识,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普通学校教师深入研究特殊需要学生,不仅仅能帮助特殊学生本人,更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是突破普通教育改革“瓶颈”的一剂良方。
四、为教师研修体制的创新提出了新思路
“与众不同”案例的背后是“与众不同”的教师研修体制。北京市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下设于北京市西城教育学院,而非依附于特殊教育学校;它支持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还包括普通中小学有学习特殊需要的学生和情绪行为问题学生;其学员既有普通学校教师,又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授课者既有普通教育领域的专家,也有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还有教育之外的各领域专家,尤其是有教研组教师学员本人。普通教育教研与特殊教育教研深度融合,多领域支持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与智力支持。
如何将对学习特殊需要学生的发现、评估和干预纳入普通基础教育的管理系统,如何建立教研、科研、进修、网络学习社区、普特一体相融合的教师研修体系,如何“上挂下联”,长期加强高校特教专家、心理专家、语言学专家、医院心理医生、教师研修院校教研员对普通中小学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如何加强对普通中小学学习特殊需要学生的政策支持、督导评估、教师培训和经费保障,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师研修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许正是我们为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减负增效、均衡发展切实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