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知识与实践的双重协调

2023-02-21魏慧敏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师资培养融合教育

魏慧敏

[摘 要]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是现实需求。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应采用“优化”模式,达到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素养的培养和融合教育素养的培养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为达成此目标,基于知识培养和基于实践培养的两条路径应各自达成内部协调并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关键词] 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融合教育素养;学科教育教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60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多动及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2022年2月,教育部在“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促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创设融合教育环境,做到“应随尽随、应融尽融”[1]。目前,更多有融合教育需要的特殊儿童亟待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教师进行融合教育教学。

一、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的现实需求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随班就读在校生43.58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为49.47%[2]。也就是说,我国有近一半的特殊需要学生需要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融合教育素養是指教师为满足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的需求所具备的与融合教育相关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素养,包括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支持能力[3]。据研究显示,接受过融合教育训练的小学教师的教学信念水平显著高于未接受过训练的教师[4]。师范生阶段的融合教育素养培养属于职前培养,是指教师正式进入教育工作之前,通过系统的培训、教育、实践等手段,提升其融合教育专业知识和理念。针对融合教育素养职前培养,《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要求,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师范专业应当设置特殊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5]。

在积极推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以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政策的上海为例,也存在随班就读教育质量和普特融合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随班就读教师作为政策执行者工作态度消极等问题[6]。因此,提高普通学校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势在必行。但是,绝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对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采用二元化教师培养模式。一般来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大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或成为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巡回指导教师。他们由于不具备普通学校学科教师的相关素养,无法担任普通学校学科教师进行融合教育教学。而未接受过融合教育职前培养的普通师范生通常都会进入普通学校,缺乏相应的融合教育素养,对特殊儿童缺乏了解,对融合教育接受程度也偏低。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教师不仅可以应对融合教育教学,其本身包容、开放、尊重多样的教学理念也能够影响整个学校的风气。因此,培养具备融合教育素养的复合型教育师资成为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复合型教师,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融合教育教师培养项目。按照对原有教师教育项目调整幅度的大小,当前各国开展的融合教育教师培养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有项目基础上进行较小调整的“优化”模式,另一类则是调整幅度较大的“重组”模式[7]。“优化”模式基本不改变原有普通教育教师项目的名称以及整体框架,只是添加有关融合教育或特殊教育的内容,这一模式下的融合教育教师培养项目通常设立在原有培养普通教师的教育学院中;“重组”模式指对原来的教师教育项目进行大幅度、整体性的结构调整,将原有的普通教育教师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两者整合成一个新的项目,类似于我国的融合教育专业。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致力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并在其他师范专业如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相关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融合教育素养。目前,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大多为普通小学,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小学教育素养,尤其是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并兼具融合教育素养。为此,该专业秉承人文关怀和融合教育理念,以普通小学教师培养为主体,采用“优化”的方式,将融合教育素养作为小学教师的必备素养添加到原有的师范生培养方案中,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深入了解主教学科和兼教学科的知识,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融合教育能力,毕业后能够较快地承担起融合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升小学教育师资融合教育素养面临的挑战

在采用“优化”模式进行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提升多种素养,达到小学教育教学素养的培养和融合教育素养的培养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是小学教育师资培养中无法回避的挑战。

目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基于知识培养和基于实践培养两种路径实现师范生教育素养的协调提升。基于知识培养和基于实践培养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基于知识培养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学科内容,强调学习基础理论、概念、原则,学生通常会接受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涵盖广泛的学科领域;基于实践培养则侧重于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实验、实习等活动。在培养兼具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在知识与课程培养层面,系统性融合教育课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时数与学业压力。“优化”模式下的融合教育相关内容应占全部课程内容的5%左右,一般增加2门课程,但这不足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融合教育知识,而增加系统性的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个别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资源教室方案与管理等课程又会造成课时比例不协调与学生精力分散等问题。同时,多门课程平行开展,较为琐碎且缺乏相应的连贯性,学生较难获得系统认知。

第二,在实践培养层面,虽然该专业积极开辟校外见习与实习基地,探寻南京市内甚至江苏省内外具有融合教育经验的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让学生接触特殊儿童并向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导师学习,但是仍有改善提升的空间。比如小学教育专业原在第三和第六学期分别开展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开展一学期教育实习,但因为学生在第三学期还未了解融合教育相关知识,在见习过程中只能较浅层次地感知融合教育;同时由于在第四、第五学期缺失实践经历,只能在第六学期见习过程中才开始运用融合理论知识指导融合教育实践。

三、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的“协调”路径

在普通师范教育的背景下,基于知识和实践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实现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素养和融合教育素养培养的协调。这是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为达成此目标,一方面,基于知识培养和基于实践培养两条路径应各自达成内部协调;另一方面,两者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知识与实践的双重协调。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一)基于知识培养的协调路径

基于知识培养是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的基本路径之一。通识类选修课程为学生融合教育学习奠定基础;嵌入式融合教育课程将融合教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专题式融合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相关论坛讲座提供灵活性选择,拓展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1.开设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程以奠定学习基础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通识通修课程平台开设人文社科素养类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博爱文化类、特殊教育类、康复教育类和人文艺术类四个模块,学生第二学期需要在超星、尔雅、智慧树线上或线下完成四个模块各2学分的学习。综合性选修课程虽然不直接提升学生的融合教育素养,但是通过多元化视角,学生能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了解融合教育相关知识,从而拓展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其次,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可以将各学科知识融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博爱文化、特殊教育和康复教育类课程,学生将培养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更深刻地理解和关心弱势群体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不仅能在知识层面上丰富学生,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设置嵌入式课程以实现跨学科融合

嵌入式课程是指将融合教育内容与技能需求融入其他普通课程之中,以便让师范生在其他课程中获得融合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技能[8]。融合教育嵌入式课程将融合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使师范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接触到融合教育的核心概念,实现知识的融合。另外,这种课程设计方法促使师范生将融合教育理念与不同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教育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增加额外的课程负担,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从而保持学习内容的平衡。以必修课“课程与教学论”为例,教师增加了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介绍,并引入融合教育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在讲解泰勒原理时,以康复训练《手指谣》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模式嵌入式课程设置要求。设置嵌入式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对于融合教育的认知与理解,对其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有深入的了解,甚至要具备在教学中实施融合教育的能力,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另外,由于融合教育嵌入式课程涉及多门专业课程,教师还需要与其他专业教师尤其是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协同合作。

3.开设专题式的融合教育导论课程以学习核心知识

在学科专业平台开设融合教育导论(一)和融合教育导论(二)两门专业必选课程,每门课程3个学分,学生分别在第五和第六学期进行学习。经过前两年的课程学习与见习锻炼,学生已对融合教育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相较于在多个学期分别开展多门融合教育相关课程,这两门专题课程通过集中讨论和深入探究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和分析融合教育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从而使学生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深入了解融合教育的关键要素。同时,集中性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会被大量分散的课程安排所干扰,从而能够更专注、更高效地吸收關键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还使其更有可能掌握必备的融合教育素养。此外,专题式课程内容更具连贯性,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认知框架,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使他们将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入各门课程和实际教学中,从而提升其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4.开设融合教育相关论坛讲座以拓展理解认知

融合教育相关课程能够将融合教育知识与实际教学情境相结合,连贯性的知识能帮助师范生建立起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核心技能,但仅通过“优化”方式开设少量课程或在其他课程中嵌入融合教育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提升融合教育素养的需要。而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开展学术研讨会、专题演讲、座谈会和研究会等形式的论坛和讲座能够作为有效的补充和拓展。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等相关论坛和讲座能够及时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带给师范生。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能为师生提供共同的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专业领域的专家、从业者参与论坛和讲座,能促使学生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激发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论坛和讲座相对灵活,师范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参与,避免了固定课程的限制,使学习更加个性化。虽然相关的论坛和讲座在知识传授方面相对于课程可能略有局限,但它们具有的灵活性、专业交流和知识更新等优势能够有效补充课程的不足,为师范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基于实践培养的协调路径

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应突出实践导向,让学生进入融合教育的真实环境亲身经历,从而提升融合教育实践能力。在积极开拓优质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和特殊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应保证教育见习的动态连贯性、教育实习的深入性、教学实践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协调递进的实践培养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融合教育素养,增强自信,深化理解,并提供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1.连续动态的分阶段的教育见习

见习活动是提高小学教育师范生融合教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连续动态的分阶段的教育见习有助于师范生逐步积累知识和经验,先修课程包括相关的通识类选修课程为师范生提供了融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知识。同时,师范生可以逐步将在融合教育导论课程、嵌入式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专业环境中学习、实践和反思,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融合教育的核心概念。通过分阶段的见习安排,师范生可以在每个阶段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见习活动的设计应追求多样化的教育场景,安排师范生到不同类型的教育场景如普通小学班级、融合教育班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见习,亲身体验融合教育在不同环境下的挑战和机遇,接触和支持特殊需要学生,了解个别化教学策略和资源的应用。

2.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实训练习

实习见习虽然能够让师范生接触实际融合教育教学,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实训练习能够提供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或处理问题来培养实际技能和经验。

专题式的融合教育导论课程和融合教育嵌入式课程都可以设计融合教育实训练习,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辅相成。前者更追求融合教育素养的专门提升,提供教育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融合教育的背景、原理和实施策略,从而在实践中有更明确的指导性;而后者则能将融合教育素养与其他教育教学技能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应对不同情境下的融合教育挑战。在融合教育导论课程中引入真实的融合教育案例,师范生通过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中学习如何应对实际问题。在嵌入式课程中,要求师范生设计和实施融合教育课程,通过模拟真实课堂情境,培养他们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通过将实践训练深度融入课程中,可以使师范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中达到更好的平衡,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教育专业人才。

3.校内与校外“双导师”制的教育实习

在分阶段的见习和完成相关融合教育课程学习后,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集中实习。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融合教育环境中获得实际教学经验和培训,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更有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提高教育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校将师资、教材、实践场所等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加强高校教师、融合教育师资等多方指导。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设计融合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教案,考虑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安排师范生观摩融合教育课堂,鼓励与教师合作共同设计和实施融合教育课程;要求师范生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思考如何为该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融合教育;要求设计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反思日志、教学设计、学生作品分析等。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可以根据师范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支持,使每位师范生都能在实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4.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环境下的亲身经历

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环境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特殊需要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环境为师范生提供了与残疾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使其可以亲身体验特殊需要学生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参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能帮助师范生更深入地理解特殊需要学生的多样性,培养敏感性、同理心和包容性,从心理、身体、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接受特殊需要学生,了解如何适应和支持这些学生。参与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也为师范生提供了有关特殊教育、辅助技术和支持策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有信心、更有效地应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同时,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倡导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特殊需要学生争取权益,促进包容性教育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师范生将学会如何与学校和家长合作,共同营造支持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环境。

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深耕方向之一。深入探讨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基于知识培养和基于实践培养两条递进且相互配合协调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师资的整体质量,还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召开“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EB/OL].(2022-02-18)[2023-08-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2/t20220218_600455.html.

[2]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2023-08-1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3]王雁.隨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及提升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8):91-96.

[4]辛伟豪,张珍珍,刘春玲.小学融合教育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2(11):14-24+35.

[5]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EB/OL].(2017-02-23)[2023-08-10].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23/content_5170264.html.

[6]汪旸.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执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

[7]倪萍萍,昝飞.国外职前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基础教育,2015(1):93-99.

[8]黄建辉.从二元并列走向一体化:美国融合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8(4):19-25+39.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Inclusive Education Competency: The Dual Coord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WEI Huim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inclusive education competency is a practical ne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optimization” model is adopted to achieve a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ubject) education competency and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competency.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two coordination paths of knowledge-based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based cultivation should each achieve internal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achieve complementarity.

Key words:inclusive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inclusive education literacy; subjec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iteracy

猜你喜欢

师资培养融合教育
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校园足球师资培养途径探究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欧美出版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三层面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