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线”结构下的单元统整教学

2023-02-19陈巧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双线结构

陈巧烽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这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有大格局,依据教材特点,先明确每个单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再以单元为单位,围绕单元主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统整教学。这样教学,以学生为本,能有效发挥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真正习得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线”结构;统整教学;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4-0079-03

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的引领下,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这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单元统整教学要思考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与“怎么教”。笔者认为,教师要有大格局,依据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单元为单位,围绕单元主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单元统整教学。这样能有效发挥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真正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人为本,以终为始——“为什么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的根本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个性以及学习能力的人,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因此,教师要从教育的根本逆向思考,明确“培养什么人”和“为什么教”的问题。

(一)培养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包括记忆、思想、情绪等。学生一旦具备自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意识,就会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培养意识,是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本单元后,在遇到难懂的词语时,学生要有通过查字典、拆拼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同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这样,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就会更精准、更到位,运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所有的学习都需要有人的主体意识的参与,意识产生想法,想法转化为行动,最终达成目标。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意识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习得方法

从意识到能力,必然要有方法的支撐。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摸索出获取某类知识的普适性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是一种深度的学习。习得方法,是教学的第二个目标。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让学生理解“憧憬”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偏旁部首——竖心旁以及下一句的动词“期待”“即将到来的一天”“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等,理解“憧憬”的意思,即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一种美好期待。这样,学生就会习得理解难懂的词语的多种方法。在遇到难懂的词语时,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任意运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来理解,从而让词语理解更精准、更到位。方法是意识产生和能力形成之间的媒介,是从起点到终点的桥梁。只有学会了自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获得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提高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不能随心而教、随性而为,更不能背道而驰,要以终为始,朝着终点的方向奋力奋进。发展学生能力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要让学生获得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实现自我提高的能力。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有的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的迷人、感受秋天的美上。这固然没有偏离教学方向,但这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懂得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即从运用一种方法较片面地理解词语到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深刻地理解词语,提高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

以人为本,以终为始,教师只有弄清楚“为什么教”,才能找到教学的终点。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意识,就是让学生习得自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能力。

二、统整内容,厘清关系——“教什么”

(一)厘清册次关系,明确关联要素的层次

小学阶段,统编语文教材共12册,课文内容以及语文要素都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只有厘清教材册次之间的关系,明确关联要素的层次,在教学中勾连上下册内容,才能精准定位,明确教学目标。这样,不但明确“教什么”的问题,而且知道教到什么程度,做到教学不缺位、不越位。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本单元学的是“方法”,而不是“意思”。二是要关注“理解词语(句子)”这一要素在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语文新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对第二学段提出的要求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看出这一要素在表述上的明显区别。它有理解程度的递进——从了解到理解,从大致知道词语意思到不但要知道词语意思,还要懂得它与相关词语的区别和联系,以及适用范围等,要求在不断提高;有理解范围的递进——从词语到句子,从理解单个词语到理解整个句子,范围在不断扩大;有理解方法的递进——从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到运用多种方法,手段越来越丰富多样。通过分析,教师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象是“难懂的词语”,手段是“多种方法”,程度要达到“理解”。这样,厘清教材册次之间的关系,明确关联要素的层次,教师就能更精准地把握学生学段特点和教学目标。

(二)厘清单元关系,明确关联要素的整合

统编语文教材中单元之间也有联系,即前面的单元是后面单元的基础,后面的单元是前面单元的延伸。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以单元为单位,而要环顾左右,前后单元穿插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这样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所谓“有新鲜感的词语”,多为学生感到陌生的、不理解的、难懂的词语。第一单元先关注这些词语,第二单元再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在之后的单元学习中,学生还要不断实践、运用这个方法理解词句。这样从学到用,将前后单元整合起来,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只要厘清单元与单元的关系,将关联要素进行整合,就能把前后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勾连起来,确保学生习得的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三)厘清课文关系,明确单元语文要素的侧重点

何捷老师说过,“统整的成败关键是‘区分好教学侧重点”“要像弹钢琴一样,注重轻、重、缓、急的取舍”。单元统整教学,教师要明确单元布局,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思考每篇课文在单元的位置和作用,区分不同课文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侧重点。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如何有梯度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呢?这是单元统整教学最核心的问题。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后练习、泡泡提示等教材中的助力系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如《古诗三首》课后练习的第三题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段尾的泡泡提示是“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五彩缤纷”在段首,泡泡则在段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这一词语。教师在教学时既要确保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意图的精准落实,又要做好课文之间的关联,让每一课的教学形成合力。

同时,每个单元篇章页都点明了单元语文要素,即单元学习目标。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点,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以实现语文要素的落地。除此之外,《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词句段运用”则是对方法的实践运用。这样,从单元篇章页到课文,再到《语文园地》等,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在各个环节的侧重点,才能教得精准、教得精细。

围绕一个语言训练点,厘清教材册次与册次、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系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零碎到整体展开教学,才能解決“教什么”的问题。

三、教扶放结合,制订策略——“怎么教”

(一)教得精准——教透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文要素,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同时,要把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在重点处反复强调,在难点处迂回穿插,引导学生习得学习方法。

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师教学时总结学法,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示范。对课文句子“啊!多么明朗的天空”中的“明朗”一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步骤,提出问题。“句中的‘明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第二个步骤,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总结方法。第三个步骤,用“明朗”造一个句子,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这个词语。第四个步骤,小结。“理解一个词语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很多种。大家可以同时用多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语,这样理解会更准确、更到位、更深刻。”

教学时如果只让学生用一种方法理解词语,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准确的。只有引导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才能体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做到教得精准。

此外,在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把这些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开展这样的巩固训练,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掌握方法。

(二)扶得精巧——用好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方法进行迁移、转换和运用,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教师要通过搭建学习支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第二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明朗”的方法与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对句中的“凌乱”一词,用拆拼组词法较难理解,但利用文中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对此,教师就要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要根据不同词语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能力的目标。

(三)放得大胆——实践方法

放,就是在学生掌握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课文。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品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理解。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从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如教学这一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憧憬”“忐忑不安”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样,在反复实践中,学生能熟练掌握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真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明确“为什么教”;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统整教学,勾连上下册次教材,环顾相邻单元,比照前后课文,找准定位,知道“教什么”;精教细品,扶放结合,从扶到放,懂得“怎么教”。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何捷.一篇一篇 解读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三年级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

[2] 李祖文.关于“大单元统整教学”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19-24.

(责编 韦 雄)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以‘对标提质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236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2-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双线结构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双线自动闭塞轨道电路故障时发车进路准备的探讨
论《日出》的结构
双线模式下概念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