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阅读链接”理解课文

2023-02-19刘丹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阅读链接教学案例教学策略

刘丹玲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编者设置“阅读链接”板块的意图。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概括内容、联系背景、对照课文等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深度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链接”;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4-0085-03

“阅读链接”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等。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没有时间教学“阅读链接”板块内容;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教学能力欠缺,对“阅读链接”板块的功能认识不全面,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导致“阅读链接”板块始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沦为课文教学的附属品。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总结已有研究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统编语文教材“阅读链接”板块的编排意图与教学意义出发,提出具体的教学思考与策略。

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巧用“阅读链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化知识,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阅读链接”的编排意图

《桂花雨》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材编者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桂花雨》,了解作者对桂花雨喜爱的背后,蕴含对家乡的回忆与怀念。但是,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等原因,五年级的学生难以从“桂花”出发,体会文中蕴藏的深厚感情,所以不能理解“怀念”一词的真正含义,“回忆”更无从谈起。因此,教材在《桂花雨》课后编排了“阅读链接”板块,选编作者的另一篇文章《留予他年说梦痕》的片段,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教材编者试图通过“阅读链接”的编排,帮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宏观层面上看,“阅读链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而且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和素材,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从微观层面上看,“阅读链接”不仅有着对比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除此之外,“阅读链接”“延伸”及“运用”的属性特点,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实践能力。

“阅读链接”在紧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结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具有紧扣教材、联结课外、拓宽视野的编排特点。可见,“阅读链接”板块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但从实际教学来看,“阅读链接”的辅助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教学能力弱的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方向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不能充分利用这一板块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于此,笔者从概括内容、联系背景等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充分利用“阅读链接”板块进行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阅读链接”的教学策略

(一)概括内容,理解文本含义

“阅读链接”在一定程度上对单元课文起到了补充说明和延伸拓展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配合课文教学和突出独立地位这两种方法,发挥“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順利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三题,就要让学生理解“阅读链接”板块中的文章片段。在学生理解文本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要联系课文,逐步发掘文本的编排意图,促使学生在“阅读链接”的辅助下深入理解课文。

《桂花雨》一课的课后“阅读链接”,选编了作者琦君的另一篇散文《留予他年说梦痕》的两段文字。在阅读时,学生较难精准地把握这两段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师:这两段文字的写作对象有哪些?

生1:家人、师友,还有故乡。

师:那作者琦君表达了对他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找了又找,发现了“念”这个字)

师:那是什么“念”呢?“念”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2:“念”可以组成想念、思念、怀念……

师:非常好。那这两段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哪种“念”呢?

生3:想念、怀念。

师:想念什么?怀念什么?

生4:琦君想念她的家人、师友,怀念她的故乡。

师:那家人与故乡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当你回忆故乡的时候,哪些人或物是你首先想到的?

生5:当我回忆故乡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我的父母。

师:对啊!在你的脑海里,提及父母,你就会想到故乡的种种;当你回忆故乡的时候,父母也会在你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师: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发现写作对象分别指的是家人、师友和故乡。你们感受到的家乡味,都来自他们。

生6:因此,这两段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琦君对故乡以及故乡的家人、师友的怀念。

……

(二)联系背景,把握情感基调

《桂花雨》的课后“阅读链接”板块中的两段文字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这两段文字都饱含了作者浓厚的感情。所谓“知人论世”,要想切实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要联系作者的身份及时代背景,还要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时的现实环境,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虽然统编语文教材中课文表达的情感多浅显、直接,但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文本的具体情况看,对作者身世背景的分析是必要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文本的深刻内涵,理解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情感和情绪都会随着环境、经历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阅读链接”的教学要从作者出发,通过对作者相关信息的掌握,把握“阅读链接”及课文的情感基调,领略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桂花雨》及“阅读链接”选编的《留予他年说梦痕》均为琦君的作品。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琦君从小在温州、杭州两地学习、生活,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到台湾的大陆作家都遭遇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写作题材。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把老北京写活了,琦君笔下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情回忆。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作者琦君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在概括“阅读链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桂花雨》一文,引导学生理解“阅读链接”收录《留予他年说梦痕》和《桂花雨》的写作目的,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情感。即便《桂花雨》只是单纯地写看桂花、摇桂花,但联系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学生也能够发现和理解课文背后蕴含的深意。这样,基于对“阅读链接”的理解的课文教学,会明显比单纯围绕《桂花雨》来探知其表达情感要轻松得多,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大。

(三)对照课文,比较内容异同

从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出发,对比“阅读链接”与课文,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的异同。首先,从文体上看,“阅读链接”选编的文章与课文的文体基本相同。即课文是散文,“阅读链接”中的文章也会是散文;课文是小说,“阅读链接”中的文章也会是小说。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从“阅读链接”选编的文章与课文的呈现方式上看,二者表达的情感虽看似相同,但情感倾向与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不仅要从“阅读链接”出发,联结课文,帮助学生突破课文学习的重难点,还要从各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挖掘两者在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为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提供方法支持。

如《桂花雨》课后练习第三题“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其中的这句话与“阅读链接”中的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呢?课文中的这句话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旨在说明家乡的桂花更香。“阅读链接”的第一段通过假设,表达了作者琦君对家人、师友的深厚感情;第二段直接表达了对故乡风物的思念。但仔细分析三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可以发现,“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虽采用对比的手法说家乡的桂花更香,但是家乡的桂花难道真的比“这里”的桂花香吗?其实,作者想表達的并不是家乡的桂花更香,而是对家乡的怀念与深厚情感。“阅读链接”中作者宁愿不哭、不写,想就此忘掉家人、师友,但是真实的回忆无法抹去,这段痛苦也无法忘记。因此,作者琦君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二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看似不同,但背后的情其实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四)还原课文,解决课后习题

在上述教学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理解上,实现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链接”中掌握的某种技巧运用到课文理解中,使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这里的某种技巧,可以是一种处理文章的方法,也可以是与课文相似或不同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阅读链接”与课文的梳理,教师帮助学生将二者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

《桂花雨》讲的是桂花,“阅读链接”中的文章讲述的是家人、师友和故乡,且后者的第二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来看,《桂花雨》与“阅读链接”板块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相同的。但是,“阅读链接”的第一段以违背现实的假设手法,表达了作者琦君对家人、师友和故乡的无限怀念。以后者推前者,以前者的思考方式来思考课后练习第三题,“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发现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也许并非真的那么“香”,可能是作者琦君远在家乡的父母烧的饭菜“香”,是家乡所特有的风土人情“香”,是一个“真香现场”。由此,学生就能通过在“阅读链接”中掌握的某种技巧,推导出最后的结论,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拓展迁移,扩大阅读面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端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阅读链接”设置的初衷,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拓展与迁移中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教学《桂花雨》一课后,教师可以以“阅读链接”为基点,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留予他年说梦痕》《七月的哀伤》《三更有梦书当枕》等。这样,从一段文字到一篇文章,再到一组文章,学生的阅读面不仅得到进一步扩大,而且体会到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师基于“阅读链接”,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故乡,乃至走进作者的经历、生活、心理,充分感受到《桂花雨》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的真挚情感,更加全面、精准地把握课文表达的思乡之情,使“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明确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课文内容,做好“阅读链接”的教学设计;要通过概括内容、联系背景、对照课文、还原课文、拓展迁移等策略,充分发挥“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的阅读与探究;要利用“阅读链接”搭建沟通课内外阅读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阅读链接教学案例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恰当运用阅读链接,引阅读走向更深处
一粒沙里看世界
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