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明代制艺文集《举业瑶函》中的人才策《才情》

2023-02-18罗冠华

关键词:才情考官

摘 要:《稀见明清科举文献十五种》收录明人编选的制艺文集《举业瑶函》,为科举的二三场文集,其中之一为晚明士人丁乾学的程策《才情》。《才情》指出君子以才情兼备者为优,指出才生于情,情引发士人的诗才、文才和赋才等文学才能,接着论述君臣遇合之情和君主求贤若渴,最后反复论证才情的紧密联系。作者以史笔仿古文和赋体的铺叙法,联系时政议论边境时事,归纳概括,连环设问,递进论证,体现了晚明士人的才气、情操和高尚人格。文集编选者的评点认为该文风格变幻莫测,征引经史文学典故的水平较高。

关键词:制艺 才情 丁乾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39

举业、制艺都指科举考场文章。据《明史》记载,制艺即科举考试中考生所写八股文,多分为程文墨卷。程文为宋朝以来取中士子的文章,用于为考生作格式范文,多为程文和策论,明代先挑士人范文刻录,后多为考官所作,把士人所作文章别称为墨卷。考生应试之文通称举业。制艺之名从明朝开始使用,制艺、举业实为一体,明初“诸生应试之文,通谓之举业”。本文研究的对象为《稀见明清科举文献十五种》(简称《稀见》)所收明清士人论人才的文章,参以其他史料。《稀见》收录明人吕五音、夏锡畴的文集《举业瑶函》。吕五音、夏锡畴生活于明末清初万历至顺治年间,该书题目为其师张鼐汇选评注,编撰则实为吕、夏二人所为。此书据日藏孤本整理,是明代科举的第二场和第三场文集,书中有数量丰富、形式多样的评点批语,文集收录了晚明士人丁乾学的程策《才情》。这篇文章的作者丁乾学为京城人氏,“原籍山阴,徙居于北,遂为京师人”。据《明诗综》记载,他“字天行,宛平人,万历已末进士,除简讨。天启中落职”,又被称为“丁简讨乾学”,著有《拥膝斋集》,为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检讨等职,后追赠为侍读学士。

丁乾学的程策《才情》既是经史策也是人才策,偏史学,主论才情关系,论述详瞻,引经据典,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时政出谋献策。这部文集和《稀见》收录的其他程墨的差异在于评点,有分析文法结构、感慨共鸣、概括注释、提示上下文等形式,多有眉批夹批,内容形式与明人评点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无异,这与《一隅集》重在考究符合朱注与否的评点风格迥异,有反理学精神。《才情》评点注重文学性,结合结构内容论才情的重要性,批语多为单句,例如开篇“先就‘才说起”。眉批:“才生于情,自是千古至论。”“此方说出情。”“此下俱就才见出情”。眉批:“出口为波,落手为锋。”“此处借古圣君贤相以见才情之合一处。”“此下又就‘情见出‘才。”眉批:“忠臣孝子,只是情至。妙论入怀。”“正说、反说,总见‘才‘情不可离意。”“总把才情归结在君身上。”这些评点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文章技法的理解。除文中批语外,文末还有总评,全文文脉章法清晰可见。但从士人对本朝或前朝制艺的批评鉴赏之中,可见明人吕五音和夏锡畴与清人陆陇其的制艺评点观念有差异,前者对明人治学为文的处境更能感同身受。

文章主旨为才情缺一不可,以才情兼备者为优秀,又指出才生于情,情又包括五种感情,容易引发诗才、文才和赋才等文学才能,接着从五情推进至君臣之情,今昔对比指出当今君主思贤求贤之情更甚于前,反复论证才与情关系紧密。作者何以论人论情,题旨与《稀见》所收明人论人才的其他程墨多联系传统的节、治、德、财、士、君子等不同。晚明汤显祖、李贽等的“主情说”反复古,对士人影响很大,该文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策破应为“起头发策,乐作而金声也。”因此较有新意,首先指出君子以才为用,但儒者或以德抑才:“君子之所以见于世,与世之藉君子,岂不以才哉?而儒者或以德绌才,非定论云。”策承论三才之中人才为大:“三才之间,天、地其至者也。天、地之生万物,其才大矣。”论人才发于心生于情:“孔子观于其际,悠然而叹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不言天地之才,而言天地之心。孔子之叹盖叹情也。”“生生之情至,而才不得不至。”

策腹应为:“中间答策,乐成而雅奏也。”该文的策腹内容充实,言之有物,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以史笔仿古文、赋体的铺叙方法论述古今君臣遇合之情。首先论述远古时期至三代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周公等君主的才情,皆在为国为民:“伏羲氏才见于《易》,情通乎道也;神农才见于百草,情悯万民之夭折也;黄帝才见于兵,哀万物凌害也;尧舜才著于君,情忧天下洪荒也;禹才见于治水,情迫于已溺,悲于父死也;伊尹才著于殷,为纳沟也;周公才显于周,有先王之灵,承以迫其情也。三代而后以才见者不可胜数,而吾乃始深求之。”接着再三援引史述,论三代以后名臣名士的才情与君臣遇合,例证翔实,正反对比,可见作者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则狄仁杰才哉!之危而后安,则张良、李泌、刘基、于谦、王守仁才哉!之无而致有,则诸葛亮才哉!顾诸君子莫不有情以迫之,情至而后之。”“盖观俞之情,足以动周、晋。良之情,足以惊秦皇。亮之情,足以泣李平、廖立。”“守仁之情,足以鼓乌合。”然后再次列举历史人物,论述圣贤之情、豪杰之情,引出当时的救世之情,“苏秦、张仪、甘茂之才于辨,吴起、孙膑、韩信之才于兵,韩延寿、赵广汉之才于吏,天下有一途,必有一途偏至之才焉。彼乌乎情,而才若是!噫!天下有偏全之才,无离情之才。圣贤之情,切于天下万世。而生其圣贤之才,豪杰之情,系于建大功,立大名,而成其豪杰之才”。在谈古和正论反论以后,作者联系今朝,比较万历和天启时期君臣情谊的厚薄,称赞熹宗和神宗的不同在于能及时答复,能容劝谏,优待大臣:“神祖时有致叹积薪者,今取士加额,用官备员,起废之臣五六品阶,一岁骤至卿贰。侍从之臣六七品阶,三四年中,便至金紫大官,甚厚。”“今朝欲用人则用人,欲容言则容言,甚厚。”熹宗令大臣振奋以为明君,故积极建言献策。但此文这种与《用人理财》相似的写作方式也为名家批评并指出:“策欲博古通今,古惟宗〈文獻通考〉,今惟宗〈大明会典〉,足矣。”“如问汉,则羲皇之始,与成周之盛,起处不可不叙。中间则惟说汉事成败得失。叙汉事毕,则叙及本朝,制以己意断之。至对问唐宋亦然。”本文论述的三篇策恰好都是人才策,有相近的写作方式,已形成一种套路,让后来的考生有章法可循,以便掌握应试技巧。

第二,议古非今,联系时政议边境战事,抒激愤之情。“夫上以情感,下以情应,何俟乎有不平者以激之?而况乎有大不平者以激之?东夷小丑,西南酋长,我鼻息驱也。拒我经略,杀我巡抚大将军,非小吏也。丧地千里,杀我吏士人民数千万,非小辱也。”对政治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为朝廷举行第三场策问考试的目的。文中令考生切齿之事应指辽东战事,辽东事即努尔哈赤等起兵。除该文以外,识时务的编者在《举业瑶函》中还收录了多篇关于辽东形势的制艺。当时张鼐曾为帝撰谕旨,称敌人为“奴夷小丑,肆虐东方”。作者的制艺体现了策论这一文体扬正气、斥奸敌的实用性。

第三,归纳概括,连环设问,递进论证,结合时政详论五情“怒、耻、惧、悲、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者发此宏论抒发了忠君爱国之情,气势磅礴,情理通达,跌宕起伏。

策尾部分的论述接续“五情”,概括题旨“才无情则拙,情无才则薄”,收束利落“政未知才生于情,情生于才”。正是一篇“以抑扬为主”“后面献策,乐终而玉振也”的人才策。但该文为评者不喜之处在于上天入地变幻多端,引用经史、文学《离骚》等语句被评为“文情变幻,不可复制”,“文亦幽荒怪幻”评者似乎乐得联系文中以为“缪幽、荒唐、諔诡、幻怪”之情可以加诸己和众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于文章作者和晚明的文风士风而言,丁乾学为人正直,不惧恶势力,敢与权奸抗争,文如其人。乾学以举子、士、文臣和考官的四重身份生活于万历天启时期,以科举入仕,任考官时斥内忧外患,其骨气形之于文。是时,他与东林党周顺昌等人交游,参与了东林党与宦官集团的政治斗争。宦官集团对士大夫的迫害引起了士大夫的愤怒。天启四年六月,左都御史杨涟,上疏列举魏忠贤等人的罪状二十四条,魏忠贤惊惧,残酷打击杨涟等人,乾学也为此忧愤不已。据《天府广记》所载:“逆阉魏忠贤擅窃国柄,虐焰日张。公忧见于色,会有典试之命,谓词臣以文章事主,葵藿之诚,当于试录发之,或得赐乙夜之览,万一感悟。不然,公言之天下,以当讨贼露布耳。”是年科举,山东、江西、湖广、福建四省考官出题联系时弊,议弹劾阉党一事,考官讽阉党之事震动朝野,杨涟上疏以后,又大约有五十位大臣上疏彈劾魏忠贤。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统计,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字,是书的作者指曾出,当时约有上百人集体弹劾魏党。百人千言,无不危悚激切,但是昏庸的明熹宗没有采纳这些建议。乾学任江西考官时,和另一位考官郝土膏讥讽宦官擅权、蒙蔽圣听,触怒了宦官集团,因而获罪。据《明史》记载,乾学“偕给事中郝土膏典试江西,发策刺忠贤。忠贤怒,矫旨镌三秩,复除其名。已,使人诈为校尉往逮,挫辱之,竟愤郁而卒”。“然以从策问,以盗贼羌戎阉竖并举,终言天子神圣,近闻有合朝陈罪,罟至有毙杖下者,倘亦古人聿修厥德之意。”是时有多位考官因出题讥宦官而被贬、革职或下狱。“山东、江西、湖广、福建考官,皆以策问讥刺,降谕切责。初命贬调,既而褫革,江西主考丁乾学至下狱拟罪,盖触魏忠贤怒也。”魏忠贤不识字,不得为司礼,因与客氏熟悉而被提升为秉笔太监,逐渐获得君主的信任。其党羽把乾学的讥讽告知他以后,乾学便受到报复。据记载,“逆阉目不识字,试录进呈,不知云何,其党持以语,阉因切齿。公俄南台疏纠省直诸典试臣语讥上公者,遂矫旨夺其官”。阉党无恶不作,他们矫诏、调离、除名、下狱、恐吓和欺辱等手段报复乾学。锦衣卫的高守谦直接导致了乾学的去世。据《明史纪事本末》等史料记载:“锦衣卫指挥佥事高守谦殴翰林丁乾学毙之。乾学典试江西,试策中引汪直、刘瑾,触怒忠贤,降级调外,未及赴。守谦与乾学有旧憾,遂嗾忠贤使二十余人,拥入乾学寓,矫称有诏,乾学俯伏就逮,守谦偕诸人箠楚交下,乾学创甚,寻卒。”“奸党高守谦,故公仆也。至是冒锦衣卫籍,受珰指,率群恶狂殴恣掠,至身无完肤,骨皆寸裂而去,坐是竟不起。崇祯初,诏下法司,谦伏诛,余党遣戍。”宦官集团还大肆屠戮东林党人和志士能人,他们被讽刺和被弹劾以后,对乾学等人的报复变本加厉。《明史》云:“初矫旨罪主考丁乾学,又调旨杀涟、光斗等。”因忤旨而获罪的文人士大夫除乾学等七人以外,还有周起元、缪昌期、周顺昌、杨涟、左光斗、高攀龙、夏之令和颜佩韦等八人。“而是时,丁乾学、夏之令、吴裕中、刘铎、吴怀贤、苏继欧、张汶诸人,皆忤忠贤致死。”天启年间任考官而且出题有讥讽之语的湖广考官缪昌期也和周顺昌等同时下狱。“昌期湖广典试,策语侵魏忠贤,忠贤衔之。以昌期负文名,人望所属,不即发。及杨涟二十四罪疏,昌期为之属草,忠贤深恨之。”“昌期请告,忠贤矫旨勒闲住。”“忠贤闻之,怒益不解。至是起大狱,与周顺昌同诏狱,为许显纯所毙。”还有被宦官集团视为东林党领袖之一的都御史高攀龙,落职以后,因听到风声,以保士大夫的气节,避免厂卫到达以后受辱,遂仿效屈原而自尽。“攀龙削籍家居,杜门著书。闻缇骑至,焚香沐浴,手缮遗疏”,“夜半密起,整衣冠,望阙叩头,自投于园池”。“疏曰:‘臣虽削籍,旧属大臣;大臣不可辱,辱大臣则辱国矣。谨北面以效屈平之遗。”后来的崇祯即位以后,纠正了熹宗为宦官蒙蔽残害忠良的失误,瓦解了宦官集团,大批士大夫获得追封,上述诸位士大夫亦然,乾学也获得了追赠和谥号。这些正直之士获得了朝廷上下的肯定。据《明实录》记载,崇祯元年春正月,“法司追论魏忠贤等,上命磔忠贤尸于河间,斩崔呈秀尸于蓟州,又戮客氏尸,天下快之”。夏四月,“赐进士刘若宰等三百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追恤故左都御史邹元标、高攀龙,左副都御史杨涟,左佥都御史左光斗,工部尚书冯从吾,应天巡抚都御史周起元,谕德缪昌期,翰林检讨丁乾学,给事中吴国华、魏大中,太仆寺少卿周朝瑞,御史吴裕中、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夏之令、袁化中,吏部郎中苏继殴,员外郎周顺昌,刑部员外郎张汶,工部郎中万燝,陕西按察副使顾大章,扬州知府刘铎,各赠荫有差”。丁乾学的程策,在文法、风格和体式上,都体现了晚明士大夫的才气、情操和高尚人格。据记载,他“生而不凡,所著诗文,自成一家,不肯寄人篱下。行止磊落骏伟,有国士风。万历己未成进士,声名噪甚,人以为荣,公愀然曰:‘读书中第,此寻常事,有何足羡?但贤奸莫辨,此时事大可忧者,挽回之术正在我辈,一登仕版,乾坤重负自此担矣。”他的为人和文风都光明磊落,很好地体现了明士之精神。他有匡扶社稷之才,也有忠君爱国之情,他敢于谏议和勇于与宦官抗争的气节和精神终将不朽。

参考文献:

[1] 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岳麓书社2015年。

[2] 吕五音、夏锡畴《举业瑶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3] 陈维昭《东洋文库藏本〈举业瑶函〉与二三场》,《中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4] 〔清〕史梦兰《史梦兰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

[5] 〔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出版社1962年。

[6] 张鼐《诏谕天下军民人等》,《中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7]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

(罗冠华,1983年生,女,广东云浮人,复旦大学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才情考官
今天我是“小考官”
班婕妤,世间最具才情却孤独的女子
面试好难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柳枝词
才情不让须眉——尤春梅山水画印象
才情为君绽,笙箫水云间
报告考官
面试中的“察言观色”
考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