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2023-02-18李伟南

关键词:环节知识点历史

李伟南

摘 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确保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环节融入个人思考,助力学生顺利完成知识巩固与内化,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学习压力。由此可见,“双减”政策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双减”政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37

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展开互动与交流,掌握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并且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元素,搭配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借助现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而言,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制定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方案和机制,能够为学生历史素养和爱国精神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双减”政策对历史课程教育活动所提出的全新要求

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将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核心阵地,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展开有效培养。在素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将主题教育思想以及主义学习理论合理融入初中历史的教学环节,引入更为高效的“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科学激励,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与主体意识,与学生展开平等互动、平等交流,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自主学习技巧、合作学习技巧以及探究式学习技巧,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展现自我的平台与空间,从根本问题入手,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突出学生的合作性特征、主体性特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实现稳定发展、创新发展。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引入三段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1.课前延伸

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初中历史教师习惯为学生布置课前自主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课文阅读任务,或者借助预习提纲开展课前预习。但结合学生客观情况展开分析,初中学生普遍缺乏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开展有效的课前自主预习。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强制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而是合理利用课堂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上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与难点教学内容,并且顺利完成新课导入任务,为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习计划,指导学生将预习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精准记录下来。教师需要结合新课内容,科学选定具体方式,完成课前导入,随后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阅读课文,并且带着问题进入到深度探索状态,分析本课核心教学内容,将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进行细致分析。同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历史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积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此种预习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展知识归纳与知识点总结,进入到深度阅读状态。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教学课件,向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主要以简答题或者填空题为主,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从中获取关键信息完成解题,这一教学环节的意图在于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任务。

2.课内探究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针对新课内容开展深度分析与综合性考量,并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明确本课核心教学内容。为确保教学活动具备完整性特征、高效性特征,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历史框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确保知识框架与课前预习活动交相呼应。这一环节的核心任务在于确保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与难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解析,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性的文本内容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文字形式、图片形式、音频形式、视频形式呈现出来,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助力学生顺利完成知识内化。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入趣味性元素,穿插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历史典故。

例如,教师需要在备课期间深度研读教材,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带领学生顺利完成課堂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科学梳理知识点,明确课内外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正式授课环节开展模拟课堂,把控课堂教学节奏,针对重点教学内容与难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解析,并且选择恰当时机、恰当方式引入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拓展性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课后延伸

三段式教学模式当中的课后延伸主要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借助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对本课核心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与记忆程度,助力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点巩固与知识点内化。首先,学生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以及主体框架开展有效记忆,记忆乃是历史知识学习最为常见、最为有效的方法,无论是应付考试,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都需要确保学生将历史知识储存到脑海当中,提升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与理解程度,并且尝试借助现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填空题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为学生展现题目,科学处理课后训练与课后思考,用这一环节代替学生的课后作业,可以有效落实“双减”理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课后时间,教师则不为学生布置书面作业任务或者强制性作业任务,而是鼓励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性作业、自主性作业,为学生预留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针对部分学有余力或者对历史知识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互联网当中收集历史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阅读、自主实践等途径,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二)引入五环节教学模式

1.科学创设历史课程教学情境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与平等交流,初中历史教师要精准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且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够顺利完成历史知识学习任务,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进入深度思考状态。结合文化领域、经济领域以及政治领域的相关因素开展深度分析与综合性考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引入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整体发展需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确保学生在顺利完成历史知识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掌握初中历史课堂学习方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降低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初中历史教师应科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深入的理解和了解,还能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得到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提升学习水平。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科举制的创立》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呈现科举制的创立过程与发展历史,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开展主动思考,由被动式学习状态转换为主动式学习状态,这对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应按照“双减”政策的减负增效要求,在为学生进行《科举制的创立》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介绍我国创设科举制的史实和具体过程,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为学生阐述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影响等,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古代科举制的演变过程是什么?古代选官用人制度都有什么?科举制为我国古代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你有什么样的感想?”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按照课本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在网络平台中搜索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联想古代科举制的情景,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降低学习压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2.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开展理论知识讲解,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甚至部分学生由于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因此会对初中历史产生抗拒情绪。不仅不利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影响。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开展深度研究,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元素,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

具体而言,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知识点讲解环节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完成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与串联,将相关历史知识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排列,将各种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具备多样化特征的课堂学习环境当中开展深度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需要组织学生分析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展原因以及影响因素,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展开有效培养,带领学生针对传统知识开展深度研究,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教师要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标准草书签字书》《于又任诗词集》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使学生在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革命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促使学生的爱国意识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在为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需重点引导学生自主从网络平台或是书籍中了解分析辛亥革命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提高对各知识点的学习效果,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还能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学习压力,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3.引入合作学习教学法

“双减”政策背景下,为确保初中历史课程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秉承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科学设定分层教学计划,制定多元化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更深层次的授课活动。受到学生兴趣特点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即便面对同一历史知识所产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引入合作学习教学法,将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划分至同一小组,为学生设定相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学生划分为合作学习小组,打造学习共同体,确保各个小组人数均等、总体能力相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与作用。

例如,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环节引入合作学习教学法,教师就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情况以及课堂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單位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课程知识的关联”的话题进行探究,确保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与历史课程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分配差异化训练任务,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历史基础较差的初中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方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价值,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模式,通过引入“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科学创设历史课程教学情境、引入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方式,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良好渗透。在显著提升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成效的同时,也为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其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司马晓孔《论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科普童话》2023年第15期。

[2] 黄鹤《初中历史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措施探究——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为例》,《考试周刊》2021年第71期。

[3] 钟珍《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中外交流》2021年第9期。

(本文系2022年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双区”建设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2.0条件下“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FQ1083)

猜你喜欢

环节知识点历史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