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策略探讨

2023-02-18邱燕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邱燕

摘 要:高职院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课程思政存在一种天然的契合,可以将思想价值导向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相结合,从而达到“金声而玉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而且,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对思政课程的直接拓展,使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同时,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的设计和综合运用等方面获得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43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局面。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最佳阵地,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通过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课程思政研究呈井喷式增长状态。笔者在 CNKI中 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检索到相关论文三万多篇,但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只检索到一百多篇。比如,罗北战(2021)《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 G 校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陈成吒(2021)《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细化了通识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步骤。而且,以“教学策略,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检索到的研究成果更少,仅有几篇文章。

本文基于此研究现状,分析教学现状与研究意义,提出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意在促进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立,希望能够为新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顺应党和国家对高职思政建设的号召,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必然是一种积极的回应。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素养发展,二是保障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在各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践行道德、育人要求,尤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而思政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种天然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思政元素,可以带给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因此,教师应把课程思政元素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要求。

(二)高职学生思想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实践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念

学生的实习活动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正确的实践理念是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成为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大学生实习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成为培养大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对探寻真理的重要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实际行动,那么一切就只能成为空谈。这些内容说明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2.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事业乐于效力的精神

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职业上,因此,敬业的精神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例证的相关典故俯拾皆是,当然,培养这种对待职业乐于效力的精神,离不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诸葛亮一生致力于治蜀;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表达出乐业对实现人生价值的益处;焦裕禄同志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花费了毕生心血。“敬业与乐业”可以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这就需要遵守两个原则:工作要有责任心,从工作中寻找趣味。梁启超说过:凡職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这样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通过对上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可以将对自身的认知与乐业相结合,在步入社会之后做到“乐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说是一种对待事业或者职业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员工对待事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点。“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和创造精神。

但是,现在提到“工匠精神”,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瑞士、日本等国家。其实,工匠精神的源头在中国,“工匠”一词起源于“庖丁解牛”的成语典故,鲁班、李春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工匠精神有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践行工匠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有助于社会的进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及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前行。

(三)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与时俱进的形式开展活动,例如“讲中华经典故事”“举办成人礼仪式”“歌唱经典诗词”“开展书画比赛”等活动,这些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美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文化艺术应开启学生的心智,塑造平凡而卓越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后都是平凡的人生,当下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情感的寄托,我们要通过现代传播形式为大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记。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以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作为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师应该深度挖掘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不是一味枯燥生硬地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让高职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一)教师思政育人意识薄弱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作为具体的践行者,学校、教师、课程都要承担好思政育人的使命和责任。但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的实施必然会出现问题,一些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并没有意識到课程思政应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中,忽视了教师思政育人的职责。他们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没有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除此之外,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有所欠缺,在教学中更多接触的是该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捕捉和把握仍有待提高。

(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教师很难将课程思政真正融入教学中。大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任课教师,把教学目标设计成了解和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很少涉及立德树人的素养目标。另外,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思政能力有限,未能主动、恰当地找到课程教学中的思政点,而是片面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衔接。尽管有些教师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相关思政元素,比如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但未能紧扣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方法呆板的问题,知识讲授、案例结合以及视频讲解,是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未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思政实践活动多样性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然而,课程思政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略显僵化,缺乏丰富具体的实践活动,很难取得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想效果。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将社团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设计了“汉服表演”“端午包粽子”“成人礼”等活动,但这种形式容易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体系和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这也反映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需要学校更好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既保证课程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四、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育人意识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要主动承担教育责任,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任课教师,要清楚意识到课堂教学绝不仅仅只是为了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切实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知,并非生硬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在教学中探索出二者的共鸣点,将育人目标深深地嵌入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发掘经典文学中的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仁爱、民本、忠诚、诚信等。除此之外,学校还需提高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理念以及方法增强认知和理解,激发他们主动自觉地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首先,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培养,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能正确领会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并可以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提炼出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特点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可以从现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中进行挖掘,或者从教材外广泛收集思政素材,通过分解、交叉、重组等形式将课程思政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充分贴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高职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例如,在讲到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可选取中国传统民俗节日重点介绍,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情感,从而产生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实现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总之,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既可以让学习者获得知识与技能,也可以发挥正确的育人导向作用。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当下的高职教育与以往相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的教学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思政元素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要求教师在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借助微课、慕课、线上博物馆等多种渠道,或通过各种公众号、社交平台开展教学,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中华传统技艺时,可以适当引入《大国工匠》的视频,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实现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体验式、参与式、研究式、互动式等,全面开展思政教育,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学生自由组合,分工搜集和整理资料,在课中采用个人或小组演讲等方式来分享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凸显出课程思政工作的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打造多样化的“第二课堂”

在夯实“第一课堂”思政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创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大力开发有趣、健康的校内实践基地,结合每个专业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成立传统文化教育育人基地,联合其他高职院校、企业、民间艺术家等,形成校内、校外联动机制,拓宽传统文化实践模式。再如,教师组织地方陶瓷手工学习、地域文化寻根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动腿、动手又动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对话和交流中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推动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扎实落地。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增设和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方法,挖掘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不忘初心、传承文化,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北战《〈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2] 罗艳、蒋清冯、曾令冰《“七彩三全”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