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3-02-18牛雪萍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量感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牛雪萍

【摘要】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度推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数学知识,还能够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文章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量感;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引 言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小到中数学符号,大到公式计算,总是感到十分抽象、难以理解.要想解决上述难题,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进行结合,该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还能够将数学知识真正落地,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用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如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为了能够买到经济实惠的物品,我们需要比较几种商品的质量以及它们的价格;安装家具时,我们需要对房间的长度、宽度进行测量;每天早上醒来,我们也需要做计划,规划每一时间段的安排……上述这些生活日常都离不开数学学科中的“量”.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忽视了对“量”的讲解,那么会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十分抽象.因此,教师既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数”的相关概念公式,又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意义

相比于初高中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量的估计、量的比较以及量的运算.在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量感主要具有两大教学意义.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第二,能够积极响应“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政策,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与创新.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新时代下,虽然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存在弊端,并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但是最终取得的效果依然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小学数学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但是根本上还是使用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这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学习基础,并使学生在深度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运用至社会实践中.例如,当讲解完“长度单位”这一模块的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数字的后面写下单位,如我家的衣柜高度是180( ).在括号中,学生需要写下匹配的长度单位.学生虽然在课堂中已经了解到长度单位包括厘米、分米、米、毫米等,但是他们并不理解这些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长度是多少.最终一些学生在括号中写下了“米”,一些学生则写下了“分米”.这些结果都让笔者感到十分震惊,由于学生的量感弱,其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较低.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完“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内容后,还需要带领学生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这才是学习长度单位的真正意义.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对比、触摸估量等方式提升自己的量感.

(二)能够积极响应“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政策,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与创新

教师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使教材知识更加“亲民”,从而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量感能够积极响应“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政策,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数学量感能够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知识建立联系.数学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鼓励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活动感知不同单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不同物品的量有新的认知,并采用具体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高度以及厚度等.第二,数学量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结束后,以小组探究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该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精准的数学量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具体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虽然很多数学教师意识到量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数学教师采用了错误的教学策略.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五大量态的感知力,分别为数量、长度、质量、面积和体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从这五大方面切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感知、不断实践、不断积累,最终建立完整的量感能力.

(一)有效培养学生对五大物体量态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

1.通过开展生活物品的计数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数量的量感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置几颗花生米,让班级中的学生首先通过估算的方式猜测花生米的数量,然后通过数数的方式进行核验.之后,教师可不断增加计数活动的难度,即逐渐增加花生米的数量,但依然采用先估算后计数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对花生米数量的估算能力就会逐渐加强,使得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会越来越小.教师可以更换生活物品的种类,如将花生米换为绿豆,依然使用先估算后计数的方式开展训练.学生能够在两次计数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数量量感能力,并了解同样一堆大小的物品,单一物品的大小会对实际数值造成一定影响.比如,将一袋樱桃和一袋梨(袋子大小相同)拿出来进行比较,那么樱桃的数量一定会比梨的数量多.由此看来,在培养学生数量量感能力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物品开展教学,從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实践经验,并对常见生活物品形成数量量感.

2.通过开展生活物品的长度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能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有关长度的相关知识内容后,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测一测”的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能力.为了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当选择学生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拿尺子测一测书桌的长度,也可以指导学生对书本的厚度进行测量.这样的长度测量活动能够使学生对不同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等)产生量感.当学生再一次面对生活中这些物品时,就能够精准地估算出这些物品的长度、高度等.为了提升学生对较大长度单位(米、千米等)的量感能力,教师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到操场,首先引导学生凭借经验估算足球场、羽毛球场以及篮球场的长度,其次引导学生通过长度工具来测量这些场地的实际长度,进而比较估算长度与实际长度之间的误差.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观察篮球场上篮板下边缘与地平线之间的距离,还是通过先估算后测量的方式进行比较对照,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长度的量感能力.经过多事物、多次数的长度测量训练后,学生能够根据实践经验较快估算出物品的长度或者两个物品之间的距离,且得到的估算结果与实际长度差距较小.

3.通过开展生活物品的质量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对质量的量感能力

在培养学生数学量感能力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还需要对物品的质量量感引起足够的重视.质量单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讲解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式.学生虽然能够记住1kg=1000g这一公式,并可以使用这一公式答题,但是其并不知道1kg物品在实际生活中有多重,这就是缺乏质量量感的表现.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物体质量的相关知识点后,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五至七人一组,并将电子秤等质量测量工具分发给每一组的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不同物品的质量.以1kg质量为基准,学生在称重后可以发现3个大苹果的质量约为1kg,而六个小苹果的质量也约等于1kg.这样的质量比较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较为直观的学习体验.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质量量感能力.

4.通过开展生活物品的面积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对面积的量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面积的量感能力.由于学生尚未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其在第一次接触面积知识时会感到十分抽象,并难以根据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估算出实际物品的面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开展一系列面积测量活动,从而使学生对面积产生更加直观的认知,具体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数学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讲解“4cm2”是边长为2cm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指导学生使用直尺绘制一条长度为2cm的线条,再在其90°方向绘制一条2cm线条,最终勾画出的就是4cm2面积的小正方形.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生活中约为4cm2的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放置在一起进行对比.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发现,橡皮等物品的面积与4cm2的小正方形相似.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对“平方厘米”这一面积单位有基本的认知.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其他物品时,学生就可以立刻估算出物品的面积大小.第二,在之前的长度测量活动中,学生已经知道了1dm的长度为10cm.那么当教师绘制出一个边长为1dm的正方形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计算出该正方形中包含多少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经过公式计算以及实践操作以后,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即1dm2等于100cm2.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dm2的面积量感能力,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生活中1dm2的常见物品,如炒菜用到的锅铲就是1dm2.在多次训练后,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平方分米”的数学概念,还能够对这一量感有清楚的认知.

5.通过开展生活物品的空间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对体积的量感能力

在学习了以上四个量感后,数学教师就需要提高教学难度,培养学生对生活物品体积的量感能力.生活中需要测量体积的情境有很多,如当学生需要为教室中的植物浇水时,就需要了解浇水的容量.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带领学生估算水盆、花瓶的体积,然后与学生一起使用体积测量工具对这些物品进行测量.学生在反复训练中能够对体积产生良好的量感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不同物体的量态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产生差异量感认知

学生对五大物体的量感有了基本了解后,就可以明白这一规律:对于不同的物体来说,其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差异还会与物体的密度相关.但是对于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密度这一概念还较为抽象,因此为了使学生对不同物体的差异量感产生认知,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探究活动:拿出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物品,一个是由铁组成的,一个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铁制品的质量会远远大于木制品的质量.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量态,从而了解这些物体在同一量态间的差距.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会为学生准备两个直径均为6cm的实心球,分别为铜球与纸球.首先,笔者会引导学生估算这两个实心球的直径距离,该方式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的长度量感.接着,笔者会带领学生比较这两个实心球的质量,在已知两个材料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会根据实践经验选出正确答案,即铜球更重,但是铜球比纸球具体重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因此,笔者会鼓励学生估算两个实心球间质量的差距,之后通过电子秤称重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在该探究环节中,学生能够了解到两种不同材质的实心球在质量方面的量感差异.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改变教学策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来积极响应“生活化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文章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量感,第一,有效培养学生对五大物体量态的感知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对不同物体的量态进行比较.

【参考文献】

[1]何辛.体验与思考并重,内外兼修培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亞太教育,2022(14):123-125.

[2]周婷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J].名师在线,2022(19):22-24.

[3]王剑华.立足核心素养例谈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18):145-148.

[4]蔡伶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2):17-19.

[5]杨小彬.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2(3):51-52.

[6]潘小英.小学数学“量感”教学探究: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2(2):64-67.

[7]郑璘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习题编制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29):70-72.

[8]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9):31-33.

猜你喜欢

量感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