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身边的机要秘书
——徐业夫
2023-02-18卢晓虎安徽
○谢 明 卢晓虎 姜 涛(安徽)
1962年2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徐业夫在毛泽东身边做服务保障工作
2018年6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在中办机关“七一”党课报告中,给大家讲了一段让他感触比较深的一对老夫妻的故事:
机要局离休干部韩群同志今年95岁了,她参加译电工作的时候,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往来的电文特别多,有些电文还是毛主席亲自起草的。机要人员几乎白天黑夜连轴转,没有休息时间,甚至想“如果能睡一天觉,宁可三天不吃饭”。译电更是“一码之差,人头滚滚”,不能有丝毫差错,每一名同志都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非常大。就是这样的工作,她一干就是几十年。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决定对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制度。组织上要她办理离休手续,她心里接受不了,多次找组织要求工作,说哪怕扫地都行。当时她觉得自己身体还行,还要继续干革命工作。后来,经过组织解释说明,她服从了安排,在中南海怀仁堂光荣地从习仲勋同志手里接过了离休干部证。韩群同志的丈夫徐业夫,是毛主席的机要秘书,从陕北起就跟随毛主席。由于工作繁忙,他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有时刚到家,电话就来了,又匆匆赶回中南海。他们的三闺女生下来4个月了,徐业夫连一眼都没见过。后来想办法照了一张照片,通过组织送到中南海,他才看到了。这对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革命伉俪,为了党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丁薛祥在故事中说到的徐业夫,曾是毛泽东身边的一名机要秘书,安徽省霍山县人,1916年出生。1930年4月,不满14岁的徐业夫参加了霍山独立团,成为一名红军战士。霍山独立团编入红二十七军前后,一直战斗在大别山。在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中,徐业夫机智勇敢的表现,受到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的赏识与厚爱。1932年11月30日,红二十五军在红安县檀树岗重建,徐业夫被时任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留在身边工作,任命为机要参谋。1934年11月,由原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合编而成的新红二十五军奉命撤出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并和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整编为红十五军团。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合后,恢复红一方面军的番号。11月初,红十五军团被编入红一方面军,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在陕北甘泉县接见了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和政治委员程子华。跟随徐海东前来的徐业夫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1936年,徐海东得知毛泽东身边急需机要人员后,便慎重地推荐了徐业夫。当年年底,徐业夫被调到中央军委机要科,从此在机要岗位上一待就是38年。
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与徐业夫合影
陕北的生活条件很苦,但是对于参加过长征的徐业夫来说算不得什么。他做事雷厉风行,遇事机智果敢,为人忠诚可靠,工作兢兢业业,对各项任务,他都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出色完成,深得毛泽东信任。无私奉献,是徐业夫一生真实写照,特别是在担任机要秘书后,他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就连和妻子韩群结婚,短暂的3天婚假里,他也没有忘记工作。他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似普通,实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全、利益乃至前途命运。徐业夫常说:机要工作人员就是要严守党的机密,耐得住寂寞,甘当无名英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党的工作。
徐业夫自1930年参加革命到1974年病逝,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从延安时期,到后来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他几十年如一日,紧随毛泽东南征北战,深得主席倚重。
毛泽东历来注重调查研究,不仅经常深入全国各地视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而且还多次组织身边的工作人员到农村搞调查工作。徐业夫曾两次被毛泽东安排回乡,调查农村农副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情况。
1961年徐业夫工作照
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正在兴建中。为了解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情况,广泛收集基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1953年10月,受毛泽东嘱托,徐业夫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霍山县,考察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情况。他深入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向工人、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工程进展和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保障供给情况。在佛子岭区委会,他向陪同调研的霍山县基层干部,详细了解当地群众成立互助组后的生产生活情况,并深入大林社互助组调研。回到北京后,徐业夫把在家乡的所见所闻写成调研报告呈送毛泽东。1955年,毛泽东在《大社的优越性》的按语中,肯定了霍山大林社的好做法、好经验。
1963年3月,徐业夫再次受毛泽东指派,第二次回家乡调研,重点是了解三年困难时期老区人民生活状况和农业生产恢复情况。回乡后,他不住招待所、不吃公家食堂、不让地方陪同,吃住都在兄弟的家中。他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从穿衣吃饭到春耕播种,他都细心询问、认真记录,并鼓励家乡群众重整旗鼓、重新起航,满腔热忱地把党中央的温暖送到老区人民的心中。
因为长期高负荷工作,徐业夫积劳成疾,罹患癌症,随着病情的加重,他不能再继续工作了。住院前,他将自己的病情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非常关心徐业夫,对他说:“你到医院安心治病,病好后还回到我这里工作!”可是徐业夫终究没能再回到他挚爱的工作岗位,于1974年病逝。《人民日报》于1974年6月13日刊登了徐业夫逝世的消息。毛泽东得知后,心情沉痛,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1963年徐业夫和妻子韩群的合影
1965年5月,毛泽东与徐业夫在井冈山合影
徐业夫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机要战线上的优秀干部。他没有豪言壮语,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份。他把对党和毛主席无限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工作担当尽责、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情谊,全部都体现在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和点点滴滴的行动之中,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的机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