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与池州土地革命
2023-02-18李运动安徽
○李运动(安徽)
方志敏,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1899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24年3月,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并在之后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初,率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浴血奋战两月有余,被俘后牺牲于江西南昌。方志敏在狱中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光辉名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池州地处安徽南部,1930年至1935年间,方志敏创建的红十军攻打过池州的反动政权;他所在的闽浙赣省委(前身为赣东北省委)曾直接领导包括池州在内的皖南各地党组织;他创建新苏区的战略计划包括池州在内的皖赣边和皖南;他率领的红十军团(由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而成)转战皖南,北上抗日的旗帜一度辉映在池州的山水之间。这些活动,持续影响了池州土地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而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在池州这块革命热土上发扬光大。
红十军攻打秋浦县
1928年1月,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开辟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在他的领导下各项建设事业生气勃勃,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
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原,赣东北省委和方志敏抓住机遇,使根据地获得大发展,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九十月间,红十军挥师东进,攻打秋浦,出击东流,威胁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安庆。
1930年11月5日晚,红十军在秋浦的龙泉湾与敌波阳、秋浦联防队接火,全歼敌联防队。接着,一夜急行军60公里,冲破陈家镇、罗家亭、尧渡街3道防线,于6日凌晨2时到达秋浦县城附近的鹫台山脚下。
攻占秋浦县城后,红十军在秋浦县立南门岭高等小学堂教务主任刘进贤的接应下,迅速进驻南门岭高等小学堂。刘进贤早年投身革命,后与赣东北党组织接上关系。他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论国家大事,激发学生参加红军的强烈愿望。由于当时根据地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大批医务人员,红军将这些进步学生召集到一起,进行思想动员,当场就有32名师生报名参加红军。
这批师生到达赣东北省委驻地葛源后,方志敏前来看望他们,鼓励他们要努力学习医务知识,将来为红军战士治伤治病,这和当战士上前线打仗同样重要和光荣。经过安排,这32名师生在红军总医院学习6个月。结业后,他们有的留在红军总医院,有的被分配到前线,为开辟和巩固赣东北苏区作出了贡献。
方志敏
红十军攻占秋浦县城后,捣毁国民党政府机关,砸开监狱,救出农民武装组织领导人刘学诚和进步人士八九十人,打击豪绅地主,开展革命宣传。随后主动撤离秋浦,回师赣东北。
11月6日,红十军在大板一带作短暂停留。军部政治工作人员利用战斗间隙,到附近村庄动员和发动群众,并将蒋乃之、刘学诚以及政治工作人员40余人留下,在大板、昭潭、东坡畈建立起3个相当于苏维埃政权的红军局,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组建武装,打击土豪劣绅,维护社会治安,给红军带路,运送支前物资和护送伤员等。11月8日,从安庆调来的国民党军两个团在秋浦县城扑空后,向大板方向扑来,在地主武装配合下“围剿”红军局。几天后,3个红军局先后被破坏,刘学诚等壮烈牺牲。
红军局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对扩大共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产生了积极作用。3个红军局是池州大地上最早建立的红色政权,为后来池州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党组织的建立播下了火种。
大板村红军局旧址
横向领导徽州工委
1930年9月,历时7个月的潜山请水寨起义失败,60余名起义人员跟随凌霄辗转来到皖南各地,将革命火种播撒在皖南。1931年11月,中共芜湖中心县委决定在秋浦县的雁落坡成立徽州工委,统一指导皖南各县革命斗争。徽州工委的建立,使皖南各县和赣东北毗邻县连成一片,革命声势越来越大。
1932年9月,秋浦县委决定举行暴动,因县委书记李鸿鸣刀伤复发卧床不起,只得将暴动时间推迟。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在秋浦姚黄的储学炉没有接到通知,仍如期举行了暴动,结果因孤军作战而失败。李鸿鸣等人被捕后遭杀害,秋浦县委遭到严重破坏,其他各县党组织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后来,徽州工委根据上级指示,将驻地从秋浦雁落坡转移到歙县小练村(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
1932年3月,芜湖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徽州工委由此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7月,徽州工委辗转与中央接上关系。与此同时,由于地理上邻近的原因,决定与赣东北省委建立横向联系,并接受工作上的指导。
1932年12月,赣东北省委改组为闽浙赣省委,方志敏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经中央同意,徽州工委转属闽浙赣省委领导。1932年年底,闽浙赣省委派宁月生(宁春发)前往歙县小练村。宁月生将徽州工委改组为皖南特委,并任特委书记。
1933年6月,国民党当局制造“小练惨案”,破坏了皖南特委机关。同年冬,闽浙赣省委派李杰三在屯溪老街合记春药店秘密重建皖南特委机关。
1934年1月,为打破敌人对闽浙赣苏区新的“围剿”,方志敏亲派刘毓标、陈直斋等一批苏区干部到皖南特委开展工作,以创建新的苏区。这批干部与请水寨起义后辗转而来的起义人员并肩战斗,他们根据省委新的战略方针,迅速建立起了石(埭)青(阳)太(平)中心县委、太平中心县委、贵(池)秋(浦)东(流)中心县委等党的组织,积极组织领导皖南各县的土地革命运动。在闽浙赣省委领导下,皖南各地土地革命的烈火烧得越来越旺。
创建新的苏区
为打破敌人的“围剿”,方志敏提出“创建新的苏区”的战略方针,并推动创建了皖赣和皖南两块新的苏区,池州土地革命运动高潮也随之到来。
1933年下半年,国民党对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以近20万兵力围攻闽浙赣根据地。1933年底,中共中央对闽浙赣省委进行了改组,决定方志敏任省委书记。
针对敌人新的“围剿”,闽浙赣省委及时制定了“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苏区”的反“围剿”战略方针,明确指出苏区的发展方向以皖、浙、赣边为主,强调红军主力必须跳向外线灵活作战;同时决定派出一批重要干部和红军部队,赴皖南和皖赣边开创新的根据地。这样做能够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增加红军回旋余地,有效打击敌人。
皖赣边包括江西北部浮梁、鄱阳、彭泽等8县以及安徽南部的秋浦、东流、贵池、祁门等县边区。在新苏区创建之前,皖赣边区就有较好的革命斗争基础。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为实施“创建新的苏区”这一战略方针,方志敏先后派柳真吾、周成龙、王丰庆等人到秋浦、东流等地区领导革命斗争,与秋浦、东流的欧阳斌、江从新、倪南山等人一起,经过艰苦斗争,先后建立了中共皖赣特委、秋浦县委、东流县委等组织以及各级苏维埃政权和武装队伍,革命烈火燃遍了赣北及池州大地。
为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皖赣特委于1934年四五月间,在皖赣交界的水岚山举办了为期7天的干部训练班,讲授白区工作、土地分配、游击战争等问题,参加学习的有来自浮梁、至德、彭泽、东流的学员200多人。7月,特委又根据形势发展,在浮梁清溪滩召开了婺源、浮梁、至德、彭泽、祁门等8县代表大会,为期4天,1000多党政军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后,皖赣边区的各县、区、乡苏维埃政权迅速建立起来。1934年八九月间,皖赣苏区各县凡建立苏维埃的乡村,绝大部分都开展了土地革命,实行了分田分地运动。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苏区掀起了参军参战、送粮送鞋、支援前线、保卫胜利果实的高潮。
此外,方志敏还抽调刘毓标、陈直斋等一批干部,于1934年4月秘密开赴皖南,加强党的工作和准备武装暴动。这些干部扎根黟县柯村,不久便成立了中共太平中心县委,刘毓标任书记。经过近3个月的秘密串联群众、发展党员活动后,经省委同意,8月22日发起了著名的皖南柯村暴动。石埭县委组织发动本县人民参加了这次暴动,在不长的时间里,石埭县及其下辖5个区均先后建立了县、区苏维埃政权,其声势之大,前所未有。9月2日,一支由300多指战员组成的红军游击大队在宁春生的率领下抵达柯村,随即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宁春生任主席。下属的县、区、乡也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土地分配。石埭全县范围内土地分配工作3天时间就完成了。皖南新苏区各县建立了地方游击队,共600余人,还普遍建立群众武装农民团,达4000多人,另在石埭县新棚村建立了红军总医院。各级苏维埃政权还设立了工会、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
皖赣特委旧址
皖赣和皖南两块新苏区,是在方志敏“创建新的苏区”战略方针指导下创立的。新苏区的建立,调动了部分“围剿”原苏区的国民党部队,使闽浙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一度出现好的转机,也使池州大地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池州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率部转战皖南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1934年7月,中央决定将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闽浙皖赣边区活动。
陵阳所村方志敏住处旧址
7月7日,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众由江西瑞金出发,经福建、浙江两省,转战来到皖赣边区,10月中旬,在皖赣特委引导下,来到至德黎痕一带进行休整,补充500余名兵源。
11月初,红七军团奉命转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11月18日,寻淮洲率十九师先行,攻占皖南的绩溪、旌德。几天后,方志敏、刘畴西等人率红十军团主力也踏上了征程,于12月10日在黄山汤口与十九师会合。此时,敌人调集重兵围追堵击,先遣队决定于黄山东麓谭家桥设伏歼敌。但由于准备不足战斗失利,寻淮洲负重伤后牺牲,先遣队撤出战斗。
12月17日,先遣队在方志敏领导下抵达青阳县陵阳镇。在挺进陵阳之时,他们击退了国民党自卫团的埋伏,俘虏20余人。陵阳镇街及周边乡村的贫苦民众热情迎接红军的到来。先遣队深入群众之中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并到处张贴“打倒蒋介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保卫中华民族!”等标语。
先遣队司令部设在街上“春和号”商店内,方志敏站在司令部门前,向乡亲们挥手致意,号召劳苦大众起来革命。是日下午,先遣队先头部队在附近与国民党军两个团发生激战。先遣队主力遂改变行军路线,从六都附近小路向南阳、七都大河口方向进发。途中宿营陵阳所村,司令部临时设在陈氏祠堂“太平山房”内,方志敏则住在附近商户家。当晚,皖南特委负责人赶来向方志敏汇报组织活动情况,接受方志敏的指示。同时,皖南工委领导人宁坤山也跟随红军到达石埭七都。宁坤山提出建立地方武装的请求,得到红军大力支持。红军留下一个班战士,协助建成陵阳第一支红军游击队,由宁坤山任指导员。在此期间,红军队伍沿途刷写革命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及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
12月18日傍晚,方志敏到达黟县柯村。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欢迎自己的队伍。方志敏指示部队将日用品留下来送给苏区人民,安排新棚红军总医院医治伤病员,指示文工团举行军民联欢会。方志敏还会见了皖南特委和太平中心县委等负责同志,在听取皖南苏区情况汇报后指出,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要逐步把苏区转为游击区,坚壁清野坚持斗争。在群众大会上,方志敏带领全场群众高呼:“为争取北上抗日的最后胜利,造成千百万铁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休整3天后,12月22日,方志敏率部撤离柯村。这次方志敏转战池州,时间虽然很短,但影响深远。
从1934年12月下旬到1935年1月上旬,先遣队周旋于皖南和皖浙赣边十余县,但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最后兵困怀玉山。至1935年1月下旬,除少数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方志敏等先后被捕。同年七八月间,方志敏等人在南昌英勇就义。
方志敏率部奋战皖南,使池州成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休整与转战之地,为池州革命斗争史增添了不平凡的一页,也成为池州红色文化矿藏中的宝贵财富。今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红色历史,永远珍惜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红色故事,也将永远传承革命先烈的崇高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