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艺术真实的呈现点与营造术
2023-02-13李永国
李永国
茹志鹃小说《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叙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纯洁的军民鱼水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具有感人的艺术真实魅力。本文重点探析《百合花》艺术真实的呈现点与营造术。
一、艺术真实呈现在自然环境上的营造术
《百合花》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采取了诗意组合与想象虚写的营造术,意在表现作者向往和平安宁生活、歌颂纯洁心灵的创作意图,符合社会生活的内在逻辑,具有艺术真实的魅力。
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所见是“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在敌人的冷炮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的背景下,这番自然环境描写充满生机与诗意,雨后山路“滑得很”,秋庄稼被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是实写,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经常能体验到的,但雨后的山间空气“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是“我”的主观感受,是“我”轻松愉悦心情的自然外露,符合“我”的年龄、身份的逻辑。因此,这番诗意组合的自然环境能够艺术真实地表达出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我”在与通讯员交流中得知他是同乡,所以就问了他“在家时你干什么”,得知他帮人拖毛竹后,“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番自然环境描写采取的是想象虚写的营造术,因为“拖毛竹”是“我”熟悉的故乡生活,“我”有现实生活经验,所以这番自然环境描写具有艺术真实的力量,能够让人感受到“我”与通讯员的家乡自然环境的清新幽静、生机盎然,同时生动表现出乡亲们的勤劳与坚韧,也流露出“我”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所以,这番想象虚写的自然环境是基于切实的生活经验积累,符合文工团年轻女战士的心理特征与思想情感,符合生活内在逻辑,内蕴着“我”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悟。
二、艺术真实呈现在人物性格上的营造术
《百合花》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采取了化瑕为瑜与反常合道的营造术,意在表现向往和平安宁生活、歌颂纯洁心灵的主旨,具有艺术真实的魅力。
通讯员在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行为反常,表现是他“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把我撂下几丈远”,“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通讯员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行为?从后面“我”问他“你还没娶媳妇吧”时他“飞红了脸”的忸怩神态、“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与低头、憨笑、摇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没有谈过恋爱,与年轻女孩单独相处不自然、不习惯。所以,他这种反常行为符合十九岁小战士内向害羞、胆小拘谨的性格特征,具有艺术真实性。
反常合道的人物性格营造术在对新媳妇的描写中也有表现。战斗打响后,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在前沿包扎所。需要给伤员们换干净衣裳,还要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新媳妇“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给受了重伤的战士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新媳妇红脸的反常神态,其实符合她才刚过门三天的新婚女子身份,也符合古代礼俗“男女授受不亲”对农村妇女的教育与影响的社会现实,但她能答应“做我的下手”,帮忙照顾受伤战士,表现出新媳妇心地的善良、纯洁。所以,新媳妇反常的红脸神态具有艺术真实性。
对通讯员的性格刻画还采用了化瑕为瑜的营造术,通过表现通讯员思想性格的某种不成熟甚至缺点,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要离开包扎所回团部时,“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向老乡借被子碰了钉子,便抱怨“老百姓死封建”,以至于“我”向老乡借来了被子,“努嘴”叫他拿,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通讯员所有这些言行表现,表现出他的幼稚、贪玩、偏激、任性的性格缺陷。也正是这种化瑕为瑜的营造术,让读者见证了一个有性格缺陷的青年战士在战火中不断成熟的历程,他的单纯可爱性格、勇敢牺牲精神真实可信、可贵感人。
三、艺术真实呈现在社会风俗上的营造术
《百合花》对社会风俗的交代采取了虚实结合的营造术,表现出中国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表达出对破坏和平安宁生活的残酷战争的批判和谴责。
小说写了新媳妇家院子里的场景:“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挽了髻”的新媳妇给“我”的第一印象:“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是对农村新婚习俗的实写。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这是对农村新婚习俗的虚写。这样虚实结合,写出农村新婚,主人家门帘上要有“红额”,门框的两边要贴“鲜红的对联”,图的是吉祥喜庆。被子与“辈子”谐音,新婚被子有一个别称,叫“合欢被”,寓意新人婚后能够和和美美。新婚被子上绣百合花图案,是对新人百年好合的祝福,寓意新人永结同心、恩爱百年。新媳妇“挽了髻”,表明她已婚的身份。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了农村新婚的习俗,也是对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为何碰了钉子作了合理解释。“我”向新媳妇说了与通讯员同样的借被子道理,新媳妇“就是不借”通讯员,但借给了“我”。这是因为新婚嫁妆百合花被子对新媳妇与她的丈夫来说太重要了,她不敢轻易作主。但通讯员未借到,“我”又上门再来借,新媳妇自然看出了被子对部队、对救治伤员的重要性,她“不断向房里瞅着”之后,“半晌”才转身进去抱被子,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明白了,坚守新婚被子的习俗与借出被子给部队救治伤员都是为了和平幸福生活。这样,新媳妇先前不愿借、后面愿意借的行为就具有了艺术真实性。
小说中写到了中秋节的习俗,“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我”实实在在吃上了“美味的家做月饼”。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战斗打响之夜的中秋节,实写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我”由此回想起自己故乡的中秋节习俗,“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这是虚写记忆中的故乡中秋节习俗。这样虚实结合,写出了中国老百姓盼望中秋节团圆,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流露出“我”在中秋夜战斗前夕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
《百合花》在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性格刻画、社会风俗交代上采用了不同的营造术,显示出源于生活的艺术真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