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创新性教学
2023-02-13冯华萍
冯华萍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借助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名著导读等不同的板块,构建了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为主要模式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区分“教读”和“自读”之间的差异,确定“自读”课型的桥梁作用,了解其在“教读”和“课外阅读”之间的衔接价值,并探索创新化的自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迁移知识与能力,促使学生实现“乐读—能读—会读”的过渡,大幅提升其阅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梦回繁华》是统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它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描绘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将画作中勾勒的“繁华”景象表现出来。在此文的自读教学中,要基于文本的内容和特征,引领学生分析文本,深化阅读。
一、解析语言,挖掘妙处,明确文体特征
说明文用语精准、凝练,善用专业、简洁的词汇和语句描绘客观现实中的物象,作者会用不同的方法对客观的物象加以说明。在说明文的自读教学中,语言是学生解读和分析的首要对象,也是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关键载体。所以,在自读指导中,最先关注的应是课文的语言,要带领学生挖掘语言文字的妙处,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以语言作为自读活动的切入点,可以采取示例法,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例句,鼓励学生结合过往学习的知识、储备的语言材料等,对例句展开细致分析和解读,了解其说明方法、表达手法、艺术风格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梦回繁华》是一篇专业性较强的说明文,对初中生而言,专业性文本往往有些难理解,但作者以精练的语言文字、恰当的说明方法,化解了文章的晦涩和难懂,使文章简单易懂。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此文的说明性特征,在经过多次琢磨后,选取第三段中“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这句话,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和品味,而后进一步出示提前准备的评语,如“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要素,将抽象、晦涩的专业绘画知识,转化为直观、具象的音乐形式,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画面美和节奏美,还能加深读者对说明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领略绘画的审美特征”,以“用了什么语言要素+有哪些突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的范式,对例句展开赏析,引导学生寻求鉴赏语句的切入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当学生掌握了赏析语句的方法和技巧后,再一次回归文本,精选出三个句子,让学生结合课堂中所学的解读方法、自身的经验储备等,对句子展开深入研读和品析。从《梦回繁华》的文章内容出发,可以选择第四段的“疏林薄雾……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归来的权贵”“巨大的漕船……一片繁忙景象”这三个句子,要求学生仿照“用了什么语言要素+有哪些突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的语言赏析范式,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对给出的句子进行赏读,锻炼其语言解析、文本研读能力。
除了具备形象生动、简单易懂的特征外,《梦回繁华》整篇文章还显现出典雅、质朴的的语言特点,这得益于大量运用四字短语。在自读指导中,要重点关注四字短语这一语言现象。纵观《梦回繁华》的全文内容,四字短语主要出现在文中第四段,作者以“街道纵横”“房屋林立”“沉檀香料”等四字短语,将汴京街道、城楼两侧的热闹景象展现出来,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性。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要给予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让他们一步一步地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进而领会文章中的奥秘。
二、巧设任务,驱动自读,加强学习深度
从概念层面来说,自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活动,它既要依靠教师的科学指导,也要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之上。在自读课文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的学情、文章的艺术特色等,巧妙设计自读任务,以此驱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加强他们的学习深度、扩展其认知广度。
在《梦回繁华》教学中,要依据初中生的学习历程,从三个角度设计自读任务,将“学生本位”的理念贯穿于阅读指导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品味和体会课文的内容、审美特色等。
首先,以课前任务为载体,梳理文章内容。自读课型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较高的要求,而课前阶段恰好是启发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机遇,结合《梦回繁华》的课文内容,设计两项课前学习任务,即“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厘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将关键词句填写在思维导图之中”“你心中的繁华世界是怎样的?尝试用文字写一写”。在课前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大致浏览和概述文章的内容,按照其行文顺序和逻辑结构,勾勒思维导图的逻辑结构,并从每一段中提取关键词句填入思维导图中。学生以直观化的方式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自读活动有序推进。
其次,以课中任务为载体,驱动深层思考。相对于课前任务,在设计课中任务时,要更加关注任务的深度,反复分析和研究自读任务是否契合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梦回繁华》教学为例,要为学生提供如下课中自读任务:
①利用批注阅读法,从语言特征、逻辑顺序等方面,对文章的第3、4自然段进行圈画和标记,将你的阅读感悟、疑问、畅想等展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和互动,共同分享阅读中收获的知识与感悟、存在的困惑和疑问。
②选择中国古代或现当代绘画史上的经典风景、风俗画,借鉴《梦回繁华》的语言特征和风格,介绍绘画作品中的内容。
从这两项课中任务中不难看出,教师既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也要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驱动他们开启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其高阶思维才得以形成。
最后,以课后任务为载体,拓展学习范围。除了课前和课中任务之外,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做好“教读”和“课外阅读”的衔接工作,教师要设计课后任务,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积累的阅读经验,合理地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拓展学习活动中。基于此,可以设计“寻找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其他文章,在对比阅读中品味它们与《梦回繁华》的异同点”“你还知道哪些以画作、音乐作品等为对象的说明文?创建一个‘1+X’群文阅读系统”等任务。由此,学生既能精准地衔接课内外阅读内容,还能拓展阅读的范围。
从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来看,“自读”课型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既能为学生搭建训练的平台,也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储备知识和经验,促使他们更加熟练地整合阅读内容、运用阅读方法。教师从解析语言、巧设任务两个主要层面出发,引领学生挖掘文章语言文字的妙处,不仅能让学生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还能驱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认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