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教学法在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
2023-02-13蒋国一魏华燕
蒋国一 魏华燕
语文教学中,点面教学法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定位文本意义,捕捉文本特征,拎住教学重点,进行“点”式教学,做到以点代篇、篇篇相扣,系统落实单元目标的大单元整合式教学。
一、点面教学意义
1.点式教学的意义
化解新教材体量过大的教学困境。新教材必修上下册均设置了八个单元教学内容,教材体量大、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是教师面对新教材的首先难题。点式教学拎重点、关键点,以点代篇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规避传统教学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面面弱化的尴尬,也可缩减每篇文本的教学时长,有效化解教材体量过大的困境。
解决新教材选文过杂的难题。新教材各单元选编的文本以主题为引领,文体更丰富多样,具有极强的碰撞性。如统编必修上第一单元以青春为主题,选取了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新教材因文体多样,难以围绕文体特征聚合出统一教学点,故需逐篇析文,因文选点。
2.面式教学的意义
面式教学注重文本之间的衔接和关联,主抓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异性,搭建专题阅读和对比阅读的探究平台,拓展学生阅读理解的宽度和深度。
回应新教材主题引领式的单元设计。新教材以相同主题进行单元选篇,且所选篇目文体差异大。面式教学要求在单篇教学基础上,拎出单篇间的共性、异性,进行逻辑性、系统性的教学整合,实施大单元教学,强化单元主题意识。
落实新教材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规划。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面式教学以群文阅读为基础,以单篇文本间的共性、异性为教学设计点,分层系统落实群任务,助推语文教学更具整合性和统筹性。
二、点面教学策略
1.点式教学策略
回归字词句段篇的传统教学。阅读教学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概括段落内容、理清段与段的关系,抓住文篇特点、理解文篇主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要规避字词句段篇的逐“点”解析,做到依文定点,以点贯文,点点相扣,循序渐进。
紧扣核心素养进行积累运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三个方面都着重强调积累和运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文之美,运用语文之美;积累传统文化,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可见,紧扣核心素养进行积累或运用,也是文篇教学选“点”的重要方向。
2.面式教学策略
寻同求异进行专题对比教学。面式教学的对象是群文,群文教学的成功实施有赖于教学者对群文教学角度的精准把握。群文教学的角度该怎么设定呢?方法之一是根据文篇寻同求异。以老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为例,该单元包含三篇小说,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的《祝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笔者尝试着老教材新教法,探寻三篇小说的群文教学角度,发现三篇小说的叙事角度同中有异,可进行专题对比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叙事人称主要是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包含了林黛玉、众人、王熙凤、宝玉等多人视角,因此是以黛玉为主,多视角交织变化的叙事角度。《祝福》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叙事角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老人与海》采用第三人称,以上帝全知视角的角度呈现老人在海上的搏斗和漂泊。三篇文本进行整合教学,刚好可以将叙事人称、视角作专题对比讲解,让学生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实践的运用。
紧扣核心素养进行思辨构建。在选择面式教学角度时,要在寻同或求异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辨清同中的异、异中的同,发展并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如人教版老教材必修四第七课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学生预读就能理解到两首词都表现李清照的愁绪,但相同的愁绪表达下,区别是什么呢?教学中又该引导学生从何入手辨析两首词的这种区别呢?同中寻出异,就可以成为两词共读的教学点,这种教学能起到发展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点面教学法的运用
点式教学以单篇文本教学为主,强调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热爱与运用,面式教学以群文教学为主,重在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价值观,理解多样文化。单元教学中应点面结合,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结合,既有踏实的知识讲授,也有价值观的引导和多样文化的碰撞,切实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做点面教学的教学选点设计。
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目标为导向,教学方法的选用应以任务群5 中的教学提示为指南。
本单元共有八首诗词,结合各诗词的特点及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各诗词单篇教学选点设计为:
《短歌行》:鉴赏诗人借用手法(比兴、典故)委婉表达情感的创作方式。
《归园田居》:采用写杂感、随笔的方式,鉴赏诗人借用写景传情达意的创作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品析诗人运用夸张、想象的具体方式,理解创作用意。
《登高》:把握律诗特点,感受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及诗人形象。
《琵琶行》:用批注方式品析诗中描写音乐时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用评论的写作方式比较诗人和琵琶女的形象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品析词中的豪放表现,理解苏轼豁达的人物形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评论的写作方式鉴赏本词借用典故委婉表达感情的创作方式,感受辛弃疾的豪放形象。
《声声慢》(寻寻觅觅):采用随笔、杂感的写作方式鉴赏词的意境。
单篇点式教学之后,再结合文本间的同与异进行群文面式教学。面式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一:在八首诗词中任选三首品读赏析,感受并阐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词在声韵和达情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在八首诗词中任选三首,探究诗人身处困顿境遇时的多样化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
八首诗词既有四言乐府诗、五言古诗、古体诗、律诗,也有豪放词、婉约词,诗体风格众多,八中选三进行品读赏析,可以从异的角度对不同诗词语言特点进行探究,既丰富了学生对诗歌文化的认识,又能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在寻同的过程中,发现八首诗词皆是作者身处困境时的作品,但身处困境时作者的选择又略有不同。让学生自由探究诗人身处困境的不同人生选择,引导学生感受相同困境中的多种人生选择,欣赏不同人生选择传达出的审美共性——每一种健康的人生选择都值得尊重,且具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