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的体验式阅读教学路径

2023-02-13

中学语文 2023年36期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夜游

罗 蕾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后撰写的一篇景中含情、情中寄理的小品文,其审美价值和文学意蕴深厚。以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苏轼锻造语言的功力,还能让他们在分析意象、品读文字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情感与审美体验。

一、诵读入境,感知篇章本意

苏轼《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他在文学创作中并不拘泥于同一条情感线索,即使在同一阶段、同一事件之中,其情感也是不断变化的,而只有用心体会和感受,才能厘清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诵读是学生解读作者心境、了解文章情感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以诵读为主要手段,带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中,要在诵读的动态过程中,追随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感知篇章的本意。

诵读不等同于读准确,而是要从“读准”“读通”入手,逐步过渡到“读懂”,并在读的过程中体悟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此才能凸显出诵读的价值。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要把握好诵读的双重目标,让学生在读准字词、读出情感的基础上,渐渐地读出情趣。

读准字词是基础。《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简单、干练,在诵读的第一阶段,教师应带领学生扫清文中的语言障碍,为后续诵读入境打下基础。纵观全文不难发现,苏轼在这篇散文中并未使用大量的生僻词语,却给人一种淡雅的奇趣之感。虚词和实词的交替运用是打造奇趣的关键。所以,在读准字词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中“虚词+实词”的用法,体会苏轼锤炼语言的方法。比如,针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话,要指导学生准确辨别字形、读准字音,还应要求他们判断词语的属性与含义,如“庭下”是对地点的概述,“如……”指代了视觉意象,“水中”也是对地点的概述,“藻、荇交横”仍是视觉意象,而虚词“盖”表达了作者的惊叹,说明前两句中所见的意象,皆是“竹柏影也”。这种虚实相生、虚词和实词交替运用的写法加强了这几句话的韵味。学生在诵读时要将重音落在“盖”上,表现出苏轼的“恍然大悟”。

读出情趣是关键。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进入到篇章的意境中,在意境中体会作者的心境。为此,在诵读指导的第二阶段,要让学生读出情趣,引领他们掌握诵读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调节语速、音调等方式使整个诵读过程充满情趣,并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趣。比如,当学生读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要求他们放松语气,感受作者在月夜出行时的欣喜和愉悦,并在“水中藻、荇交横”这一处放缓语气、压低语调,用心感知月夜之恬淡,体会苏轼在月夜的所观所感,与其意趣产生共鸣。

经过读准字词和读出情趣两个阶段,学生全面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不仅能准确地辨析字词和语句,还能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如此,学生的主观体验得以启发,他们试图更为深入地解读文章的内容,这时教师即可开启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深度。

二、探析意象,触摸文字体温

意象是古代文章传达情感、寄寓深情的主要载体。一篇优秀的古文,其意象的选择尤为重要,而在古文阅读中,解读和分析意象也成为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在诵读入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和带领学生探析文章中的意象,解读客观意象中蕴含的主观义理,在主客交融、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感悟客观意象中附着的主观色彩,进而触摸文字的体温、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

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以“竹”“柏”“月”“藻荇”等客观意象为载体,折射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具有灵动感的“积水”,凸显出月光的清澈,以“水中藻、荇交横”的画面,侧面表现出内心的空灵。不难看出,这篇文章以“月光”作为核心意象,围绕月夜下的美景铺展开来。所以,在探析意象时,可以要求学生梳理文章中的意象,利用“文章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中有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文中有一个核心意象,你认为是什么?”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取核心意象“月光”。在明确核心意象后,学生再一次回归到文本,从“空明”“积水”等词汇中推理出“月光如水,清澈见底”的场景,站在苏轼的视角下,描摹出淡淡月光下的月夜意境,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安宁。

对意象的品析和研判是学生理解文章深意的必经之路,也是体会古文意境的主要途径。当学生能够对客观的意象展开深入解读时,他们的体验感明显加强。此时的阅读主体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主宰自身的情感认知。至此,体验式阅读模式的价值得以凸显,学生的阅读感受也愈发强烈。

三、赏读品鉴,加深情感体验

古代文章善用简洁的文字囊括自然美景、内心情愫,让人读来别有情趣。要想真正理解和感悟古代文章中富含的审美要素、深厚情感,读者务必要从鉴赏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析,着力发掘文章中的美感。在体验式阅读的最后阶段,要指导学生从拓展阅读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赏读品鉴,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等,解读文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赏读品鉴过程中,重在让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与联想,自觉沉浸在文章意境中。这样不仅可以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还能让他们获得更为强烈的审美和情感体验。《记承天寺夜游》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作者并未在文章提及自身的经历,这可以成为学生赏读品鉴时的切入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在月光如水的夜色中,苏轼漫步在中庭,想起自己被贬黜的经历,他的内心会掀起怎样的波澜呢?”结合苏轼的背景资料以及同一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学生展开合情推理与想象,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入手,对文本的隐藏深意进行鉴赏和分析,真切体会到文章“物我交融”的特征,强化了情感体验。

在赏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且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等,将文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以动态的画面为载体深入解析静态的文字,激活其视觉和听觉感官,强化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理解文中核心词语的深意,还能在了解苏轼经历和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师以诵读入境、探析意象和赏读品鉴作为《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策略,创建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品读语言、赏析文字、精研意象的过程中强化阅读体验和主观感受,引领学生在苏轼所描绘的月夜景色中体会其真实情感。在此历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古代散文中独特的审美意蕴,还能透过苏轼的经历以及其所处的时代,挖掘散文中寄托的情感。这样,学生的阅读深度、鉴赏效果便能大大增强。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夜游
夜游蜡像馆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青岛去哪里
夜游桃花江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信手“闲文”注“闲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