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三种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2023-02-13周妮迪
周妮迪
以老舍《想北平》为例,探讨语文教学中三种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融入“真情境”,言语背景搭支架
课堂教学中巧设“真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和生活情境出发,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真实体验的问题,引入具体的内容搭建文本学习的支架,达到学生积累知识和思维发展的现实要求。
1.言语世界链接“真情境”
创设言语世界链接情境,激活静态语言的生命力,将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有真情实感的真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首先,引导学生品味《想北平》中第一人称“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找出文中有“我”字的段落,分析写了什么。概括段落大意,有“我”字的段落情感主线是表达我对北平的深爱。找出文中无“我”字的段落,分析写了什么。最后一段,“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省略了主语“我”,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的爱。第5 段没有“我”,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了对伦敦巴黎等城市的不爱,是对北平的更爱。在课堂上创设有“我”字无“我”字的“真情境”,旨在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深爱的情感。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中“想北平”可以换成“写北平”吗?“想”带有思念、怀念、向往等浓郁的主观情感,“写”侧重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他眼中北平的样子,而且还要和读者分享他对北平深厚独特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很直接很强烈。
最后,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特色,老舍的语言富有北京地方风味。朴实亲切的语言背后,情感真切,引发人的共鸣。让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
2.背景世界链接“真情境”
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做出深刻的分析,只用今天的眼光去观察是不行的,必须放到产生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气候中去。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境”,艺术地引进和介绍背景,在创设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生命内核,深度理解文本。
老舍1899 年在北平出生,家境贫寒,父亲作为满族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阵亡,他由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所以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想北平》写于1936 年,日本帝国主义正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挂念北平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于是他含血含泪写出了他心中的“一个人独爱的北平”。
二、导向“深情境”,聚焦景物识深情
只有创设真实的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用之解决现实问题。除文本以外,课堂教学中要对文史知识、知人论世、家国情感等知识进行拓展,导向“深情境”,以多元认知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
1.融入语言情境,聚焦平常景物
第4 段中积水潭、蝌蚪、嫩蜻蜓等景物很平常,带上了人的活动和情感,就生动了起来,可爱了起来。用“摇篮”喻北平,北平让“我”有温馨安全的感觉。第6 段“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作者写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青菜和果子,把平凡的景物写得很美。第4 段北平“温和的香片儿茶”与“咖啡、酒”的对比,第6 段“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和“美国包着纸的橘子”的对比,写出北平物产的特点及他对北平的独爱。
作者融入语言情境,聚焦平常景物,通过细节描写,在北平普通的景物上投射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北平生活的真切记忆,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北平日常生活的眷恋和热爱。
2.延伸文本情境,提升文化认知
第4 段“德胜门老城墙”是老舍一生的起点也是终点。老舍在这里长大,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怀着感情。文革期间,老舍遭受了残酷的批斗,满腔屈辱的老舍在老城墙外的太平湖边沉思了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投湖自尽。可想而知,老舍对“老城墙”的依恋。
第5 段写北平的布局很匀调,彰显自然。补充资料,1949 年9 月,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写信给北平市长聂荣臻,建议保护北京古城完整,但建议被否决。结果人们再也看不到老舍笔下这幅“处处有空儿”、处处有美景的老城图景,这将成为永远的遗憾。
延伸文本情境,郁达夫《故都的秋》写北平带有一种赏玩的态度,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老舍写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等,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很美,让我们体会老舍对北平日常生活的眷恋和热爱。
教学中,补充“德胜门老城墙”和“梁思成保护古城”等文史知识,又由老舍笔下的北平拓展到郁达夫笔下的北平,通过对比,体会情感的不同。从对文本内容的细致探究到对课外知识的丰富延伸,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
三、设置“微情境”,辨析结构拓认知
巧设“微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及情感表达的特点,建立对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认知。
1.联想生活情境,巧识文段顺序
第6 段中,为什么是按照“花—菜—果”的顺序来写?可以改变这个顺序吗?这样的语言背后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花多菜多果子多”,后依次分述,由“花”到“菜”,再到“果子”。学生立足文本,以自身生活代入,理解到这样按照生活的逻辑顺序,由近及远,能突出北平生活环境的自然便捷,表达作者对平民生活的眷恋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立足学情、着眼于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结构上的别出心裁。
2.链接学习情境,赏析全文结构
文本第4 至7 段作者选取平常的景物表达对北平的爱,第8 段直抒胸臆用一句话表达对北平的爱,那么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呢?
第1 段用看似闲话的语句强调要写出“我的北平”,用这种“闲话不闲”的写法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内容。第2 段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用了类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北平之爱的真切与深沉;“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更是说明北平与作者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第3段作者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对故乡极度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比,强化了对北平的爱。
作者先用三段文字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的挚爱,然后写北平的地理环境的安适、人为布局的自然、日常生活的便捷,以自然到人文到生活的逻辑顺序,再次表达对北平的深爱。这种多层次概括、多层次辨析结构的学习方式,通过“微情景”的设置,聚焦探究性问题的解决,拓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而恰当的文本语境,形成更大的互文情境,可以拓展认知的广度。课堂教学链接学习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作者在结构上的用心,体味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深度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