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理论研究及指导临床针灸应用

2023-02-13步曦尹艺璇祁向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养神膝眼痹证

步曦,尹艺璇,祁向争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150

在从事临床工作中,阳虚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习惯依赖于现代科技,比如夏天炎热为了避暑常常应用空调、冰箱等电器设备使腠理闭塞,贪食生冷又易造成脾胃生寒,再加上不注意防寒保暖,长此以往,非常容易耗伤阳气,阳气耗伤,温煦功能、保护功能减弱,易患疾病。在古文经典中找寻方向,发现《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该文为临床上神志病及筋骨病的阳虚证型的病人治疗提供了指导方向,在临床中针对此类病人采用温阳、通阳之法进行治疗来探究临床疗效。

理论来源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起源于《黄帝内经》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篇中直接点明了阳气既可养护精神,又可柔养筋脉的生理功能。自古以来,历代中医都极为重视阳气。“阳气”最早源于“气”,古代时期,医家将“气一元论”、“阴阳学说”等哲学概念引入医学领域来阐述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了“气化”的概念,将气看作宇宙的本原,认为天地之气化生万物;《灵枢·诀气》说:“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认为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阳气即来源于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物质“气”,“气”分阴阳,“阳气”是则“气”中属阳的部分,具有温煦、推动、升腾等特性。

自古以来,阳气被各位医家极为看重,重要程度可在古籍中窥见一二。《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句话将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阳气足者身体抵抗力强,有利于抵抗外邪,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内经》将阳气比作人体中的太阳,由此可见其十分重视崇阳理论。《内经》不仅讲明了阳气的重要性,更具体指出了阳气的生理功能,可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提到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内经》中对这句话的记载更加详细具体的阐述了阳气对养神和养筋的重要作用,为神志病及筋骨病提供了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向。

古代文献研究

后世多位医家对“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进行了注解。杨上善做出注解:“卫气之精,昼行六腑,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王冰注:“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他认为阳气可通过气化生成精微物质营养心神,又可向外使得筋骨坚固。[1]张景岳在《类经·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中注:“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认为神之灵通变化是阳气之精明的体现,筋之运动便利是阳气柔和的表现。黄元御《素问悬解》解释为: “人之阳气,精专则养神明,柔和则养筋膜。”[2]张志聪曰:“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柔者,少阳初生之气也,初出之微阳,而荣养于筋,是以少阳主筋也[3]。

现代研究

现代医家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李今庸先生认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说明安静则阳气正常而神形皆治。[4]李华南等人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作为理论指导,借助推拿手法调理脾胃影响清阳生发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徐勤磊从阳气升降的动态角度来看“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认为阳气的升发太过或不及均能造成少“精”而“神”失所养,针对长期患有胃炎的患者从培、举阳气的角度出发而阳中求阴,以达助阳化阴之效[6]。孙佳文主张痹证病因以湿邪为主,而湿与阳气又有着湿胜则阳微,湿阻则阳郁的密切关系,认为痹证基本病机是“阳虚为本,阳郁为标”,提倡以温阳之法治疗痹证[7]。

后世历代医家对“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进行了颇多注解,大多数医家对于阳气有既可养神,又能养筋的生理功能给予了高度认可,这就为治疗神志病及筋骨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将以“失眠、痹证”为例,观察以温阳之法治疗神志病及筋骨病的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

1 失眠

1.1 临床失眠病因病机及治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逐步增加,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增加了大众心理负担;另外,现代社会遗留的电子产品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然而电子产品散发的声光电刺激对人类睡眠造成了严重影响,熬夜、作息不规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各方面原因累积导致现代社会中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失眠在临床上已经演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等,常伴有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经常失眠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会活动。而目前西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药物调控睡眠质量,治疗方法易产生依赖性,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因此,不少患者存在抵触心理,想寻求中医治疗。针对失眠,中医可采用针刺等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对患者不会产生成瘾性,治疗方案更加绿色健康。

失眠在中医上称为不寐,不寐临床病机常见于阳盛阴衰,然而近年来,笔者观察临床患阳虚证型的失眠患者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这部分患者多由于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耗阳气等导致阳虚。中医理论中阳气可温阳心神,若阳气不足,心神失养则易出现失眠。《景岳全书》云:“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8]《医理真传》中提到“阳气过衰,阴气盛,势必上犯。而阴中一线之元阳,热必随阴气而上升。”阴盛阳衰,阳气无力抗衡,被阴气格拒于外而出现虚阳外浮,从而引发失眠[9]。脾阳不足无力运化水湿,炼液成痰,痰热扰心,会出现心烦不寐。明代医家戴原礼在其著作《证治要诀》记载,“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身体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指出了老年人平素因年龄问题出现阳虚的情况较为常见,夜间阳不入于阴,导致失眠[10]。现代医家方鸿教授认为由于现代饮食、工作环境等多种原因,不仅肾阳虚失眠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在中青年患者中阳虚失眠亦不少见,并在临床上运用肾气丸加味,用温阳益肾之法对肾阳虚型失眠进行治疗,疗效显著。[11]《黄帝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笔者从中获得启示,针对阳虚型失眠患者采用温补阳气之法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1.2 失眠病案举隅

患者王某,男,70岁,主因失眠8余年就诊。患者诉近8余年每晚入睡困难,睡后夜间易醒,反复间断睡眠,晨起4点左右醒来,既往糖尿病病史10余年,自行服用“格列齐特”等药物控制血糖,经仔细询问后,伴有夜尿频多,5~6次/晚,小便清长,低糖饮食,大便无特殊不适,舌胖大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诊断:上焦心神失养,中焦痰湿阻滞,下焦肾阳不足。治法:温补脾肾,化痰祛湿,补养心神。取穴以肾经、脾经、心经为主。治疗方案:针刺:百会、安眠、心俞、内关、神门、肾俞、腰阳关、关元、气海、脾俞、中脘、足三里、丰隆;艾灸:中脘、气海、关元;温针灸:腰阳关、肾俞、足三里。

按:患者失眠多年,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睡,同时伴有夜尿频多,夜尿频多提示患者肾阳不足,蒸化水液能力下降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夜尿频多,肾阳为一身元阳,肾阳不足影响心阳,心藏神功能减弱则导致失眠,结合舌脉舌胖大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辨为上焦心神失养,中焦痰湿阻滞,下焦肾阳不足。选穴:心俞、脾俞、肾俞为三经之背俞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通过针刺可达到调整脏腑气机的功能,腰阳关、关元、气海为一身之补益穴,三者共刺以达补一身元阳之效,内关、神门分别为心包经的络穴和心经的原穴,原络配合达到宁心安神的效果;足三里升清降浊,调节气机;丰隆降逆和胃,化湿祛痰,中脘补益脾胃,补后天来充养先天。百会开窍宁神配合安眠对症治疗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促进睡眠;针刺配合艾灸及温针灸治疗,2次/周,治疗14次后失眠症状消失。

2 痹证

2.1 痹证病因病机及治法 笔者在医院工作当中时常见到老年人多发骨关节病变。骨关节病在中医上讲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病,均属中医“痹证”范畴。

“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痹”,叶天士《温热论》中“且吾湿邪害人最广……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这些提示我们:湿为阴邪,湿气盛则会耗损阳气,而阳气不足无力推动水液代谢,同样会导致水湿停聚,湿邪闭阻经络易发为痹证。临床上痹证多见于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因为年龄因素常常出现阳气不足的表现,《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年人因阳气不足,抵御外邪能力有所欠缺,导致风寒湿三邪常至,杂而致病出现痹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提示到在临床上温补阳气可治疗筋骨病。因笔者常在临床上见到一些骨关节病的老人呈阳虚之象,遂受启发以温阳通阳之法来治疗痹证,临床疗效较为不错。

2.2 痹证病案举隅

田某,女,65岁,双膝关节寒凉疼痛1余年就诊。患者近1余年双膝关节寒凉,活动受限,时有脘腹胀满,二便可,舌暗苔白腻,脉沉细。膝关节X线:双膝关节退变。诊断:脾肾阳虚,寒凝经脉,瘀血阻络。治疗:温补脾肾,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治疗方案:针刺:内膝眼、外膝眼、中脘、气海、足三里、鹤顶;刺络放血:鹤顶、内膝眼、外膝眼。中脘、气海艾灸治疗。内外膝眼及阿是穴刺血后温针灸。

按: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充养各个脏腑,先后天相互促进滋生才得以使骨骼筋肉健全。患者双膝关节寒凉提示寒邪侵袭经脉,患者为老年女性,脏腑功能衰弱,肾阳不足,温养功能减退,加以感受寒邪,寒邪凝滞经脉,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脘腹胀满应是脾阳不足,失于运化导致,故辨为脾肾阳虚,寒凝经脉,瘀血阻络,治疗当以温补脾肾,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局部取穴鹤顶、内膝眼、外膝眼刺络放血加温针灸以缓解双膝疼痛,针刺气海、足三里、中脘以调理气机,健脾除满缓解脘腹胀满,艾灸中脘、气海以达温补脾胃之效。针灸治疗2次/周,治疗12次后双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脘腹胀满症状缓解。

总 结

笔者观察到临床上老年人患失眠、痹证的情况较多,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参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到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寻找治疗思路,这句话给临床治疗神志病、筋骨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方向指导,笔者采用温阳通阳之法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疗效。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患者阳气耗损情况较为多见,临床中可以参考本文思路运用温阳方法来治疗神志病、筋骨病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养神膝眼痹证
要重视清静养神
要重视清静养神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艾灸补阳气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膝关节疼痛按这三个穴位
按三个穴位缓解膝关节痛
膝关节痛疼按这三个穴位
形神在我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