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穴丛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理论分析*

2023-02-13白晓雅郑祖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头穴督脉绝经期

白晓雅,郑祖艳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围绝经期失眠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以睡眠质或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轻者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或醒后难再睡,重者彻夜不眠,多伴潮热、盗汗、烦躁、头晕、心悸等症状[1],这些症状会使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的生活质量、心理及工作状态受到很大影响[2]。祖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尚未找到“围绝经期失眠”的专篇记载,目前多将其归于“绝经前后诸证”,“不寐”等范畴。现代相关科学研究证实,若围绝经期女性长期处于失眠状态,易增加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脑血管等方面疾病发生的风险[3-4]。因此,女性在围绝经期失眠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重视。西医学认为女性在围绝经期失眠主要与其雌激素水平下降、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反馈功能失调、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5],目前西医治疗手段主要采取激素替代疗法及服用镇静安眠药,但有研究结果显示激素替代疗法与妇科癌症的发生相关[6],且镇静安眠药易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一定的依赖性[7];中医学认为该病主要与神志不宁,阴阳失交有关,中医治疗方法以中药、针灸为主,其中针灸具有安全、有效、不产生依赖成瘾性的特点。针刺头部穴位有调整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而头穴丛刺能更好地蓄灌髓海,运行人体气血,调节脑神,平衡全身阴阳,正所谓“神安则寐”,“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本文通过对头穴丛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文献阅读及临床应用的学习思考,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头穴丛刺基础理论研究

1 基于中医角度

头穴丛刺法为于致顺教授所创建的一种将传统针灸与头部解剖结合运用于临床的针刺手法,毫针直接刺激脑,激发脑部气血,气血充则府精神明[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此“神”于一切生命的正常活动而言至关重要。在人体中脑居于高位,称为“至贵之脏”,《本草纲目》中言脑为“元神之府”,而丛刺头部直接作用于头部穴位,可以调控人体神机,使神安志定,同时又因头为人体诸阳之汇,丛刺头穴能有效蓄灌髓海,平衡人体阴阳,扶正抗邪,如此达到阴平阳秘,则可为常人。

2 基于西医角度

丛刺头穴的治疗作用的机理是对机体有选择的整体的良性调节,这一点类似于中医的整体观念。一方面,丛刺头穴能使机体周身状况得到改善,在微观层面如激素水平,血脂,自由基,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力,免疫功能等方面起到一个调节作用,改善这些方面存在的病理状态[9];另一方面,毫针刺入人体后会形成针场,针刺可以通过传导系统,如神经,经络的传导从而将针刺感应作用于疾病部位[10],吴晓等[11]认为,针刺信号可从失眠及情绪的异常脑功能区域得到中枢响应对失眠起到治疗作用。鉴于此,头穴丛刺法对头部实施片状的直接刺激,可以改善脑部微循环,扩大针刺治疗范围,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同时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加速疾病的恢复,提高疗效。

头穴丛刺操作手法

于氏头针在大脑皮层投射区域取穴,将头穴治疗区分为七个区域,分别是顶区,顶前区,额区,枕区,枕下区,项区,颞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失眠患者背外侧前额叶、颞叶灰质体积减少,且前额叶灰质体积和失眠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12],临床常针刺额、顶、颞三区来医治围绝经期失眠的女性患者。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事物的命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也谈到每一个腧穴的名称都含义颇深。额区为大脑额叶在大脑皮层的投影,从神庭到囟会的连线,及左右各1~2寸的两条平行线所形成的区域。其中神庭是督脉穴,属阳,“神”意为天部之气,“庭”为庭院,是聚散之所,督脉上行之气聚集于此[13],故神庭穴内藏有神、阳,因此可以通过针刺神庭穴来激发调节督脉上行之气从而调神醒脑,现代研究认为,针刺神庭穴可加速微循环的血液流动[14];囟会,为囟门会合之处,亦属督脉穴,思从囟,从心,人在思虑时,神识会于囟门,故针刺囟会可助安神。顶区为中央前后回、顶上下及旁中央小叶在大脑皮层的投影,从百会到前顶及左右各1~2寸的区域。百会穴处于人体最高点,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会于此穴,阳气最为旺盛,针刺百会可调节人体全身阳气从而使机体阴阳达到平衡[15],以此来安神定志,现代放免分析技术观察发现针刺健康妇女百会穴会使其雌二醇偏高[13];前顶穴意为督脉上行气血于此处被顶撞而止,百会所传天部阳气及囟会所传天部水湿之气在此相会后降行的气血顶住上行的气血[13],针刺前顶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激发人体阳气进而安神醒脑。这些标志穴皆位于督脉,督脉络肾又贯心,属脑又络脑,针刺督脉头穴,可同时调心、脑二神。颞区为大脑额下回的后部及颞上回、角回在大脑皮层的投影,在头维下方0.5寸,顶骨结节前下0.5寸及两者之间的区域。颞区头维穴中“维”意指维系,头部气血由此穴维系,气血可充盛髓海,髓海得充则阴阳可平,神可安。

选定针刺穴位后,在施行具体操作手法过程中,于氏头穴针刺手法特色为在头部丛刺并以针刺部位为中心向周围穴位透刺[16],行针结束后捻转频率需达200次/min,持续捻转1min;捻转结束后采取长留针法:留针6~8h,初始隔30min捻转1次,重复2次,之后每隔2h捻转1次[17],促进得气以加强针感,留针结束后在出针过程中刺手须夹持针柄轻轻捻转同时缓慢出针。

以此选穴及操作,通过以脑为治疗核心,对头部穴位进行片状针刺及加强穴位针感的方式促进髓海充盛,以此调神安神,同时间接调整五脏六腑而平衡整体阴阳。

神与围绝经期失眠的关系

1 生理及病理认识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灵枢·小针解》言:“神者,正气也”,《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神产生于先天之精,而依赖后天之精的充养。《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因此治病必求于本,而本即在神。《灵枢·本神》把神分为五种分别是神,魂,魄,意,志,且五神又分别藏在五脏,故称之为: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其中以“神”为诸神之主,总领其他四神,且在对于神的中医学脏腑认识中,有“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之说,张锡纯一派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当代医家也普遍偏向于此种主张,但认为心、脑所主神明不同,有学者认为脑生神,心调神,神之体在脑而用在心,二者相互影响,共主全身之神[18]。综上可知心,脑对于神的重要性。

寤寐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两种状态,寤指人体清醒状态,此时神游于外,寐即睡眠状态,此时神安于内。寤寐在心神总领下与其余四神共同支配,五神协调人则安和,五神失调则易出现不寐[19]。女性围绝经期是妇女七七之年所经历的生理转折时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言“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意指女性处于围绝经期时,其任冲二脉开始亏虚加之阴血耗伤,又天癸逐渐枯竭,则精血亏少不能上养心、脑[20],由此心神、脑神皆易失养,总神失养,其余诸神亦不得养,因此女性处于围绝经期易出现失眠的症状。

2 头穴丛刺法调神

经气汇集于头面,联系着人体各脏腑器官。纵观经脉循行路线可知,人体的手足六阳经都上循头面,在六阴经中手少阴经和足厥阴经直接在头面连接,所有阴经与阳经相合后上达头面,此外,尚有部分奇经、经别、经筋、络脉循行头部,而其余未直接经过头部的经络又通过原络、表里、经脉循行的会合或相交与头部形成间接相关,故言“百脉皆归于头”。由上可知经脉在头脑部的循行繁多,且气血运行于经脉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且头脑为脏腑经络气血汇集之处[21],因此头脑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

气血是神志活动的基础,且气血养神。《内经》认为气血是人体正常精神活动所需的主要物质基础,亦为神化生之源[22];颜德馨教授等[23]认为调理气血使其冲和是治疗失眠的基础理论,气血冲和,神有所养则百病不生。头穴丛刺法通过刺激脑部各区穴位,例如额区、顶区等,首先激发头脑部的气血运行,又因脑为府,“府以通为用”,脑部气血运行通畅,可滋养脑神,脑神得养后归于安和状态,又可促进心之气血运行,心之气血充足且运行得畅则心神可由此得养[24]。在诸神之中,脑之元神统率五脏之神,且心神属五神之首,若元神宁静,心神得安则其余诸神皆可安于其舍,诸神安舍人可寐也。

阴阳与围绝经期失眠的关系

1 生理及病理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阴阳者……治病必求于本。”此即言明阴阳为万物的本原,其中阴主成形,性静,重浊下降;阳主化气,性动,清轻上升。自然界中气象,气候等一切事物的发展,运动及变化都有赖于阴阳之气的相交及二者的协调变化。人类身居自然界中,依赖自然界精气的养护,一切生命活动的发生都需要顺应自然界阴阳运动的基本规律,其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阴阳平衡失调,《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此任何疾病的治则都要把调节阴阳平衡作为总纲,又在阴阳二者的关系中,以阳为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陈新宇教授[25]认为维持人体寤寐节律主要依赖阳气的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四时调阳”理论。因此在外的阳气达到致密,内在的阴气方可固守。故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究其根本可从阳入手,通畅阳气运行路径来纠阴阳偏颇。

中医学对失眠成因的认识与阴阳密切相关,祖国医学认为昼属阳,夜属阴,《医效秘传·不得眠》中言道:“夜以阴为主……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寤寐随自然界昼夜变化不断交替,昼夜变化的同时伴随着阴阳消长[26]。古人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中阳气随着太阳升起渐长,此时人宜起床劳作,保持寤的状态,到中午时分阳气达到最盛,过午阳气开始消退,而阴气渐长,直至太阳下山进入夜晚,阳气入阴并潜藏于内,此时人随自然变化也该结束一天劳作而上床休息,保持寐的状态。由此可见只有阴阳相互配合得当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寤寐状态,一旦二者节律紊乱,造成人体阴阳平衡打破,就会引起失眠。而围绝经期女性恰处于七七前后,其体内天癸渐竭,冲任渐亏,外加此期家庭,社会环境也易更变,内外因素使得此时阴阳极易被打破,故围绝经期女性更易出现失眠。

2 头穴丛刺法调阴阳

《灵枢·根经篇》中云:“用针之要……使神内藏”,可见针刺准则为平调阴阳[27]。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及失眠患者,后世医家多从补阴角度来论治,时常疏忽调补阳气的重要性。阳气为天地万物生长的根本,马王堆医书记录阳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28],《中藏经》言:“凡万物之生由乎阳……阳去则死矣。”可见阳气化生的精微物质是万物产生及生长的本原,且明·张介宾言:“善补阴者……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梁繁荣[29]认为,通阳得理则可阴平阳秘,周身之阳得以沟通可使阳气出入无虞,如此人则昼可瞑,夜可寐。由此在头穴丛刺过程中可以把调节阳气的运行作为基础来同调阴阳从而达到平调人体阴阳的目的。

头属于诸阳之汇,人体手足三阳经和督脉都在头部上行,因此于氏丛刺以选取头部穴位为特色,其将头部划分为七区,这七区处于阳经循行或其附近部位,其中督脉循行入脑且属于“阳脉之海”,总领一身阳气,并与其余三阳经于百会穴汇合,且督脉和任脉相通,任脉属“阴脉之海”[16]。可见阴阳相通,阳中育阴,所以在丛刺头部穴位来调节人体阳气的同时亦可兼顾到人体之阴,如此便可达到从阳引阴,使动转静的目的,则可缓解女性在绝经期前后所出现的失眠症状。

小 结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来自工作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也逐年增大,女性到达围绝经期时各种伴随症状接踵而至,其中尤以失眠发生率最高,崔亚美等[30]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女性发生失眠的概率达76.8%,很多女性在绝经前后受到失眠的困扰。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仍以服用调节激素、神经递质的药物为主,而这些药物的服用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而纵观祖国医学的发展历程中针灸以其方便,无不良反应,尤其是良好的疗效使人信服和接受。

头穴丛刺秉承整体性原则,通过针刺头部特定区域,同时配以快频次的捻转行针手法来激发头部阳气,疏导并运行全身气血,又以久留针为特色来加强得气及针刺感应的时间以达到通督调神,平衡阴阳的目的。杨建飞等[31]研究发现头穴丛刺法治疗失眠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王东岩等[32]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头穴丛刺配合电针治疗失眠患者可延长其睡眠时间、提高其睡眠质量;黄琪等[33]通过对围绝经期失眠的女性患者施行头皮针刺并连接电针治疗,并对比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FEH、E2、LH及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发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针刺头穴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基于此,在现代医学的角度可认为头穴丛刺法选取大量头部穴位可以通过其经络循行,类似于神经刺激失眠相关内分泌轴来促进有关激素及神经递质的分泌来调节睡眠中心和枢纽治疗围绝经期女性的失眠问题。

但由于人体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尚存诸多影响因素,围绝经期女性产生失眠的发病机制暂未明确,在采取头穴丛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后的疗效评定中依靠患者的主观评价居多,缺乏具体的客观指标给予支撑,且缺乏大量的数据与案例,因此头穴丛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西医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理论基础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和发散。

猜你喜欢

头穴督脉绝经期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围绝经期女性多焦虑 积极化解要得法
头穴丛刺干预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头穴丛刺对AD大鼠cAMP-PKAc-CREB及胆碱能的影响*
针刺头穴结合开音穴在脑卒中后失语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