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2017-03-31高艳丽
摘 要:《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探究哲学问题的翘楚。《庄子》以寓言故事为载体,来表现他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以“道”为基准,遵循自然规律。再辅之以“全生尽年”、“心斋”、“坐忘”等方法,来达到保命养身、安享天年的目的。
生与死是古今中外一直困扰人们的永恒问题,庄子对于生死的观点是“死生同状”“重生乐死”。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行为是珍爱生命的表现呢?本章将从“养形”和“养神”两方面来阐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庄子》;生与死;“养形”;“养神”
作者简介:高艳丽(1992.11-),女,汉族,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1.保身、全身、养亲、尽年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所谓“朝如青丝暮成雪”,生老病死的规律是无从抗拒、无从躲避的。庄子亦思考了这个问题,身体健康是一切事情的前提,只有保全和养好自己的身体,我们才可能拥有实现生命价值的保障与前提。
所谓“保身”、“养亲”,就是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完整的状态,不受到外界的伤害。只要生命还在,其他的事情才有实现的可能。庄子所处的时代,战火纷飞、天灾人祸时刻威胁着人的生命,基于这种情况,庄子提出“无用之用”的观点,他认为有时候的“无用”恰好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因为身体残缺,避免了被抓壮丁的命运,不仅如此,还可以领到政府救济老弱病残的粮和柴,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延续了生命。可见“无用”是保全生命、安享天年的一大智慧。
“全身”、“尽年”,指保全自然賦予人的天性、终其天年,保持人的天性就是要去除华饰、智巧、策谋而返濮归真。养生的一大原则便是保持事物的本性,不要妄想通过外力去改变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伯乐以驯马而知名,但驯马的过程就是改变马的天性的过程,因此很多马为此而死。俗世红尘中到处充满了物与利的诱惑,多少人为所谓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伤透脑筋,甚至有人会采取各种措施,倒行逆施,到最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由此意识到顺其自然、留存天性的重要性。在《养生主》的篇章开头即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已。”。庄子认为以有限的人生长度去做无止境的认知与思虑,是非常危险的。首先,庄子的养身要求生命养护、运作遵循身体自身的脉络和常规。通过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两个的启示:解牛的刀刃锋芒所向和运行比喻生命精神的运作。正是因为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他才可以挥刀自如、有的放矢,到最后达到了只用心神而不用感官就可以做到精准解牛的境界,纵然用同一把刀宰牛十多年,依旧如新。可以从中得出:对于任何事物,都应遵循自然天成的结构和本然的、客观的运作规律!
其次,要戒惧悚惕,小心翼翼。庖丁解牛的故事中一共有三个意象:庖丁、刀、牛,分别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生命及社会。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生命去接触社会规则,就好比庖丁用刀去解牛一样。有的人命运不济,有的人说得过去,有的人可以安享晚年,就类似族庖、良庖和庖丁手中之刀的不同命运。若想在有生之年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就只能遵守俗世间的规则,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为行事原则,不然就会出现与骨头相刃相靡的情况,早早失去生命。
2.坐忘、心斋、悬解、见独
“坐忘”之说的表层意思是坐在那里,让自己的心放空,把所有的一切都忘在脑后。这里的一切不仅包含身外之物,而且包含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忘掉身外之物很好理解,就是放弃外部的一切事物:功名利禄、声望、为人处事的作风等。而忘内是指人体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形体和精神方面的东西。只有摈弃了这些东西,你才会达到一种无所喜好、无所厌恶、无所恒守、无所固执的状态了。这种状态的意义是:人类生活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辨别,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烦忧,我们既然不能辨别,就由它去,顺其自然。
“心斋”就是去除感官,用心与万物进行接触,用心感受自然,聆听世间万物的真正声音。这样的做法会更容易融入自然,从而与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更深层次的与道合二为一。而当大道与人发生反应时,万物在人的心中就没有了区别,没有了区别也就没有了彼物与此物之分,没有了彼此物我,众生一切都无差别,使人之间没有了比较与落差,也就没有了可以控制人心的七情六欲,无欲无求,心境就不会被扰乱,一切都遵从“道”的准则,不去干涉,让其自然而然的发展。
“悬解”,顾名思义,解除把人捆绑倒挂的不自然状态。这里的不自然状态是指:当心中充塞了非常多无用的外物时,就会被这些东西控制,从而失去自我,而这种状态就好像被什么东西捆绑着,倒挂起来一样。要想摆脱这样的状态时,就要把心中的这些东西清除出去。庄子把这种超脱于外物、解除倒悬称为悬解。所谓“悬解”是要心中无一物,也包括心中无自我。在诸多事物中,与自己最息息相关的,最能牵动己心的就是自己的人生经历。只有让自己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部分,顺其自然,而不是让它成为心的枷锁,因为它的存在而患得患失,或喜或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物欲的纷扰,达到心与形同逍遥的状态。
《庄子》一书是哲人庄子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告诉世人,生死只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生命是自然孕育的,我们面对它时要做到的是顺其自然。在现如今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利益的漩涡中不能脱身,逐渐丧失了自我,从而丢掉了人生的信仰,到头来落得了白忙活的下场。对此庄子给出了答案:一切都顺其自然,不患得患失,不仅注重身体的修养,更注重精神世界的煅炼。
参考文献:
[1]傅佩荣.解读庄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涂光设.庄子寓言新解[M].北京:辽海出版社,2010.
[3]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马银春.谈古论今说庄子[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