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审美意识培养

2023-02-12吉林省长春市汽开区西湖实验学校时晓旭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美术笔者创作

吉林省长春市汽开区西湖实验学校 时晓旭

美育不单单指的是一套完整的“美术学科知识话语”体系,真正的美育能基于每个学生自身的感知体验,以美育人,滋润学生的心灵。蔡元培曾指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因此我们不应轻视美术教育带来的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应当注重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成长阶段就能萌发出审美意识,形成对美的批判性观念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求之情。

而在这一课题上,教师扮演着主要角色,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主导作用。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更深刻地去思考美术学科能滋养学生一生的精神养分到底是什么:美术教育不应该将眼光局限于一节课的作品完成与否,也不应当只是通过画面就简单评判学生有无美术思维,抑或是只注重技法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对于美术天然稚拙的感受力。对此,笔者发现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生动有趣的课堂设置、丰富的评价机制,将审美意识根植于每堂常规课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

一、以美铸魂,树立核心素养导向

在实际的课堂中,笔者会在每节课上按照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穿插进名作欣赏,将大师的经典之作作为火把,引导学生在深邃的艺术山谷中进行探索。例如,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画中的线条》这一课,笔者展示出了马远关于水的系列作品。在欣赏观察中,学生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线条在艺术家笔下所产生的神奇变化:有的柔和飘逸,有的洒脱粗犷,有的朴实稚拙,仿佛具有了生命力。这极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线条的感知能力。中外名作凝聚着创作者们无尽的生命力和创作激情,这种生命力凝结在画布的每一笔中,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也正是这种情感最好的捕捉者,通过欣赏画作,他们能轻松地捕捉到画家最真挚的情感,并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表述情感方面,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于画面的感受,他们的回答也常常令笔者赞叹:二年级的学生能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出所见,把自己通过欣赏名家作品感受到的情感画面通过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例如,在《茂密的花》那一课,笔者展示了克里姆特具有装饰意味的作品《葵花园》,这幅作品将绿色铺陈得很舒适,花朵则是色彩明快的亮色,大大小小的色块愉快地穿插其中,很好地表达了“茂密”这一主题。但这张稍显“抽象”和“密集”的作品笔者一开始担心学生接受不了,不过当笔者将其展示出来的那一刻,学生的反馈竟然是齐声赞叹,这表达出了学生对于大师作品的赞赏和敬佩之情。当被要求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时,很多学生都踊跃举手,并且说出了很多成语,像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光怪陆离!可见大师们的作品能精确提炼出主题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感,并透过画布传达出来,这对于学生打开情感感受的开关是十分关键的。色彩更是学生最能直观表达出情感的切入点,通过对于色彩的欣赏和表述,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流淌了出来,成为他们对于审美最直接的体会,这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美的事物以及自然之景独特的感受。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通过对美的欣赏和探究,激发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甚至是将感受转译成内心的画面或是优美的文字语言。

在美术课堂上,笔者也会通过讲述艺术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艺术大师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个完整且生动的故事,而讲述故事又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通过聆听这些大师的艺术故事,学生能很好地结合已有的经验,得到新的认知。例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利用各种变形、象征的手段来展现法西斯暴行下,人民痛苦、惊恐和悲伤的情绪氛围。通过教师对每一个局部象征的解读,一步步带领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并在此情绪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德育,引导他们领会和平的意义。象征手法很浓厚的作品,只要找到解题的那把钥匙,就能很好地自行展开解读,学生们可以像是阅读一本无声的故事书一样,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这也为今后的独立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术课本上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艺术欣赏素材,在实际课堂中,笔者也会适时地利用好书上提供的经典资源,进行适当的内容扩充。

二、实践活动,增强美术审美体验

在课堂上笔者会借助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双减”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师生们也有较长的课堂时间来进行一些项目式的探究。比如,在社团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久远的艺术作品,诸如拉斯科洞窟的壁画(这种壁画和学生在幼年时的绘画涂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图片展示还是不能很好地拉近他们与这些艺术作品的距离),笔者想到制作一个原始人洞窟的小模型,模型中布置了几个原始人在篝火旁吃烤肉的场景,还原了人类始祖的生活画面,并在“洞窟”中模仿画出了很多“壁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对于原始人的生活也忽然产生了很多大胆的想象,仿佛这些原始人与他们都是老朋友一般。在创作时,笔者又利用特殊材料制作了凹凸不平的“墙壁”感,并让学生在这些材料制作的画板上作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直观感受。学生在创作时也比平时更加奔放,仿佛把自己也想象成了原始人的一员。这样的课堂导入手段,有助于引导学生回忆与课题有关的事物,引发他们特定的情绪记忆,并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审美观察中去。

一年级上册中有一课名为《撕撕剪剪贴贴画画》,关于这堂课,《教参》上面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借助纸的外形,进行联想和添画,并完成一幅剪贴画作品。教参中提到了马蒂斯的作品,并建议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及评述作品的色彩搭配和背景搭配之美。在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笔者发现马蒂斯的艺术经历和艺术创作完全可以展开并成为这节课的一条重要线索:用艺术家的心灵奇旅带领学生进行剪贴创作,简直再有趣不过了。因此笔者决定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构架这堂课。

首先,马蒂斯的剪纸作品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他利用剪纸这一简单的形式,创作了许多造型简括、色彩艳丽的视觉符号,并赋予这些形象一些有趣的信息。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很喜欢解读马蒂斯作品当中的一些形象:像是《鹦鹉与美人鱼》这幅作品,其中鹦鹉的形象、美人鱼的形象以及珊瑚的形象,他们需要调动自己全部的视觉经验去猜想,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特别有趣的挑战。成年人在面对一幅陌生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不敢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害怕自己的见解与艺术史书或与专家的看法不同。但学生不这样想,他们很大程度上能遵循自己内心的看法,并大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于学生最为关键的作用——尊重儿童在美术教育中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

在美术表现方面,笔者创编了一个剪刀旅行的小故事:剪刀在彩纸上随意地旅行,随着剪刀调转不同的角度,便能形成不同的形状,创造不同的视觉形象。并且,即使是剪纸产生的图形,也同样能利用起来,装饰在背景当中。这个小故事既为学生示范了剪纸和联想的方法,也传递给他们一个信息: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其实可以用一种轻松且游戏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带给我们的也应该是一种有趣且自由的状态。

关于审美判断方面,笔者在课堂上列举了马蒂斯的剪纸作品《马车》与《伊卡洛斯》,带领学生分析画面的构图均衡,以及色彩对比的运用。比如,改变画面中的背景颜色,将原作和修改过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去进行判断和选择。在《伊卡洛斯》这幅画的欣赏过程中,当笔者遮盖住了画面背景的一颗星星后,学生能很直观地感觉到了画面的失衡,并能了解到画家是通过审慎思考,才排布出了这样的画面。在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中,提升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评价和判断能力。

通过前面的一系列铺垫,学生最终的创意实践达到了教师的预期,他们对于创作自己个性的剪纸作品跃跃欲试,并且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尽相同,而且急于将自己画面中的意思表达给其他人听。美术教育不应当只关注技能的学习,更应当注重学生获得表现的自由。通过他们的作品,也能看到他们对于自我的认同和体验。

三、学科融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学科之间的穿插也能很好地将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每堂课笔者都会挑选一首和课堂主题相关的乐曲,在学生创作时当做背景音乐循环播放。一方面强调艺术家在实际创作中是安静专注的,一方面要求他们在创作时的声音不要盖过乐曲,这样一来,孩子们会自觉向艺术家的行为看齐,起到了维持课堂纪律的良好效果。并且艺术间的感受是相通的,利用多种感官同时进行体验,能更好地多角度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拥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能将艺术的智慧融会贯通到其他学科中去。

审美意识是一种潜在的思维习惯,美术素养是基于美术学科的一种具有自觉特征的思维和行为能力,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遇见具有美术学科范畴问题时的一种意识和行为反应。光具有绘画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具备观察的自觉,尤其是对于身边常见的事物和自然之景的观察,更是培养审美习惯和审美意识的关键点。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渴求,但由于他们年龄尚小且生活经验不足,对生活中一些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师对于审美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自然的观察常常涉及科学学科知识,在《大树的故事》一课,笔者引导学生去观察一棵真正的树木,引导他们自行说出树的各部分结构,以及为什么树是这样生长的。通过思考,他们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变得更加清晰,并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掌握,在创作中也避免了僵化和一味地模仿,能加入自己独特的观察部分,感受美术学习的现实意义所在。在课堂上笔者也曾尝试写生的创作手法,将实物的花瓶和水果摆在桌面上。但这需要学生在此之前就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选取自己喜欢的角度进行个性化创作。掌握了写生的乐趣,就更为积极主动,在画画时更加自由和天马行空,也能理解到,画得像并不代表着“美”,并且创作是愉快的、自由的,真实生动才能带来最强烈的审美体验。

四、评价引导,激发学生艺术潜能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引导,他们对于自己画的画往往不自信,想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在认可中才能进行创作。为了避免这样被动的情况继续下去,笔者认为教师在评价时应当体现出对于“美”的范畴,在什么范围内才是“美”。这样一来,学生能自行评判自己的画作,抑或是对其他人的画作有着属于自己的清晰的评价标准,从而在内心中树立对于自己画作的信心。但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建立一个僵化的标准,而是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引路人,在每一次的展示评价中渗透对于“美”的画面的定义并讲解出为什么这样定义。实际课堂中,即使是低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教师重复强调的绘画评判标准都能很好地吸收和内化,并在下一次的画面中体现出来。因此要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把美术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他们,多去赞美和鼓励学生在艺术世界中的小小发现,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五、结束语

树立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能让学生从欣赏艺术的静态美变为欣赏动态美,从感受自然美到解读艺术美,从观察外在形式的美到体验内心精神之美。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观,有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健全个人人格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品性,把美的感受、美的习惯带入实际生活中去。

猜你喜欢

美术笔者创作
老师,别走……
创意美术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