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乡土:乡村学校实施在地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2023-02-12陈丽娜

辽宁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乡土劳动学校

陈丽娜

(朝阳市双塔区长青路小学)

乡村学校是乡村孩子家门口的学校,承载着乡村孩子的未来和希望。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实现特色发展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在地化教育,就是将教育与社区、地方等建立联系,扎根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尊重与联系乡村孩子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并将其引入乡村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发挥地方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乡村学校要选择孩子身边熟悉的、触手可及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乡土资源,用以培养乡村孩子的思考力、生活力和幸福力。乡村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因此,乡村教育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的重要意义

(一)在地化教育是乡村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是以乡村学生的生活场所和乡村学校所在地为基础,把学生、乡镇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基于乡村生活环境的教育。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是相对开放的,为乡村学生提供了天然的劳动实践课堂,乡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自然、接触乡村生活。

在地化教育注重将学生学习与其生活的一方水土相融合,着重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感恩、反哺家乡的意识,并将其上升为对民族的爱、对祖国的爱。同时,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提供了充分条件,保障乡村学校能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乡村教师在实施在地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将乡村的地方文化、历史知识、民俗风情等乡土资源与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引入学校教学,实施“学科渗透型”在地化课程或“学科聚合型”在地化课程。这些课程将乡村教育同乡村社会相联系,在充分利用乡村在地化资源并加强与乡村社会密切互动的基础上,既强化了师生的乡村融入感,也增强了师生为乡村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为解决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献计献策。

基于在地化教育成长起来的乡村学生是乡村的重要财富。学生是在地化教育中的第一受益者。通过在地化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提升了学业成绩,还参与了乡村服务,提高了乡村环境管理能力,提升了自身的公民意识。

例如,朝阳市A 学校将自有蔬菜种植园划分为多个区域,以班级为单位种植蔬菜,引导学生在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等环节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同时,该学校将耕读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环境、课堂、德育之中,激励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地化教育是乡村学校完善评价机制的有效依据

在地化教育背景下,乡村学校要依据自身发展定位和地方特色开设相应课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评价维度不仅应涉及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还应包括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办学、增强学生地方情感认同、提升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等方面。

在地化教育下,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应做好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在日常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作出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应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以教师、家长、同学评价为辅,指导学生反思改进;学校应做好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合作意识、劳动观念、动手能力、习惯养成、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策略

乡村学校是培养乡村人才的摇篮,也是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具有传承乡土社会文化的重要职能。乡村学校应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持续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基于乡土文化创设的校本课程,不但有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乡村学校深入探寻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为乡村发展建设作贡献的情怀。仍以朝阳市A 学校为例进行探索。

(一)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在地化劳动实践教育

A 学校现有蟠桃园15 亩和大扁杏园20 亩,学校将果园中种植的3000 余棵果树进行合理划分,使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劳动实践管理区,挂牌并设置了专班专人管理制度。学生注重果林的田间日常管理,从树坑的修整,到果树的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果期管理、越冬等,学生均在劳动教育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劳动全过程。A 学校建立“互联网+果园劳动实践管理”模式,让果园里的果树棵棵有人管、每一处都有课程,让学生在这里既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又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

针对乡村学生动手能力强、责任感强等特点,A学校丰富校内、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参与尊老爱幼方面的劳动活动。A 学校丰富校园劳动文化的内涵,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利用校内劳动实践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卫生打扫、垃圾清理、校园绿化、图书整理等集体劳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美德,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等开展劳动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城乡社区、福利院以及公共场所参加志愿服务,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促进乡村教育在地化的乡土课程实践,就是建立乡村、学校、学生三者相互联结的教育实践。它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将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关切与求知的活力结合起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激励学生尊重生活、向往生活,为生活努力奋斗。

(二)利用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根雕课程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针对乡村艺术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精神文化活动相对单一的现状,A 学校结合自身所处山区的地域特点以及乡村学生吃苦耐劳的质朴品格,充分利用本土有利资源,开发根雕校本课程。根雕校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践、根艺社团等途径,开展了德育、劳动、美术一体化教育教学。课程以根雕教育为载体,落实在地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A学校每两周上1节根雕制作课或1节根雕欣赏课,根据家长自愿参与原则,每周设置根雕制作开放日,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此提升课程品质。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思考与展望

乡村教育在地化旨在推动乡村学校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这既符合教育提质增效需要,又符合当今乡村社会的发展诉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结合乡村社会的发展实际和乡村学校的发展需求,建立在地化的教育团队、统整在地化的教育资源、融通在地化的课程内容和增强在地化的情境体验。

(一)有机融入乡土元素是基础

乡村学校要结合教育部门规定的教育内容和当地的乡土文化、乡土资源,将现行的课程内容重新编排,让丰富多彩的乡土内容与各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具体可以遵循两条思路:一是从当前的学科课程内容出发,审视乡土素材,融入乡土文化,帮助乡村学生充分挖掘乡土素材、认识外部世界、掌握通用性知识等;二是从当地的乡土资源出发,根据乡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适合乡村学生群体特征的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育人的高度与深度。

(二)在地化教育的改革是关键

实施乡村教育在地化,首要条件是组建一支以乡村学校校长为核心的改革团队,负责全面推动在地化教育改革的落实与发展,为乡村学校有序推进在地化教育提供必要的团队支撑。团队可由校长、专家、教师和家长代表等主体构成。牵头人是校长,专家、教师、家长代表参与研制在地化教育的推进方案,并及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最终形成解决方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集体研发的在地化教案具体落实到相应的教育教学中,并进行总结和反思。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在地化改革的实施者,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和实践的应用水平直接决定着改革实践的效果。校长需要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在地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改革方向,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乡村社会、熟悉乡土文化。此外,推进乡村教育在地化的过程中,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尤为重要,学校应引导家长了解改革的价值和方向,从而达成育人共识。

(三)全面增强在地化社会体验是保证

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延展乡村学校的教育空间。乡村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前往历史遗址遗迹、生态区域等现场,开展实地参观、田野调查等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真实的在地情境中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实现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贯通。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学校不是旁观者,而是主力军。因此,乡村学校应通过实施在地化教育,深入开发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为培养更多热爱家乡、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复合型人才作贡献。

猜你喜欢

乡土劳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