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化教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发展的多元路径探索

2023-02-12

辽宁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节气劳动学校

丁 超

(鞍山经济开发区达道湾镇小学中心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决定着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在地化教育是探索和破解乡村教育难题的一种有益途径。基于此,学校应正确认识乡村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长远趋势,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在地化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活力的乡村学校。

一、在地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意蕴

(一)在地化教育的思想渊源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遵从他们自然的天性,使人成为自然人。”他认为儿童受到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三方面影响。学校应该以自然教育为中心,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服从自然教育,只有这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并趋于自然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呼吁,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要用环境里的活动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即学生掌握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

在地化教育以学生的生活圈或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环境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责任品质等核心素养为目的,以建构自我与他人、人类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并过上和谐美好新生活为宗旨,在课程中探索教育教学内容同地方教育资源和儿童社会经验相连接、课堂教学与当地社区相连接,通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和创造探究,达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过程。

(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应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为中心,让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以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往往对自然缺少感知和体验,他们远离山川、河流、森林、牧场等。然而,儿童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需要经历真实的生活体验。儿童期是人生中蕴含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在此阶段教育者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环境以及适当的支持,帮助儿童获得学习能力,使其与外界建立紧密联系。同时,教育者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加深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给予儿童观察和感知自然的机会。

(三)乡村学校发展的现状与出路

随着城镇化建设,乡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学龄人口逐渐减少。为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鞍山经济开发区达道湾镇对镇内的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先后将郎家厂小学、城昂堡小学、李三台子小学等乡村学校撤并为达道湾镇小学中心校(以下简称“学校”)。学校地处鞍山西郊,生源主要为当地农村孩子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乡村有乡村的困境与局限,但乡村也有乡村特有的优质资源。在地化教育基于学校改革发展进行实践探索,根植地域文化,汲取乡土营养,办好乡村教育。学校开发富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利用乡村自有的教育环境和优质资源,积极构建学校、乡村、家庭三者教育合力,让学校教育同一方水土的自然与文化、生产与生活、生态与社会相联系,办有乡土特色的学校。

二、基于乡土特色的课程开发与整合

(一)围绕时令,开设“二十四节气”课程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反映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学校基于地方资源,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发实践课程,研制《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这是一本集节气知识、民俗、养生、诗文为一体的,便于激发学生质疑、探究、实践精神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手册。《手册》分为四个基本板块:走进节气,介绍某个节气物候常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观察、验证这些常识。节气民俗,介绍某个节气民俗,吸引学生实践探索民间风俗,使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节气养生,介绍某个节气的养生知识,引导学生亲手制作养生食物、物品,理解并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节气美文,介绍某个节气的诗词名篇,在诵读、欣赏对比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每个节气的物候特点、习俗,使学生积淀优美诗文知识,学习写作技巧,便于其练笔写作。学校广泛开展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探索并开展了跨学科主题教育。节气活动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对于农耕文化和乡土自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扎根乡土,探索地方特色研学课程

观赏鱼养殖、食用菌种植、君子兰花卉种植是达道湾镇的乡村特色主导产业,镇内共有千余户农户从事观赏鱼养殖产业。学校依托地方特有资源与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观赏鱼交易中心参观。研学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观赏鱼的习性特点、生长阶段、生长环境等。学校组织学生到食用菌种植大棚聆听农科所的技术人员讲述“蘑菇的秘密”,引导学生了解菌菇的文化、历史、产业发展等内容。君子兰是鞍山的市花,花语为君子谦谦,有才情、有志气,不骄傲。学校组织学生到君子兰花卉基地参观,科普员为学生介绍不同品种的兰花。学生了解到兰花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感受兰花的精神和品质。学校还开展“红领巾寻访新时代”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调查家乡的新变化、新气象,感受家乡的新发展、新成就,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养自己的一方水土。

(三)注重实践,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

劳动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学校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教师为学生介绍种植知识、劳动工具使用方法,指导学生挖土、种苗、浇水,一株株幼苗经过学生的巧手被移栽到种植园里。学校利用劳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低年级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引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中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从而体会到劳动光荣。

三、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路径延伸

(一)“互联网+在地化教育”的探索

“互联网+在地化教育”的跨界链接,打破了时间边界,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建立了连接的纽带,为乡村学校带来了优质的网络资源,使乡村学校享有更多教育资源。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教育、家校共育等同新媒体相结合,拓宽育人途径。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同时也吸引了家长以及更多关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人士关注。学生利用“互联网+在地化教育”的方式,探索出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网络媒体应用之路,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二)家长课程框架设计与改进

学校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家长们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从事的职业和特长,为学生带来真实的专业介绍。家长课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学校创新家长课程模式,开发家长课程资源,完善家长课程,为家长补充社会知识、乡土文化、生活常识,增进家校协作,丰富学校教育的多元内涵。

(三)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与运行

每周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时间,都是学生盼望已久的快乐时光,学生可以驰骋球场、载歌载舞等。学校依托校内现有设施、场地,开展绘画、舞蹈、管乐、葫芦丝、刻纸、合唱、舞蹈、篮球、航模等项目实践活动。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优势潜能,实现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学校的艺术节、劳动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也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学校与社会建立联系,借助校外资源,以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劳动教育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宫活动,让优秀的教育资源在乡村中得以共享,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锻炼、感悟、成长。

学校将继续实施在地化教育,开发乡村独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坚持“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和推动在地化教育发展,让学生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得好”,实现乡村孩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节气劳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