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力的三重境界
2023-02-12李文送
李文送
(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阅读育己,并坚持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诚然,不同教师有着不同的阅读力。关于阅读,钱钟书先生根据阅读目的不同提出了“为知、为己、为人”三重境界。就教师的阅读力而言,则存在“见文字、见作者、见自己”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见文字”。“见文字”不仅是指看见文字,更重要的是指读懂文意。前者依靠人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相应的视神经就可以完成,后者则需要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参与。也许有的教师会疑惑,读懂文字不是很简单的事吗?如果书中使用的是教师所掌握的语言和文字,那么可谓简单。因为即使教师遇到生僻的文字,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就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如果书中使用的是教师未掌握的语言和文字(如方言、古文、外文等),而教师又想阅读,那么就需要教师借助译注本、翻译本等。“见文字”贵在懂文意。何谓“懂文意”?懂文意既包括读懂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又包含读懂文字所传达的意图,甚至还包括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和所传达的意图”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置身于文字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情境,且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思维去探究。
第二重境界是“见作者”。文为心声,字为心语。正因为如此,“见作者”可以称为教师阅读力的第二重境界。“见作者”不是指教师看见或亲自拜访作者本人,而是指一种“见书即见人”的阅读境界。为什么见书即见人?因为“我”笔写“我”心,“我”书即“我”人。那么,教师如何“见作者”?首先,教师要融入书中角色,换位去思、行、体、悟;其次,教师要去读作者写过的其他作品,这样才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更立体、更全面、更丰满的作者形象;最后,教师要走进作者的生活,与之进行思想与精神的对话,将书中的作者和现实中的作者进行联结,从而“见”到一个真实、鲜活的作者。
第三重境界是“见自己”。无论教师阅读什么,怎样阅读,什么时候开始阅读,阅读多长时间,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只是途径或手段。教师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而应通过阅读更好地认清自己,满足自身专业成长乃至生命成长的需要,尤其是满足自己精神和思想的需求。要在阅读中“见自己”,不仅离不开教师与作者或他人生命的相互感召和深度对话,更离不开教师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与观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阅读中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找到前进的航标,找到生命向上、向善的智慧与力量。
因此,教师阅读固然重要,但是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素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才是其阅读最重要的价值。这需要教师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用而化之,从而达到新的阅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