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问·探问·追问

2023-02-11刘鹏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道德与法治

刘鹏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用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但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容易在体验过程中出现缺乏情感参与、事不关己的游离状态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尚未形成自主构建道德情感的能力。在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问,借助绘本故事,唤起学生道德情感的自省;通过探问,引入游戏,触发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悟;通过追问,联系生活经历,深化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这样能够促进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高效化,提升学生的融入感,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感自主构建;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20-03

在新一轮课改的大力推进下,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只有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通过体验式学习,增强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但如果细心观察课堂就会发现,热热闹闹的课堂看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则不然。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缺乏一定的情感构建,这样的体验式课堂很难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会导致学生在做人做事上缺乏理性和方法。那么,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自主构建,真正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笔者在课堂提问策略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设问:借助绘本故事,唤起学生道德情感的自省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妨依托教材资源,通过引入与教材相关的绘本故事,并设置一些与故事情节有关的问题,引领学生关注人物对话,尝试着在绘本故事中寻找生活的影子,从而实现道德情感的自省。

1.情境创设中设问,唤起自省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學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时,就采用了设问形式,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自省。教师首先借助电子设备为学生呈现绘本《小鹿和猴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师从三个层面进行设问。第一层面,在学生看完图1~2后提问:“谁能描述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猜一猜接下来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复述图画内容,进而引出相关的道理:遇事要懂得自主寻找解决办法,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第二层面,在学生看完图3~4后提问:“过了河后,猜一猜小鹿和小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引导学生一边复述,一边深化思维情感:有些事情仅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人的帮助。第三层面,在学生看完图5~8后提问:“小鹿和小猴为何都品尝到了美味?”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引出故事的核心:当我们遇到困难,又没有办法独自解决时,要学会借助集体的力量——团结力量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设问一定要围绕知识的重难点,考虑到难易适中,坚持启发性原则。在问题设置时,可以根据绘本故事的细节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忆和反思。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为接下来的道德情感的自主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2.再现故事情节中设问,自觉自省

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让学生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教材中的故事或者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场景片段,并要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两位表演者先提出问题:“上学路上要注意什么?”然后表演了一个场景——早上,同父母再见后,小A和小B相约去上学,路上遇到了小区下水道改道施工,需要绕行大约10分钟。此刻,小A问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下,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纷纷出谋划策。有的学生建议回家找父母送;有的学生说直接选择绕行;还有的学生说步行应该不影响通过的,看看能不能跨过去。接着,两位表演者继续表演——在确定时间宽裕后,他们表示,爸爸妈妈上班的时间要到了,有可能已经出家门了,小区环境他们也熟悉,而且已经有一些人选择了绕行的方式,好多人是他们熟悉的,于是他们勇敢地跟随小区居民一起绕行。随后小A和小B又遇到了交通堵塞,小B说:“小区没有红绿灯,此刻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热情高涨,认真严肃地提醒“一定别跑”“可以跟着其他家长走”“左右都要看”……最终,小A和小B小心翼翼地通过拥堵区,顺利到达学校。 最后,表演者提问:“我们上学路上都遇到了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呢?”台下的学生有了经历,一口气回答出了所有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对相关细节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明白了:由于每个人的家距离学校远近各不相同,出行方式和遇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平平安安上学,高高兴兴回家。

上述案例中,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反复回到生活情境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学,一方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另一方面通过为学生创造复述机会,达到生活情境再现,充分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产生道德情感自省,同时,通过集体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探问:引入游戏,触发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悟

“探问”是指在组织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不断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激活道德情感,进而达到情感的自主构建。

1.多形式探问,在过程中引发情感表达

对于正处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游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此,教师可将游戏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适时在游戏中渗透道德情感,以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自主构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可爱的动物》时,就引入“猜猜我是谁”的互动游戏,以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插图,一边指着图片中某个动物的身体部位,一边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当学生顺利说出动物名称后,教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然后,教师继续呈现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并提问:“现在,大家能猜出来是什么动物了吗?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最后,教师通过动态的画面揭晓答案。事实上,学生猜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否有效调动自己的已有认知与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对此,教师还可以辅以小动物的声音、基本生活习性、相关的动画场景等,引领学生不断猜测,一步步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入游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抓住游戏生成点进行及时追问,在探究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情感。通过这种趣味性游戏体验,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有效调动起来,实现了情感的自主构建。

2. 多层次探问,体验中激发情感内悟

道德教育既包含知识与技能的部分,又包含必要的活动体验。只有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情感变化历程,才能真正实现情感的内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目标导向游戏,助力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构建能力。

例如,在教学《大家一起来》时,教师引入“贴鼻子”的游戏。在课堂上,教师将游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任务。教师将参与游戏的学生的眼睛蒙上,让其原地同方向旋转三周后,自行将贴纸贴在喜羊羊的鼻子上。此时,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贴对鼻子的位置。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贴对呢?怎样才能让蒙着眼睛的同学贴得又快又准?”学生讨论后一致认为,需要有一个未蒙眼的同伴来指挥。于是,开启了第二阶段的游戏,在同伴的指挥下完成贴鼻子任务。学生两两一组,一人蒙眼贴鼻子,一人指挥,最终顺利完成游戏。教师提问:“通过第二次游戏,大家有什么新收获?”对比两次游戏体验,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力量。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与升华: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互相帮助,当大家齐心协力时,距离成功就不远了;即便没有获得第一名,我们在完成任务时也能总结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分层游戏的形式,引领学生经历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在游戏中被自然唤醒。教师及时抓住教学生成点,引领学生浸入探问情境中,逐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合作的愉悦、获胜后的开心,还是失败的难过与失落,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达到道德情感的自主构建。

三、追问:联系生活经历,深化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

“追问”是指在学生回忆或是讲述自身的生活经历时,找准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引领学生围绕教學目标进行探讨,以挖掘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完成情感的构建。

1.借助“绘画日记”,在追问中激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大家一起来》时,课堂伊始,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白纸,鼓励大家用画笔完成“绘画日记”。有的学生用画笔勾画了课间与同学“跳大绳”的场景,教师适时提问:“这幅画中除了你,还有哪些同学呀?”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还记得当时自己是负责做什么的吗?”学生指着画面中的一个人说:“这个甩绳的人是我。”教师又问:“那你还记得你甩了多久的绳吗?累不累?当时的心情能给大家形容一下吗?”在教师这种剥笋似的层层追问中,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回忆又一次被激活。另一个学生在绘画日记中画了一个“搬家”的场景,教师故作疑惑地问:“还记不记得当时的你做了什么?”听到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你真厉害,还当了爸爸妈妈的小助手!那你还记得那个时候爸爸妈妈都做了什么吗?”学生回忆道:“我拿不了重的,负责搬一些轻的东西,而爸爸则负责搬重的东西,妈妈在整理衣服鞋子……”一整节课下来,教师基于学生的绘画日记展开不断地追问,不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落实了道德情感的自主构建。

正如上述案例所示,结合一定的回忆,引领学生在回忆中反思,能够更好地唤醒学生的情感经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参考这种做法,以形象的画面切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点滴回忆,引领他们将真实情感自然流露,刻画出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推动道德情感自主构建,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成长技能。

2.引导质疑问难,在追问中激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中学生不能只活跃在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群当中,而是需要跳出来,专心思考,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如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涉及校园里的哨声、铃声、眼保健操音乐、各种集合提示音等,这些都是校园里的号令。教材中的第一个问题特别好,即“为什么要听它的话?”。但是仅仅让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课堂会缺少灵动性。教学时,教师没有让学生预习,而是出示两幅画面(体育老师吹哨、冉冉升起的国旗),请学生看图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那个老师拿的是什么?”“哨子有什么作用?”“老师吹了哨子,同学们要干什么呢?”“他们升国旗都放什么音乐?”“他们的升旗仪式和我们学校的一样吗?”“他们怎么不穿校服?”“怎么有两面旗?”……此时,教师暂时不予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去寻找答案。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慢慢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天真而有趣、真实而生动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更高,专注力更强,思维更加活跃了。这个过程有效帮助学生构建了一种学习状态——“我敢问(说)”。在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教师再追问:“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哪些号令?”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教材中涉及的号令,甚至还能说出保安室的警报声和课堂上的计时器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质疑、讨论和解决问题时,要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质疑,这样才能实现“观察越来越仔细”“问题越提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思考越来越全面”的教学目标。

追问让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简单走向全面,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这种亲身体验的可贵的质疑精神,以及同伴再质疑、集体共同讨论的过程,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道德情感的自主构建打牢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教学已逐步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尤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尽管这种体验式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不足,但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通过“设问”“探问”“追问”的形式,促进低年段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升学生的融入感,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推动学生道德情感的自主构建,从而有效达成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洁莉.追求“主体在场”的情感体验[J].中小学德育,2017,(3):45-46.

[2] 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

[3] 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 黄静洁.学习的格局:孩子自主学习的秘密[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浅探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