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班级归属感对学习态度的影响及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2023-02-10梁艳芹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5期
关键词:归属感班规学习态度

梁艳芹

(莒南县第五中学 山东临沂 276600)

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行为,学习态度是学生态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基本个性特征。学习态度作为影响学习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习的广度、深度。正如列维托夫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到,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其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格。初中是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学生面临着课程任务与课程种类的变化,尽管实施“双减”政策,减少课后作业量,但必须保证课堂学习效率。并且,小学阶段部分家长接送,初中则居住在校,使得学校成为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长时间接触教师与同伴,均影响学生心理,加上初中生情绪易变,可能产生适应问题,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因此,初中生需增强班级归属感,使得身心常态化发展,进而实现高效学习。

一、班级归属感与学习态度概述

(一)班级归属感

有学校才有班级。班级归属感,早期自学校归属感中独立,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一员,受到尊重、重视与欢迎的程度。以此延伸出班级归属感,即学生将自身看作班级一分子,被他人重视、接受、包容,与他人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但是,这仅强调了学生自身的感受。有学者认为,班级归属感是学生喜欢班级,投入自身情感后,班级需要时也能承担责任,履行班级义务,为班级荣誉努力奋斗。为此,笔者认为,班级归属感是学生具备自我价值感,希望将自身力量贡献给班级,和同伴互助互促,遵守规范,积极主动地向班级靠拢,产生依赖班级的情感。

(二)学习态度

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学习态度是核心内容,影响学生学习广度、深度、效率及速率。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列维托夫提出,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是长久的任务,应以学习态度作为稳定学生个性的特征。学生态度如果积极,喜欢学习,则会主动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发展良好人际关系,反之,如果学习态度消极,将会排斥学习,疏离了同学与教师的关系,甚至出现打架、抽烟等偏差行为。学习态度与成绩之间正相关,学习态度越好,成绩则越高。

二、初中生班级归属感对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一)初中生班级归属感和学习态度的特点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迅速发展,使得体内激素水平不平衡,加上学生进入初中后自动归属至相同班级,父母工作较忙,无法予以孩子充足的陪伴和教育,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以某初中学校为例,共50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有效问卷420份。调查对象年龄处于12~15岁之间,分析其角色意识、情绪、学习动机、服从意识、参与意识、班级归属感及学习态度。初二学生整体归属感不足,由于亲子相处时间较少,行为与心理更为自由,进入新班级后,缺乏一定规则意识,可能产生不良行为,需要教师指正。教师如果未能采取恰当解决方法,学生则会厌恶当前环境,出现消极心理,认为自身做事难以被他人理解,变得更为反叛,排斥班级制度,进而厌恶学习。而初一、初三学生班级归属感处于中等偏上,班级成员的参与活动意识、成员角色意识、服从班级规范意识较为良好,学生对班级认可度较高,情感较为深厚,能够自愿参与班级活动,对班规也拥有正确认知,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可制止其他班级成员违规行为。学习态度方面,则拥有明确生活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学习的方式能够获得满足,主动完成课程作业,对学校生活热情积极,朋友关系融洽,情绪体验愉快。

(二)初中生班级归属感和学习态度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初中生班级归属感及学习态度受到独生子女、民族、年级、家庭类型等方面的影响。

性别方面:初中生班级享受着同等待遇,无论男生女生,评选奖项与竞选班干部时,更注重个体能力,教师不会由于性别而有所偏颇,提倡帮扶学习与合作学习,遇到问题共同解决,集合班集体力量,吸引学生靠拢,提高了学生集体荣誉感。

年级方面:初一学生初入新环境,存在新鲜感,使其愿意主动接触同伴,加上潜意识里对教师有畏惧感,更为服从,遵守班级准则,很少出现违规行为,同伴相处融洽,主动交友。班主任对学生了解不足,不会形成刻板印象,可平等对待全部学生。初二学生熟悉环境后,对周围提出更高要求,降低了对教师的依赖感,追求个性化发展,可能违反班级规则。如果对部分教师教学不适应,学生则会厌恶课程,产生反抗心理。并且,同学之间相处后,逐渐暴露缺点,产生各种矛盾,使得班级氛围较为紧张。教师对学生性格、能力也有所了解,教学中更注重学优生与学困生,对于中间学生有所忽视。初三学生更为成熟,身心共同发展后,对于学习拥有自身的看法与认知,能够主动缓和同学关系、认真听讲,追求更好的成绩。

独生子女方面:在时代进步下,非独生子女父母也予以恰当关注,及时解决问题,学习与生活中均有兄弟姐妹参与。独生子女父母也教导孩子分享,双方教育理念愈发接近。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向班级靠拢,无论是否为独生子女,均会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产生积极学习态度。

家庭类型方面:学生家庭完整会拥有更强人际信任感,备受父母重视,拥有良好心理水平,主动和家人互动,进而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具备良好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单亲家庭则可能产生自卑、孤立情况,缺少一定关怀,下意识回避部分场景,映射至班集体后,心理也更为敏感,逃避多人活动,担心受到他人关注,很少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无法积极融入班集体。

(三)初中生班级归属感和学习态度的关系分析

初中生班级归属感与学习态度正相关,学生对班级认可度高,关心班级荣誉,师生互相关心,主动参与建设班级活动,遵守班级规则,将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树立生活目标,通过学习寻求满足,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并且,学生热爱班级后,能够起到模范作用,适当制止违规行为,自身情绪也不会低落。因此,初中生班级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班级成员角色认知,正确认识自身责任,自然而然可改善学习态度。

三、加强初中生班级归属感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立足学校实际,掌握学生心理

初中生的班级归属感受到自身家庭、年级等方面的影响,可从这两方面出发,把控学生心理,立足学校实际,予以学生关注。一方面,重视家庭类型。单亲家庭相比完整家庭学生更为孤僻,教师需增加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其学习动机。例如,举办团队学习活动,使其体会小组合作方法,或是采取视频、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感受学习乐趣。同时,注意学生情绪。良好情绪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情绪低沉则阻碍其学习思路。教师要教导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控制,通过宣泄、遗忘、转移方式,释放不良情绪。学生遭遇不愉快事情后,可痛哭一场,或是将事情向家长、教师、好友诉说,或是通过下棋、看电影、唱歌转移注意力,消解情绪。另一方面,重视年级差异。对于初一学生,由于初入学校无法适应班级生活,教师需积极关心学生适应情况,组织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活动;初二学生则要缓解师生、生生之间矛盾,打造集体目标,使其共同向目标努力;初三学生心理压力与学习任务繁重,引导任课教师发挥想象力,设置趣味化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喜欢上课,或是适当锻炼放松,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态度。

(二)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内在潜能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是增强其班级归属感的重要方式,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激发学生潜能、形成世界观、启迪智慧作用重大。首先,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师生共同探讨主题班会内容,注意挖掘班会的隐形教育资源。例如,面对初一学生,可设置“我爱宿舍”“我爱班级”主题活动,增进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人际交流,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及集体主义精神。其次,组织课外活动,包括春游秋游、兴趣小组,在融洽同学、师生关系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或是组织班级友谊联赛、诗朗诵大会、演讲比赛、学习交流会、辩论会等,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其闪光点。最后,组织班级心理辅导,初一设置“破冰活动”,初二开展“合作与竞争”活动,初三组织“放松自我,释放压力”活动,让学生了解班级成员,增强团队精神,减少学业压力,能够正确看待考试。

(三)注重情感投入,感染启发学生

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者、组织者与领导人,是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沟通桥梁,能够协调班级内各项关系。正如卢梭曾说:缺乏师爱的地方,智慧与品格均无法自由发展,只有对学生真心相待,方能精雕细琢地塑造学生灵魂。为此,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中,应当以人为本,加强情感投入,培养学生归属感,创建优秀班集体,感染与启发学生。一是注重自我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日常工作之余,为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引领班集体积极发展,应当努力提升自身身心素质、道德品质、专业能力等。二是完善课堂教学,供给更多知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知识传授仅限于书本内容,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需求,“00”后学生思维跳跃灵活,想法、爱好、兴趣多种多样,班主任必须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中,要注重交流方式,面对学生犯错不能任意打骂,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禁止贴标签。三是积极与任课教师沟通,班级教育中任课教师作为重要力量,课堂教学与学生长时间相处,对学生品德发展、人格形成、情感表达等具有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任课教师的影响。四是及时沟通学生家庭。班级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却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和谐、教育方法科学、家庭环境良好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别是初中生容易冲动,出现情绪问题后,教师必须及时反馈至家长,共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及调节情绪能力,提高学生对家庭、班级的归属感。

(四)突出学生主体,注重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与发展需要学生共同努力,应增强学生归属感,凸显学生主体能力,使其能够自我管理,进而形成良好班集体。首先,制订班规时,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能力,使其根据自身学习、生活的所见所闻,提出恰当建议,制订与班集体相符的班规。班规应兼顾所有同学的学习生活,凸显“公平”二字,使得每位学生均能受到公平对待。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其自尊心较强,教师不经意的态度、话语可能会影响其内心世界。其次,班规合理制订后,需发挥班规作用,以班规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如果违反班规,鼓励同学互相指正。再次,采取班级干部轮班制度。每个人均可成为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让他们体会到班干部工作的辛苦,让学生感同身受,积极参与班级管理。通过此种方法,每位学生均能展现才华,也能易地而处加强互相理解,增进情感交流,明确自身身处班集体之中,强化角色意识,主动为班级献策,争取班级荣誉。学生一旦对班级拥有强烈感情,自然会拥有班级归属感。最后,建设班级文化。良好班风及人际关系能够体现班级精神文化。以树立榜样的方式,倡导积极价值导向,进而打造民主型、学习型班级。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在成长中对某一集体或群体有爱与归属的需求。班级是初中生接受教育、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主阵地,体会班级温暖,方能为班级荣誉努力学习,端正态度。为此,在班级管理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掌握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人格、注重情感投入与自我管理的方式提高初中生归属感,使其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教育活动,优化学习成绩。

猜你喜欢

归属感班规学习态度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价值感与归属感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班规要科学合理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