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研模式,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

2023-02-10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5期
关键词:教研学科学校

陈 艳

(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 安徽合肥 230000)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提升质量的重要平台。2022年6月,合肥市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成功立项。一年来,学校立足此项课题研究,更新教师观念,创新教研模式,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更新观念,思想引领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新时代、新校园要求广大教师更新育人观、组织观和文化观,以新思想为引领,做新时代的育人者。

(一)树立“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这是新时代教师需要树立的育人观。学校通过教师会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论述讲义》,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教学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艺术、劳动、心理健康、思政教育等课程,并定期进行调研、督导、反馈、交流,让“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观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落地,落细,落实。

(二)明确“党建引领,校长负责”组织观

党建工作是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这是办好教育的保证。

学校的组织架构包括校长室、教导处、办公室、总务处、少先队、工会、年级组、教研组等,由学校党支部统一领导学校工作,各部门以此制定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集体研究决定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践行“上善若水,众志成城”文化观

作为一座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学校,学校梳理历年来校园文化,结合新时代特色,确立“上善若水,众志成城”这一校园文化核心理念,将其融入校园环境、教师发展、教育教学、宣传工作等方面,并借助校史馆的建设,让其成为全体教师践行的文化观,为学校发展凝心聚力。

二、创新教研,协同发展

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下的有效教研模式,抓住关键少数,发挥榜样作用,多样态结合,促进协同发展,充分激发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研团队的凝聚力,让教研真正服务于教师,受益于学生,发展于学校。

(一)抓关键少数,发挥榜样作用

关键少数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作用最大但数量极少的群体,是引领发展的最大优势。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是领导学校工作的关键少数,行政班子是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运行的关键少数,党员教师是作为榜样激励其他教师的关键少数,已在学校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教师也是带动影响中青年教师的关键少数。教研中,抓住这些关键少数,能够使教研更有影响力、生命力、持续力和发展力,更能起到凝聚队伍的关键作用。

1.校长坚守一线,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管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副校长坚守教学一线,就会让教师群体产生极大的向心力和合聚力。教师以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为核心,相互信任,团结协作,这是一种无形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会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大家紧密相连,向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努力奋进。

深入课堂的同时,校长也会理解教师的烦恼,发现教育教学真问题,找到教研的切入点和症结所在。一般来说,校长是学科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研经验,能够对教研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自身也能获得职业的幸福感和存在感。

2.行政蹲点教研,示范引领

学校要建设一支政治站位高、理想信念坚、业务能力强的行政管理团队,示范引领各学科教研组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在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中提升自我,服务学生,推动学校发展。

按照学校的组织架构和个人的专业特长,行政管理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对应参加的学科教研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少先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则由校长室、教导处和大队部等专人介入。

行政蹲点教研,除率先在学科组公开自己的教学,还应在思想意识、教学研究、志愿服务等各方面示范引领,潜心投入学习,无私分享经验,积极参与讨论,多肯定他人优点,多给教师具体而有用的帮助,在示范引领中团结凝聚教师。

3.党员领教先学,榜样激励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教师的素质和作用对学校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和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党员作为教师身边的榜样,对教育教学的热爱与钻研,能够激励更多的教师认真投入教研。

每学期的公开教学,党员可领先施教;新政策、新文件的学习交流,党员应先学先思;党员还可作为备课主讲、讨论先锋,以打开教研为己任,成为一面面火红的旗帜,真真切切地让教师感受到榜样的激励作用,感受到先锋的力量。

4.银龄带动影响,以点带面

在学校辛勤耕耘了大半辈子的老教师,有的教学成果丰硕,有的班级管理良好,有的深受中青年教师喜爱,还有的默默无闻甘为“老黄牛”。这些银龄教师虽然占据体量可能不是很大,带动影响力却不小。

学校“经验教师常态课”,给愿意公开教学示范的银龄教师搭建了一个平台;“经验微分享”让在教育教学某方面富有经验的银龄教师能够全面地交流;备课组每周的教研活动,也是银龄教师智慧火花的燃放时刻;“导师团”更是充分发挥了银龄教师时间、经验的优势,在教师赛课磨课时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

抓住校长、行政、党员、银龄教师这些关键少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助力于形成更加紧密团结的教师队伍。

(二)多样态结合,促进协同发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强化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校本教研要发挥支撑作用,就要结合学校实际,结合时代需要,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协同发展。

1.“大组+小组”相结合,保证教研时间

学期开学前,教学部门可根据教研时间安排教师课程表,保证每个学科组教研活动时间固定,活动地点固定。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大的学科组月教研安排可以“1+3”的形式,即每月按照4个教学周计算,第1周教研大组集中,第2~4周以备课组分散教研。这对于教师体量大的学校,是比较适宜的一种形式,时间也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

“大组+小组”相结合的合理分配,能保证教研时间和教研次数,小组内的亲近关系更能让教师敞开心扉,愿意并积极地参与教研。

2.“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教研空间

三年疫情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生通过互联网居家学习,教师借助“云”端开展教研,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线上教研的开展如火如荼。疫情消散后,“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研形式被教师认可和接受,成为常态。

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人教教材培训等网络平台推出的寒暑假研修和公益直播等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省市区各级教研组织开展线上教学观摩、课例研讨;学校各学科组定期进行线上质疑解疑、好书推荐、课标学习心得交流等,包括教师之间、教师和各级学科专家间的网上研究等,更让教研时时发生。

3.“合作+自主”相结合,尊重教师个体

集体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主要组织形式。集体的持续地共同研究,使教师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开放教室,公开教学,相互学习,相互批评,在讨论和评论中共同提高。集体教研的主题大多由教师集体研讨确定,更多的是关注和研究教育教学中共同的难点、疑点和痛点。

同时,尊重每位教师的个性,由教师自己设定“研究主题”,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自主研修非常必要和重要。学校为教师储备需要的专业书籍供其学习,邀请相关领域的名师加以指导,搭建展示的平台汇报交流,“合作+自主”相结合,以合作力促团队发展,以内驱力促个人成长。

4.“亮化+展示”相结合,可视教研效果

开放每一间教室,是“亮化”教研的重要一步。亮化日常教研过程,展示阶段教研成果,“教-研-评”一致,让教研效果可视化。

学期初,各学科组选择一项教学基本功,每日进行练习,在各组群线上线下“亮”化。如语文学科的粉笔字、数学学科的计算题、英语学科的发音练习等,组内相互交流学习;间周教师会上按照一定顺序一个备课组展示分享;每月一个教研组进行全校性基本功展示,如陈列教师书写的粉笔字等,学生也可参与评价。

周一“教师专业成长日”“亮”于学校工作群,让每一位教师知晓每个学科组本周的教研时间、主题和地点,教研过程记录单“亮”于组长群,互相学习。

学期末,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特色教研展示。既有数据量化,包括开课节数、开课级别、听课节数、参与各级教研情况及教师所获成绩等,也有组内全体教师参加的过程性教研展示,如无生上课、模拟课堂、读书沙龙等。

“亮化+展示”相结合,让不同学科由陌生到熟悉,促进学科间教研的融合,也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建共同体,聚力同行

教师成长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或由学校组织的专业性团体,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教学改革。

根据教师的自主自愿结合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学校积极构建多层级的教研共同体,意图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并引导所有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互助和共享平台,提升自身素养,获得自我发展,凝聚教师队伍。

(一)构建“五级教研体”

五级教研体即备课组、学科组、年级组、学段组和校联片。多级教研的开展,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教研,全员参与的教研,打通了学科、年级、学段、校界、区域壁垒,扩大了教研的力度、深度、宽度和广度。

备课组以同年级某个学科为一个组别,每周固定时间+零散时间,以解读教材、单元备课、作业设计等教育教学实际小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学科组以某个学科为一个组别,重点研究学段目标及如何落实在每个年级、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一课中,采取无生上课、说课、模拟课堂等形式预演或再现教学,以常态课、公开课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减负提质策略,集体研备学业测评试卷,进行质量分析等。

年级组以某个年级为一个研究组,从“课堂观察”“作业完成”“班级管理”“学业测评”“家校共育”“特殊群体”等全学科、多方面集中调研、集中反馈,全方位了解情况,根据问题制定解决策略。

学段组以某个学段,如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为研究组,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策略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身体的变化”“学生心理的变化”等方面研究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及应对策略。

校联片以校际、教研片甚至跨区域联动,观摩学习,交流经验。

五级教研体的开展,构建了大小不一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如滚雪球一般,凝聚了更多教师的力量。

(二)构建“1+X”共同体

这里的“1”指的是某一共同体中的灵魂教师,“X”可能是一位,也可能是多位参与研究的教师。

“青蓝工程”中,师傅作为“1”,最大限度地向一位或者几位徒弟传授教学、班级管理经验,传授如何和孩子、家长沟通的智慧和方法。

“雁群计划”中的“1”--领头雁师德高尚,有一技之长,不仅能在平时的教研中发挥示范作用,还能带领群雁对某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雄鹰计划”中的“1”,是学校里已经在某区域获得佳绩的骨干教师中继续勇攀高峰的人,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从而给更多的青年教师以促进作用。

(三)构建“原动力”组合体

原动力,是产生动力的根本,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学校里在诗词、朗读、阅读、书法、健身等领域有所热爱和研究的教师,学校鼓励其自发组成小集体,并为其提供书籍、教室等物资保障和将兴趣爱好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当这些由教师“原动力”组建的集体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后,学校会搭建合适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让教师体验团队共研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抓教研这一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做真教研、实教研、新教研,让教师在教研中发现、发光和发展,让教师队伍在教研中互学、互助和凝聚,同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猜你喜欢

教研学科学校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