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导学”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以《开国大典》为例

2023-02-10吴倚乔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5期
关键词:开国大典阅兵式线下

张 琴 吴倚乔

(合肥实验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此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重温革命岁月,让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为“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记一次活动”。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文章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培养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云导学”模式是将自学模式与线上“云课堂”相结合,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和初步讨论的一种新的融合型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有着自身的优势:首先,学生能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寻找答案,培养信息搜集与整理的能力;其次,网络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的融合,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享预习成果,使得课堂上因为时间限制无法深入的很多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网络资源优势,增强学习效果,在《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云导学”教学模式,通过线上预习、线下教学和线上巩固三个阶段,引导、点拨学生学习。

一、线上启发引导 激发学生兴趣

(一)发布问题 归纳整理

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在问卷星小程序上发布如下问题:其一,你认为怎样的方式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其二,你最想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开国大典?其三,请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问卷,整理归纳后,师生共同确定了以下预习任务:一是通过多种手段探寻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感受那一段艰苦但却光辉的岁月;二是寻找革命老物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三是查找开国大典的资料并讲述自己了解的开国大典;四是通过归纳小标题的方式初步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场面。

(二)描述场面 积极分享

因为这些课前预习任务是学生们共同商定的,是他们的兴趣点或困惑点,所以他们在预习时热情高涨。学生经过讨论协商,自觉组成四个小组,分别领取一项学习任务。

学生对于新中国的诞生心怀崇敬,都想去探寻那段历史。对于第一项任务,男生表现得尤为主动,他们查找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在线上向同学们做了展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次战役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新中国成立的影响。这三大战役让学生们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因此教师鼓励第一组的学生选取三大战役中印象深刻的场面加以描述,制作成短视频在线上分享。

以上做法使课堂收获惊喜,一位男生分享的事例让全班同学惊叹:在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支援前线军队的小推车就有88万辆,它们如果首尾相接,从北京到南京可以排成四排!学生在讲述故事时还引用了陈毅将军所说的话:“我到躺进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可以看出,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还有一位学生自己剪辑了有关三大战役的电影片段,用稚嫩生涩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们关注《开国大典》中如何进行场面描写,调动学生学习意愿。

(三)展示物件 初步感知

第二组学生把各自搜集的革命老物件进行归类后在线上展示,有煤油灯、洋瓷缸、行军水壶、打满补丁的小背包等等,通过简短的视频讲述它们的革命故事。这些物件都是学生身边的老人们的,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当年的经历,看似波澜不惊却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在调查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

在线上分享中,每个学生都思考并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传统线下教学无法做到的。而线上遗留的难点则为教师的线下授课指明了方向。

二、线下讨论交流 深化学生理解

线下的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的深度参与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完成教学任务保障。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在兴趣和矛盾中推动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一)多重手段 进入情境

基于课前线上预习的成果,第三组的同学在上课伊始给大家播放了部分战争场面和开国大典的实时录像,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了开国大典的整体情况,并且对部分场面做了描述,引导学生将思绪从解放战争统一到开国大典上来。

接着,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初读课文,与视频进行对比。然后,第四组的代表初步对课文描述的场面进行分类,归纳小标题。教师以三个问题为引,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一:在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和课文中,哪个场面最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问题二:对于第四组归纳的小标题,你们是否认同?问题三:在对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哪个场景的描写最让人印象深刻,从中能否找到点面描写的技巧?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学生讨论热烈。

(二)落实要素 升华情感

不少同学对课文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等描述,感受并不深切,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们一开始更关注阅兵式等场景。但是通过视频图像,联想到三大战役等艰苦卓绝的斗争、现实中的革命老物件,学生体会到了那种庄严。特别是当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对于场面分类,第四组最初拟定了“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四个标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在经过仔细阅读和小组讨论后,学生发现了课文中的时间关键词:早上六点钟、下午三点整、阅兵式开始、阅兵式完毕、傍晚、晚上九点半。这些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可以让学生们知道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经过再一次深入讨论,学生精炼语言后得到了如下标题: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式以及群众游行。这样的分类较之前更详细。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一举多得。

经过以上分析,学生对开国大典庄重的气氛和课文的写作顺序有了清晰的认识,此时引导学生针对场面描写进行重点阅读。阅兵式是课文重点描述的场面,点面结合,所以对于第三个问题,应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11~13自然段。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细读“开头是海军两个排……接着是步兵一个师……”和“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些关键句,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再引导学生比较作者在写每个方阵时关注点的不同,有的是着装,有的是行进姿势,有的是武器装备,每个方阵具有鲜明个性。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将这一场面描写与第三组代表对开国大典类似场景的描述进行对比,分析不足,把握点面结合的描写技巧。

教师以课堂点拨、品词析段为主,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掌握了如何找出场面描写并用小标题概括的方法。同时,利用网络穿插视频音频,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情感,对于课文精神内核感受更深切。课堂上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多层次地调动了学生多重感官,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一步提高。

三、线上巩固提升 强化学习成效

(一)读写迁移 提升能力

学习了《开国大典》有关场面描写的方法后,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让学生们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记录一个场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其互相学习,也为了在分享小练笔时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再次通过问卷星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场景。不少学生由开国大典联想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阅兵,最终确定据此场景进行小练笔。教师提出要求: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关注个体表现,两者缺一不可。

为发挥网络优势,在小练笔后班级组织了线上分小组讨论及互评。学生们通过交流拓宽思路,找出练笔的优势与不足。各抒己见的过程促进了他们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充分的线上沟通与互助修改让学生们的交流精彩纷呈,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目的。经过小组互评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表达流畅,为后面的习作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习作呈现 直观对比

这里呈现一段学生们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场景的小片段:

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海陆空方阵依次向我们走来。士兵们精神抖擞,士气昂扬,迈着正步,整齐划一地走过长安街。主席站在检阅车上检阅部队并向士兵们招手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士兵们齐声回答:“主席好!为人民服务!”,声音洪亮铿锵,气壮山河,响彻云霄。

通过两次阅兵式的对比,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不仅习得写法,更提升了文化自信。

四、结语

在《开国大典》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互联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避免了以往革命题材课文教学中的简单灌输与说教,将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任务结合。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线下多重资源了解革命历史,主动发现革命历史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叙述,更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学生课前的深度预习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课堂学习的重难点。课堂学习完成后,由课文引发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学生们又再次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多次沟通,表达感悟,由读到写,掌握描写方法。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看出,“云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同时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外延,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猜你喜欢

开国大典阅兵式线下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一场关于Couple们的时髦阅兵式
各国阅兵式上的女兵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