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低效性原因初探

2023-02-10汪丽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5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效果历史

汪丽丽

(合肥市行知学校 安徽合肥 230000)

史料是指讨论和研究历史时所选取的材料,白寿彝先生对史料的描述是“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是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的主要凭证。中学历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史料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开展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真实的历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认知,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学会思辨和质疑。然而,目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从中学历史教学角度出发,就当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实施现状以及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曾说“历史研究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家与他的事实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没有史实的历史学家将失去立足点,无用武之地。”当然这是高度概括的评价,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契合新课标学习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通过历史学习提高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搜集、甄别、选择资料与信息;要提高学生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在历史学科学习中,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这些学习要求靠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达到,必须通过史料教学来实现。

(二)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史料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下学生通过搜集、甄别、阅读、理解史料,能有效提高获取信息与阅读理解的能力;课上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小组合作探究、辩论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史料教学能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出正确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提升了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也有益于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涵养家国情怀。总之,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来说,史料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证据意识,端正其历史情感与价值观,更加符合学生能力发展需要。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历史是抽象的结论,但史料却是具体的存在。梁启超有言“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能够化无形为有形,增加课堂真实感,将抽象的历史结论变为生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这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另外,史料的选择、呈现、运用是一系列过程,这些过程有助于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史料教学的实施现状

史料教学在近些年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在课堂中有意识地使用史料进行教学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创新。就目前史料教学效果来说,其并不理想。

一方面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时候,缺少仔细认真的甄别和筛选,展示的史料形式单一,有时候史料和教材内容联系不紧密,作用不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的教师直接从各个网站下载或者套用别人的素材,并进行随意修改,导致史料的可信度不断降低,甚至会出现知识性错误,不但不能增长学生知识,还会给学生带来误导。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教师讲得热闹,学生听得高兴,看上去师生互动交流热烈,但事实上因为史料运用流于表面,没有涉及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史学思维能力并未真正得到培养,史料大多成为历史课堂的装饰,仅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与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等教学目标还相差很远,学生史学素养增长有限。因此,探讨史料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三、史料教学低效性原因探究

(一)史料选择上的不足

1.实用性和趣味性分离

正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没有史料,就没有史学,那么首先就有必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史料。依据史学家的分类和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大致可以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个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图片史料以及文字史料中的人物逸事、神话传说等类型的史料更受学生喜爱,而中国史正史记载尤其是文言文史料、西方史学著作等则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史料较为枯燥、无趣;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采用文言文撰写,晦涩难懂,西方史学著作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和翻译差异而常常难以理解。然而,这些“不受学生欢迎”的文言文史料和西方史学著作却很重要:首先,这类史料为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原因、过程、结果提供更为直接的材料,同时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使其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实质和规律;其次,在考试中,这些文言文史料、西方史学著作的考查较多,以安徽省往年的中考为例,选择题第1题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文言文。材料题也常涉及西方著作。因此,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出现在我们面前:图片史料以及文字史料中的人物逸事、神话传说等具有趣味性,但实用性低,对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小且考试涉及较少;而文言文史料、西方史学著作趣味性低,却能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史料的这种实用性与趣味性分离的特点,使选择史料变得十分艰难。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史料教学效果差的首要原因。

2.忽视学生需求的层次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认知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不同,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然而这一结论常被中学教师忽视,体现在史料教学上,就是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其还是小学阶段的思维模式,善于观察事物表象,但理解实质与规律性问题的难度较大。至九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较大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实质与规律能有较好的把握。一些教师忽视不同年级学生需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时就过多使用古文史料,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会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不易掌握知识点,且教学会变得枯燥;相反,到了九年级,一些教师仍在较多使用图片史料、故事性和文字史料等,这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问题实质及史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数量上走极端

在选择史料时,如何把握史料的数量,做到适度地使用史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挑战。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看到两种极端情况:要么没有史料,教师从头至尾照本宣科,满堂灌;要么全是史料,脱离课本,偏离教学主题。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七年级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涉及大量的画家、书法家及其艺术作品,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笔者找了许多有关人物、作品的资料,且多以逸闻趣事为主。学生听得十分认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也讲得非常投入,但课程结束后发现,课上所用的史料太多,且故事性史料只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对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帮助不大,不应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今后再展示史料时应当注意史料的数量与质量。与笔者相反,另一位教师在课上基本不使用史料,其讲课时知识点罗列非常清楚,但由于没有史料的充实,教学枯燥,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效果很差。这两种情况都是经常出现的。因此,过多或过少地使用史料,都是不恰当的做法,这也是导致史料教学效果较差的一大原因。

(二)教学实践上的缺陷

1.教学方法传统,新的方法操作性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教师运用到了史料,但仍以学生被动听为主,与学生互动太少,学生很难参与到史料的搜集、理解与运用中,只是被动观看教师呈现的史料,因而学生的史学思维能力提升得十分有限。让学生自己搜集史料、进行小组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这些方法也经常出现在教学论文和口号中,但落实到实践上,这些方法操作性差,费时费力,难以实施。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同时新的教学方法操作性又较差,这成为阻碍史料教学效果提升的一大障碍。

2.史料呈现时引导性强,学生难以独立思考

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时,时常会出现这种情景:教师给出某段史料,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但这个结论常常是书上已有的观点,教师所做的不过是将知识点材料化。这种史料的呈现方式带有明显的暗示性和引导性,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说出书上已有的结论。笔者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军机处的设立”时,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三则材料,均为文言文史料,然后进行设问,请学生从这三则材料中归纳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职责、地位。实际上这三个问题和三则材料是完全对应的,每则材料回答一个问题,学生根据提示很容易就找到了对应的答案。这样,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学生能力也似乎得到了提升。然而,这种方式实际并未真正锻炼到学生的史学思维能力,这些史料不过变成了知识点的华丽包装,成为教师引出书上已有结论的一种方法而已。然而在真正的考试和测评中,史料的呈现和问题的设置并非一致,需要学生自己筛选对应。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学生难以独立思考,阅读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这种带有引导性的史料呈现方法并不是真正的史料教学,这也是史料教学低效性的一个原因。

(三)客观条件上的限制

1.教学时间有限

中学课堂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真正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新课开展前一般要进行提问,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课尾通常还要留5分钟左右时间给学生提问和消化所学知识,所以用来教授新课的时间只有35分钟左右。然而,通过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编排,会发现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就拿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史来说,整册书编排了27课内容,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比较重要,也是中考的重点,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课程内容无法在一课时内完成。而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每周安排的课时量不超过三节课,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都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史料教学。因此,有限的教学时间成了实施史料教学的一大障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运用到丰富的史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初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断层

初中的历史课程并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考考查力度较小,不少地区采取开卷考试,计分时通常折合计分,对中考总成绩影响较小,一些地区甚至不考历史。这导致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地位较低,家长和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自然低下。

初中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初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原本目标是使初中生掌握基本历史事件、人物,了解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体例,整合性较强,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历史事件实质,发现历史运行规律,掌握历史评价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但出于开卷考试等原因,初中历史常不受重视,初中生历史基础普遍较差,一些基本史实尚且不能弄清楚,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有限。这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难以进行,特别是史料教学,由于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在初中阶段基本未得到培养和锻炼,基本史实又掌握不清,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难上加难。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提升史料教学效果,任重而道远,希望历史教师广泛涉猎相关历史材料,认真甄别和筛选史料内容,科学合理地呈现历史史料,在实际教学当中,通过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恰当地展示,使史料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让史料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活泼有效,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效果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