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在治疗急危重症中的理论意义*
2023-02-10何德英
陈 勇 王 洁 杨 彤 何德英 任 毅※
(1.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科,重庆 400021;2.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急危重症”通常表示患者所得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证,应当尽早进行医学处理,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甚至导致死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一方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继续保持阴阳二者能动的相互关系,用以表示即将死亡的病理。可见“急危重症”与“阴阳离决”关系密切,试论述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1 《黄帝内经》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思想的解读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将人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患者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阴在内,阳所固也,阳气的固密是阴阳协调的关键,只有阳气固密于外,才能保护阴气,使阴气固守于内,在阴阳当中,当以阳气最为重要。阴平阳秘,人才有精气神,阴阳离决,精气耗散,就会有生命危险,对于急危重症,保护人体阳气至关重要,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固护[1-4]。
2 《伤寒杂病论》亡阴 亡阳思想的解读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亡阴、亡阳”的条文。“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寸口诸微亡阳”“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反汗出者,亡阳也”“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亡”在《说文解字》解:“逃也”。“亡”的本义是“逃”,在《伤寒论》中当为“失”的意思[5]。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汗的形成需要阳气蒸腾与宣发[6],汗多亡阳,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故,便是如此。可见《伤寒杂病论》中出现亡阴、亡阳并非阴阳离决之意,而为阴损、阳损的意思,且亡阳出现次数远多于亡阴。《伤寒论》中处处贯穿扶阳思想,重视阳气在疾病过程中的主要作用,阳气未伤当需固护阳气,阳气已伤当需温补阳气,体现了张仲景对人体阳气的重视[7,8]。
3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论述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张仲景在汗、吐、呕、利等津伤时,条文中未提及汗、吐、呕、利后养阴生津,而重在用四逆汤温阳以固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在“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条文中,津液耗伤过重,因而损及血液,方才加用人参益气生津固脱。由此可见四逆汤所治为少阴阳虚初期或阳虚阴盛的一般状态,而非回阳救逆。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质变是从量变开始,药量的增加,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9]。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倍干姜重用附子而成,意在增强温阳通脉之功。当阳虚发展为阳亡欲脱时,则加大附子干姜的用量,以通脉四逆汤以回阳救逆[10]。
4 治疗急危重症的常用药物附子
急危重症,患者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急症、危症绝大多数集中在少阴病阶段[11],在亡阳急症、少阴病中多用生附子[12,13],少阴在经络系统中包含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心为阳中之阳,阳气充沛,不宜亏损,在心阳虚证时未用附子而用桂枝温通心阳[14];肾为阴中之阴,元阴元阳之处,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阳虚早期应及早持续干预,根据阳虚程度加减用量,小剂量附子可以调节机体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但在治疗危急重症情况下小剂量则无明显效果[15],大剂量附子可救垂绝之阳、挽暴脱之阴,根据病情轻重,若病情危重者则直接使用生附子。
附子主要成分中含乌头碱,乌头碱的毒性极强,当代医家畏惧其毒性,不敢大用,研究[16]表明附子久煎后乌头碱基本消失。伤寒四逆汤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2 倍,足证仲景当时充分认识到附子的毒性与解毒的措施,甘草既能解附子的剧毒,蜜炙之后,又具扶正作用。有学者[17]建议对附子用量进行重新认定,根据病情轻重来使用附子。
5 近代亡阴 亡阳之释义
亡阳多由汗、吐、下太过或大失血后,气随液脱,阳气亡失,或阴寒极盛,阳气耗伤,或剧痛、剧毒过盛,阻遏气机,致突然阳气耗竭。亡阴多因高热汗出、大吐大泻、大量失血、烧伤等致阴液暴失或久病阴液暗耗,严重缺失。亡阴亡阳均可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8,19]。情志的变化也可亡阴亡阳[20],脾胃功能失常最终也可导致亡阴、亡阳[21]。岑鹤龄在温热辨证纲领中最后阶段为亡阳之证[22]。大多数医家对温病的论述多为伤阴,很少涉及伤阳,长期以来产生“伤寒伤阳,温病伤阴”的误解,但温热邪也可直中少阴,伤及阳气[23]。可见近代亡阴亡阳释义与《伤寒杂病论》中亡阴亡阳理论有显著差异,而与《黄帝内经》“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更为接近。
6 小结
阴阳为八纲辨证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于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人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患者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在面对“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时,当回阳为先,肾阳回,肾阴固,肾精不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