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23-02-07吴笑江宁夏大学
吴笑江 宁夏大学
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持续登上各媒介的热点话题,更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截至2022 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1076万,这样庞大的毕业人数使得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更为紧张。新高考政策对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进行了重点的说明。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并产生专业认知和生涯认知,从而在面临就业抉择时果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高等院校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发展观,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疑是最佳的手段。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一)概念界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综合情况,如兴趣、性格特点等,对未来职业和发展进行设想,并根据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对未来工作岗位的短期、中期或者长期的职业规划,在设计设定的职业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1.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生的就业观会受到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就业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缩影。现阶段新课标中设定初中阶段需要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时期针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此帮助学生解决择班、选科以及就业的问题,帮助学生摆脱学业选择和就业选择的茫然、盲从、焦虑的情绪。科学连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大学学习生活,不断促进个人的成长,有目标地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职场选择,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体会职业幸福感[1]。
2.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平台
在以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大部分学校的开展方式为理论灌输,这种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育不仅不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高校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从事生涯教育的老师自身素养不足,专业性较差,很难因材施教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这种应付式的职业生涯教育根本无法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相反,高效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专业发展,寻找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以此朝着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通过高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还能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掌握职场经验、面试技巧、礼仪素养、职业素养等,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职业观念,从而顺利帮助大学生选择心仪的工作[2]。
二、企业需求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用人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快速定位,顺利就业。然而在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培养研究不足
在企业人才需求的背景下,需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学生能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才能保证二者进行双向选择。但实际情况却是,为了开展研究企业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物力,这些投资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是比较高昂的负担。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调查中还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学校没有多余的资金用来支撑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因此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企业需求数据。双方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研究不足,造就了企业人才需求无法满足,学生就业难度也相应提高[3]。
(二)企业与学校合作存在壁垒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为了达到企业和学校的高效合作,就需要设计专门的合作平台,构建合作机制,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学校、政府等多方面的合作。校企高效合作不仅需要学校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还需要企业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合作的不畅。
很多学校和企业开展的合作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二者之间的沟通壁垒。学校方面对于企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情况掌握了解不全面,企业同样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了解不清。双方信息的沟通不畅,就会导致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培养匹配不精准。其次,企业在开展人才招聘过程中,只会根据自己的招聘要求选拔人才,而学校只能被动配合,提供场地或者宣传招聘活动,并没有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最后,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科学的合作机制,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工作期间因权责问题与企业之间发生争议,最终会对校企合作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体系不完整问题
首先,现阶段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大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一刀切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没有构建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学时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构建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以及实践经验一同纳入教学设计中,然而在实际开展中容易忽视对学生未来就业行业的对接,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情况不符。最后,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灌输,不贴近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指导的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也很难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和就业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指引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以及教师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并不充分,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学生论述就业情况,对于企业所需人才的情况并没有涉及。高校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学科教育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很多学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学中的科目,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使得教学不连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需求背景下大学生学业、就业、职业发展现状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毕业的大学生中存在很多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的情况。而且就业的学生群体中,少数学生存在功利思想、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没有强烈的求职欲,主观能动性不足。还有一部分就业的大学生缺乏职场适应能力、心理承受力以及工作抗压力等。而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为:
(一)大学生缺乏学业思考
有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而是由家长和亲友完成的。因此学生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喜好并不完全匹配,导致学生上学时因学而学,为学而学。部分学生没有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业,盲目跟随大众的步伐,老师要求考什么就考什么,别的学生学什么就学什么,盲从地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4]。
(二)大学生缺乏就业思考
大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做好面对职场的准备,缺乏岗位竞争意识。他们面临心仪的岗位,进取心并不强烈,依然存在着“看一看再决定的心态”。甚至很多学生并未清晰认知未来从事的职业,在招聘会上盲目地将自己的简历海投到各个公司中,这种盲目的状态就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求职不尽如人意。
(三)大学生缺乏职业定位
部分学生从未主动关注行业发展现状、企业运营规律以及岗位职责等,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未来企业人才需求并不匹配,从而导致在毕业就业选择中流露出茫然。
四、企业人才需求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路径
(一)强化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能力
在高校毕业人数激增、市场需求锐减、就业形势非常紧张的背景下,唯有通过提升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能力,才能够提升高校就业率。因此开展企业用人需求和企业未来发展问题成为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效开展,首先需要借助政府的作用,了解当前政府对高等院校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情况,依据政策支持,不断扩大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其次,需要了解知名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情况或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因此调研时可以以这些企业为目标,实现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初步了解。再次,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是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或开展深度访谈等形式,了解当前企业对于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学校还应该积极发挥校企合作机制的作用,深入挖掘校企合作的资源,根据调查到的企业人才需求计划,构建校园数据库,为后续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数据支持[5]。
(二)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高效合作
首先,为了保障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提升高校就业率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发展情况。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在学生实习期间,企业也能够完成对学生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检查。因此需要不断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对接,从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次,学校需要对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了解,时刻把握政策最新动态,顺应政策要求主动与企业建立高效沟通机制,积极促成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促进合作项目的达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型、知识型人才。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还需要实现信息互通。例如可以定期开展管委会、交流会等实现双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消息的互通。另外,学校应该与企业之间合力建设实习基地、项目实践基地等,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降低企业人才招聘的成本。可以邀请企业员工成为专业助教,在课堂中分享工作经验和就业经验,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对未来职业有详细的了解,还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最后,学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往期优秀毕业生的作用,成立校友企业家协会,鼓励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借助校友资源搭建创业孵化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自身价值规划。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找准未来职业定位,制定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学生的一生发展而言都是意义深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探索、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沃土,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的挑战,就需要不断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的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中不断整合企业用人消息、行业发展消息、就业政策消息等,将对学生就业、择业产生关联的消息在网络平台分类发布,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消息检索,为职业发展、学习方向等指明开展路径。其次,学校还应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开发,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以此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最后,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收集,组建学生职业生涯档案,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变化情况[6]。为了保障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体系的完善,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职业规划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职业培训以及行业人才需求信息等内容,随时解答学生在择业、就业中的疑惑。
(四)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果反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果反馈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效果以及就业情况等信息。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果反馈认知不清,错误地认为结果反馈就单指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获得良好的结果反馈,首先要从教师层面开展理念认知培训,帮助教师形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认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情、课堂效果以及学生就业意向等为基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保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需要加强利用结果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通过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反馈结果的重视,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本校学生的就业情况,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调查获取当前教育的不足,从而开展针对性的优化。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和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主动向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教师优化课程体系提供思路。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还应该广泛收集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信息,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好风险规避。教师应该构建属于所教学生的就业指导手册,在手册中将学生的就业疑惑、企业人才需求等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就业指导手册的编写还需要教师融入本地政策,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解读,从而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向受益。在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可以定期向学校反映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以便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校以及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开展大学生教育时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应促进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互通,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保障企业需求和学校育人的有效对接。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时间很难看到效果,需要多方主体积极努力,借助政策和社会力量实现学生就业、择业的通畅。在以需求为发展的背景下,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能够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朝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就业能力,提升学校的就业率,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