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职业教育法引领江苏建筑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3-02-07陈健陈琳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现代企业文化 2023年24期
关键词:建筑业江苏人才

陈健 陈琳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建筑业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十三五”期间,江苏建筑业在规模发展、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市场开拓、提质增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江苏建筑业面临全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实力提升、建造方式升级的新发展形势。而按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企业资质标准中“企业主要人员”所涉及的三支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技术技能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支撑江苏建筑业新发展的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江苏建筑业新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全行业发展现状态势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才供求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法”),提出江苏建筑业新发展背景下的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已经成为全行业共识。

一、江苏省建筑业发展现状

(一)建筑业是江苏的支柱产业

江苏建筑业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2022 年,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据统计部门核算,2022 年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377.8 亿元,以不变价计算,同比增幅4.9%,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连续16 年约保持在全省GDP 的6%[1],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二)江苏省建筑业位居全国首位

国家统计局2022 年国民经济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江苏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38 万亿元,全国占比13%[1],产值规模持续17 年保持全国第一。

(三)江苏省建筑业发展总体态势

1.建筑业总体规模大,建筑业传统发达区域发展依然强劲。建筑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虽较前一年小幅回调,且增速回落至全国中游水平,但仍在全国领跑。以南通为首的苏中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共完成21364.3 亿元,占全省48.8%,同比增幅6.2%,产值规模继续全省领先[1]。苏中9 个县(区)建筑业营业额超千亿元。

2.建筑企业集中度、外向度明显提升。其一,产业集中度逐年提升。2022 年,全省一级资质以上企业产值达到33747.4 亿元,产业集中度为77%,产值总量前10%的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为88.4%,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至2022 年,企业特级资质共90 项,占全省施工资质总数的0.6‰;一级资质1515 项,占全省施工资质总数的0.9%[1]。63 家企业产值百亿元,26 家企业产值超200 亿元。其二,产业外向度逐年提升。2022 年,江苏建筑业企业出省施工产值达19957.9 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省45.5%[1],出省完成产值位居全国首位。省外从业人数从2015 年的283.8 万增加至2022 年的323.4 万,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3.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江苏省大力推广先进建造技术,强化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技术攻关。“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华夏科学技术奖18项,获奖数全国居前。2022年,90多项省级和10多项部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完成验收,另有11 个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获批立项[2]。江苏建筑业持续加快转型步伐,积极向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等领域拓展[1],房屋建筑领域占总产值比重进一步缩小,行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完成产值、建筑业安装工程完成产值、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完成产值、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面积及占新建建筑面积比、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二、江苏省建筑业人才需求

(一)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从业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稳步增长。江苏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近十年来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2022 年末,全省建筑从业人员为895.5 万人,同比增长1%,总量居全国之首。行业对人才需求保持旺盛,截止到2022 年末,全省建筑行业职业资格注册人员共计441307 人,较2021 年增加24802 人,同比增长6%。

2.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总量稳步增长,但高技术技能人才占比仍较低。2022 年末,全省建筑技经人员(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总人数为184.5 万人,年增15.4 万人,技经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20.6%。“十三五”期间,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中取得中级工以上技能鉴定证书118.7 万人次,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证书2.5 万人次;全省住建系统通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32125 人[3],高级职称的人员保有量达75368人。显然,相对于近千万的江苏建筑业大军总数,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占比仍较低。另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全行业人员年龄老化严重成为拉低劳动生产率在全国位次的重要原因。

3.建筑业新发展领域的人才匮乏。建筑业新发展领域的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困扰着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绿色建造、数字建造、装配式建造为重点的新型建造方式的推进;国际化、领军型企业家稀缺,为江苏建筑业“走出去”增加了难度;“高精尖”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成长型青年人才紧缺,建筑产业工人供给不足,在全行业面临挑战和变革时成为短板。

(二)江苏建筑业人才队伍的需求分析

《江苏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创新建造方式方面:大力发展智能化建筑、装配式建筑、数字建造、精益建造、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等[2],深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构建智能建造应用体系;企业培育方面:积极培育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具有优势的领军型、骨干型国际化企业。在建筑业产业升级的新态势之下,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建筑产业工人三支队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协同推进,扩大人才有效供给,已成为行业热点。

1.建筑业新模式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国家大力推进EPC 总承包模式背景下,在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等重点专业领域需要一批具备多学科知识、技术能力,熟悉资本运作、法律法规,具有超前市场意识,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项目经理人才,需要一批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进行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建筑业国际高级管理人才[3]。

2.建筑业新技术背景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美丽宜居城乡建设需求,需要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绿色建筑,以及建筑业步入存量时代所需的城市更新、水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应对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新型建设组织模式需求,还需一批具备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业务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

3.建筑业新产业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还需要一批能够推进建筑工业化,构建新的建筑业产业生态,与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相适应,能够促进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向产业工人转型,并且满足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以及振兴乡村、传承技艺方面所需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营造技艺的古建和园林方面的能工巧匠。

三、江苏省建筑业人才供给

(一)江苏省建设类的学历教育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江苏省建设类人才培养层次以高等教育为主。从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并进行分类汇总,对全省168 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建设类及相关专业的情况进行汇总可以看出,作为建筑业提供人才增量的学历教育目前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相关专业开设率高。江苏作为建筑强省、教育强省,全省建设类学历教育(全日制、非全日制)基本以本、专科高等教育为主。一多半院校开设了建设类相关专业。第二,主要专业的集中度较高。在建设类及相关专业中,全省有一半本科院校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第三,专业同质化现象普遍。从相关资料显示看,多数建设类专业对实训设备和资源条件要求门槛低,重复率高,设备迭代慢[4]。各院校同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大体相同,缺乏特色。第四,与产业升级相关专业开设较少。本科专业的智能建造、专科专业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智能建造技术等专业开设院校较少。

(二)江苏省建筑业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开展情况

作为为建筑业盘活人才存量的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培训体系完善。行业管理在建筑业在岗人才的职业培训方面发挥出独特的体系优势,建成了江苏建设教育学分银行。全省13 市都建有负责建设培训的专门机构,常年开展全行业培训,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在职继续教育网络。第二,培训规模庞大。至2022 年,全省建筑技经人员培训获证总数达到184.5 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15.4 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0.6%。第三,行业组织有为。根据省人社厅的江苏省技能人才评价服务网显示,省住建系统共有江苏建筑行业协会等6 个行业群团组织、企业被省人社厅认定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开展面向社会的9 个职业(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四,开发创新有力。近年来完成了与建筑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职业(工种)的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开发,在全省住建系统在岗从业人员、院校毕业生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认定。

(三)江苏省建筑业人才的供给分析

为江苏省的建筑业提供人才供给的方式既有相关院校的本、专科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近十年相关建设类职业资格报名人数总体呈上升后进入平缓的趋势来看,江苏建筑业所需的接受过建设类学历教育人数供给总量充足。

建设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相得益彰。建筑业的人才供求整体态势从“总量”上看,供给充足,供需平衡;从“结构”上看,“三新”(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人才供给比重较低;从“品质”上看,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整体水平都不高,距全行业新发展所需尚有距离。

四、新职业教育法引领江苏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2022 年4 月,在新职业教育法的发布会上,教育部有关人士用了十个关键词来描述新法主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党的领导、同等重要、统筹管理、体系贯通、企业主体、多元办学、产教融合、就业导向、德技并修、保障机制。新法在明确了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并促进职业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因处处体现出的融合、创新、发展的修法理念,为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难题提供了破解之道。当然也为从产品特点、生产方式到行业管理方式等都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建筑业,从行业属性出发,结合区域实情、时代特征制定出建筑业新发展态势下的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提供了思路。笔者据前文所述的江苏建筑业新发展态势以及目前的人才供需分析,以新法为引领,从理念、体系、举措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新法的“以民为本”为基础理念,开启全员性职业教育新征程

从住建部2022 年发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即依然是三支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建筑产业工人构成了我国建筑业的人力资源整体。2022年末,建筑业省内从业人员数达572.1 万人,占全省4900 万就业人口的11.68%。因此,在新法的引领下,面对全行业人员,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广覆盖、新内容的全员性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对于实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的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有着重大意义。新法以“以民为本”为基础理念[5],以构建覆盖并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系统为目标,无疑为建筑业各层次大规模的从业人群接受相对应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帮助。

(二)以新法的“建立健全体系”为构建指引,创建全融通职业教育新体系

新法第十四条指出,国家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五十一条又指出“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经职业学校认定,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达到相应职业学校学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实现了不同类型教育的“证证融通”。据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19 版),由住建部门实施管理的项目占比位居前列。换言之,建筑业相关证书的种类较多。从目前江苏省实施建设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机构看,大致有三类:各级各类建设类专业院校、公办或民办内外各类培训机构、建筑企业内训部门。由于行业人事管理的刚性特征,经过住建行业指导、推进,上述三类机构在围绕“三支队伍”建设的一些项目上已合作多年。今后要在此良好基础上,以建筑业行业组织为依托,以新法为依据,实施多元参与,将来自教育、人社、住建的政策红利进行协调统筹、有效释放,进一步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企业内部培训各类职业教育进行融合,构建江苏建筑业的全融通职业教育新体系。

(三)以新法的“深化产教融合”为关键举措,实现全素质职业教育的新适应

新法提出“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奖励”。面对建筑业产业升级,需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促进建筑业优势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材开发、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评价、教师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提升职业学校教育[6]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促进增量人才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鼓励建筑企业引进职业院校的优势育人资源,培养一批拥有实业强国情怀、创新创业精神、国际化视野、现代化管理水平、勇担社会责任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通过与院校合作,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在建筑工业化、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等重点专业领域,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在岗提升转化;通过完善在岗职工培训体系,加快培育适应行业新发展所需的产业工人队伍。

五、结语

在江苏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在新职业教育法导引下,需加快构建建设类职业教育新格局,创建江苏建筑业的“三全”职业教育,加强新技术、新业态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与企业应主动作为,担起使命。

猜你喜欢

建筑业江苏人才
人才云
数读江苏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数独江苏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数读江苏
江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