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细化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2023-02-06张熙彤容诚会计师事务所
张熙彤 容诚会计师事务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市场全球化大环境背景下,对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而言,需要从理念、内容、策略、手段变革入手,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内控精细化管理的重视与投入,改变现有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新型的内部管理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遏制财务出现违规的突出效能,也是规避财务风险出现的必要支撑,在企业管理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企业只有不断夯实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才会最大限度增强企业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精细化内控管理概述
(一)企业精细化内控管理的概念
内部控制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概括性来讲是指企业在发展中,按照既定经营管理目标的指引,全方位开展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有效规避、预防风险因素所采取的各种内部管理和实际控制措施。随着新型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将其应用于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之中,旨在通过采取与之对应并行之有效的内控措施,实现对企业各领域管理职责与管理内容的细节化、具体化处理。企业精细化内控管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抓手,核心在于将精细化理念有机渗透于内控工作,促进新型内控管理模式的转型和革新,有效增强企业内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企业精细化内控管理的特点
与之前的粗放式内控工作相比,精细化内控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精”和“细”。一方面,企业在职能部门设置、相关审计监督以及细节管理等层面要做到精细、细致和仔细,由此保证各项运营决策精准,岗位分工、业务运行能够处于高度规范化、精细化的轨迹,从而切实提升企业内控工作的实效性[1]。另一方面,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要求做到细致入微,不出现任何纰漏和短板,不断强化内控的实效范围、深度和高度,由此最大限度释放内控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优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三)企业精细化内控管理的内容
基于精细化的思维导向,企业在内控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环节着手,既要在运营管理内容上发力,还要在投资管理方面下功夫,此外还应侧重对资金与盈利等领域的管理力度。首先,运营管理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能够为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带来保障。其次,投资管理和筹资管理是内控管理的主要范畴。通过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手段,从而保证投资决策的精准程度以及各项筹资活动的合理性,确保资金、资源能够得到科学使用,为企业创造优异的效益回报。再次,资金管理是遏制各类违规违纪行为的必由之路。通过打造健全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企业资金流转更为高效、顺畅和安全。最后,盈利管理作为内控精细化的关键要素,要求企业实施多措并举的切实手段,助推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共赢。
(四)企业精细化内控管理的价值意蕴
在现代化社会当中,无论是大型企业甚至500 强企业,还是中小型、微型企业,都需要加强对内控精细化管理的认知,否则将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可见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所具有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意蕴。要求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对此高度重视。首先,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切实做到了从细微之处入手进行管理,弥补生产经营漏洞。同时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具衔接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和经济开支,为此可以有效帮助企业降低支出,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企业通过规范开展内控精细化工作,真正做到“精中求细、细中求精”,可以全面整合各项财务数据信息,增强企业内控透明度。这不仅有助于强化企业管理监督,确保账实相符,防止资金违规流转,还可以营造安全性能极高的内部环境[2]。最后,精细化内控可推动企业深化改革步伐,加速企业业财融合,助推企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内控精细化管理还会使相关经济责任得到明确,实现内控具体化、实效化,这样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前预防风险、规避风险,为企业健康发展夯实根基。
二、基于精细化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路径
鉴于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面对当前部分企业缺乏精细化管理意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预算控制不严谨、内控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企业唯有加快内控精细化管理改革进程,才能够与时俱进。
(一)提升全员、全过程内控管理效度
面对契机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企业应以精细化管理意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方位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改革部署之中,既要做到扩大精细化内控的辐射范围,还要力求强化精细化内控的战略高度[3]。概括而言,企业需要对精细化管理进行细化分类,从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入手,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工作内容,包括流程、对象、目标等等,在遵循总体内控目标的基础上下设阶段性、层次性的具体目标,同时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管理制度,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和引导工作,从而增强全员精细化内控管理意识,为循序渐进、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夯实基础,确保内控精细化深入人心、精准落地。以企业采购内控工作为例,要求企业健全优化采购目录,进一步细化采购定额、成本、方式,形成有据可依的采购方案,从而有效规范企业采购行为。首先,在采购工作开始之前,需要企业相关部门做好采购审批,明确掌握供应商资质,并对其信誉、能力实施评价。其次,在采购实际过程中,需要企业在订货、验货环节把好关,依照企业内控标准对接采购支付。最后,采购完成后,企业应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对采购评价以及采购票据开展实时监督核查,确认采购的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全员、全过程精细化内控,有效规避了暗箱事件的出现,防止了企业出现超标、违规或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二)构筑精细化内控管理制度体系
如果没有健全的精细化内控管理制度作为支撑保障,将会引发内控环境出现漏洞,从而制约企业正常推进内控精细化的效果。因此,企业应积极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构筑精细化内控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制度既有温度还有效度,从而为企业扎实开展精细化内控夯实基础。在精细化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规划中,要求企业结合实际,在充分做好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精准地推进内控细节实施,实现权责划分无纰漏。鉴于现阶段企业在财务核算、报告与监督、责任归属、奖惩措施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企业积极正视短板,敢于直面缺陷与挑战,积极分析现行制度存在的纰漏,从而做好有效的改进和调整,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向精细化目标迈进。以责任归属制度为例,企业可依托精细化管理思维,基于“谁的岗位谁负责”的理念,制定岗位权责明晰的管理责任制度,同时优化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预算管理体系、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马上找到相关责任人[4]。当然企业还需要结合社会外部环节发展和自身内部动态变化,对内控制度进行升级调整,由此提升制度的贴合性和保障性。
(三)切实开展精细化内控审计与监督
当前一些企业虽然在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实践,但是效果并不突出。通过分析得知企业在内部审计环节存在纰漏,为此企业切实开展精细化内控审计与监督势在必行。要求企业明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内部审计的地位,从而对精细化内控工作实施精准监督和考评。一方面,企业应按照内部控制精细化的决策部署,全力执行各项审计标准和要求,致力于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形成实效性、规范化兼具的审计指标和量化机制,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针对性的审计评价。内部审计应有效覆盖企业资金管理、运营管理环节,同时针对企业盈利管理、投资与筹资管理等审计要素,通过设置评分体系进行赋值打分,形成有效的客观评估数据分析材料。另一方面,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在内部审计监管账面信息的基础上,还应该针对实物、资金、资料做好定期核查工作,确保审计范围的立体化、无死角覆盖。当然,为了凸显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确保审计工作高效、无障碍地推进,企业要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确保内控与内审相互脱离,防止二者之间产生干扰影响,由此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加速内部控制的精细化进程。
(四)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机制与内控精细化管理息息相关,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如果预算控制质量达标,势必会促进内控精细化管理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如果预算控制出现瑕疵或纰漏,将难以合理配置和控制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而造成内控精细化管理出现问题。为此企业应加强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预算控制的效能与作用。首先,企业在预算编制开展之初,应率先组建预算编审小组,同时实时开展全面摸排和调研,深入、全面掌握相关数据。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预算定额工作。其次,在预算编制实施过程中,要求企业明晰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划分,同时对上述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形成两条线的管理模式。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合理确定开支标准,其中支出预算编制以及全部支出预算都要按照零起点进行计算统计。最后,在预算执行后,企业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收支节点的监控,以预算管理台账制度为依据,全方位实施安全精细化管控,切实开展预算执行检查,确保执行情况实时、准确地反馈到账目中,从源头上保障管控模式保持顺畅。
(五)依托信息技术提升精细化内控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开启,网络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种新兴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为企业提升精细化内控管理水平赋予了全新的契机和动能,未来的主流必将是内部控制不断向信息化迈进。为此,企业应充分借助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手段,将其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中,有效构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5]。首先,在预算管理环节,借助智慧+技术和智能手段,通过打造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使相关数据信息可共享,进行持续性跟踪分析,有助于内控工作人员与其他部门职工进行有效沟通,同时有效配置现有资金和资源。其次,企业应积极构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与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链接,便于内控人员实时调阅信息,掌握企业盈利管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最后,在信息安全管理层面,为提高内控的精细化程度,企业应以责任为核心构筑内部管控模式,着力打造具有信息化、综合化素养的内控团队,确保队伍知识过硬,从而有效胜任信息化内控工作岗位职责。
三、企业内控精细化管理的反思与体会
(一)精细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朗,在科技信息革命的驱动下,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激荡下,企业要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从思想和管理模式改革入手,进一步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多维度深化内控管理内容,有效理清相关的工作流程。只有这样才会让企业更有生机和活力。而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是自我寻求变革、转型的必要突破口,而且从时代潮流来看,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向。
(二)精细化管理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精细化管理毕竟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模式,为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企业全方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既要确保职工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保持主导地位,还应有效激发员工参与自主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6]。通过将人本思想渗透于精细化内控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事事有人管”的管理体系,确保实现风险可控、控制可行,进一步夯实企业面对新挑战的人力资源基础保障,为企业实现做强、做大式发展注入活力动能保障。
(三)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企业在建设以精细化为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明晰管控的重点、核心与成败因素,这样才会为后续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决策支持[7]。首先,企业应打造规范的管控机制,重点在于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有效。为此企业应遵循由浅到深、从表到里的原则,结合新状况、新标准,做好健全与动态补充工作。通过明确工作责任,从而形成无形的规范力,促进员工严格约束自我,以最好的工作状态回报单位。其次,企业领导者是精细化管控的核心,承担着决策与组织、革新的重任,也是企业精细化内控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决定因素和权威力量[8]。只有领导人积极实施精细化管控模式,才会促进企业推行精细化管控,并制定科学的章程,从而促进企业内控工作走向正轨。最后,考核决定成败。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内控精细化管理考核的重视。只有经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才会实现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确保内部精细化管控取得成功[9]。否则,考核体系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甚至引发多米诺效应。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全球化大环境背景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驱动下,企业正面临着多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而言,应全方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不断健全推进新型内部管理体系建设,从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要求企业提升全员、全过程内控管理效度,构筑精细化内控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开展精细化内控审计与监督,有效依托信息技术赋能提升精细化内控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持续走高效化、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和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