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两轮车电池充电安全风险分析
2023-02-04薛宇龚皓诸葛相丽
薛宇 龚皓 诸葛相丽
摘 要:充电泛指使用市电(交流220V)给电动两轮车所用的电池进行充电,把电网的电能转变为化学能。本文从电动两轮车使用及充电入手,对三段式充电过程进行了技术分析,对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安全事故,特别是发生热失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介绍了智能判断、二次回路反馈设计、外壳阻燃等强化充电安全措施,展望了充电的发展方向和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充电过程,安全事故分析,改进措施,发展方向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05.035
电动两轮车主要包含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含电动轻便摩托车)两大类。所使用的电池基本上以铅酸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主。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电动两轮车是作为休闲娱乐工具,我国的电动两轮车一般是作为交通工具。所以电动两轮车使用者要求我国的电动两轮车能跑得快、走的远。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为3.2亿,新增电动自行车3500万辆、电动摩托车3000万辆,年出口电动两轮车360万辆左右。电动两轮车用锂离子电池产量75GWh。电动两轮车用鉛酸蓄电池产量130GWh。电动两轮车锂离子动力电池主要是锰酸锂电池、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
电动两轮车所用的电池,主要是铅酸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近年国家在积极推行电动自行车3C认证,以及轻量化、锂电化,所以锂电车占比也逐年提高。截止2022年初,电动两轮车所用电池,铅酸蓄电池总占比为75%,占新增的65%;锂离子蓄电池总占比为25%,占新增量的35%。相对而言,锂离子蓄电池价格更贵一些。
1 充电过程分析
常见的充电方法分为三段式、脉冲式、恒流式等。但电动两轮车电池通常使用三段式的充电方式。典型的三段式充电分为恒流充电阶段、恒压充电阶段、涓流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大约充入总充电量的80%,也称为高效充电阶段,恒压充电阶段大约充入总充电量的15%,也称为高压充电阶段,涓流充电阶段则进行最后的补充电。以市面上最常见的4820型充电器的充电过程为例,在恒流充电阶段,保持3A左右的恒定直流电流,被充电电池组的电压从42V逐步充到58V左右,切换到恒压充电阶段,此时充电器输出的直流电流不再恒定,开始慢慢下降,充电电压则上升到59V左右并保持恒定,当直流充电电流逐步减小,达到550mA左右时,切换到涓流充电阶段,此时充电指示灯由红色转为绿色后,充电器使用52V左右恒压和50mA以下的小电流对电池进行最后的补充充电[1]。充电过程曲线图如图1、图2所示。
脉冲式充电过程,主要包含预充、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三个阶段。脉冲式充电的好处是,在充电过程中可以即时消除电池电极的极化电压,缩短充电总时间,但同时也存在充电电流大、发热大、电池容易失水的问题,故采用不多。但在二级市场对旧电池组的维护中,由于通过脉冲可以去除部分电极上的结晶,据有一定修复作用,常常被采用。恒流式充电其实就是三段式的第一段,现在很少采用。
2 安全事故分析
据统计,2 021年全国共发生电动两轮车火灾1. 8万余起,安全风险突出,充电阶段占55%,其中锂离子电池充电是事故发生的重灾区。分析充电事故产生过程(以4820充电器为例),第一,由于充电器逻辑设计,从恒流充电转为恒压充电的切换条件为电池组端电压达到58V。例如4 8V电池组,铅酸电池是由4块12V单体电池,单体电池由6个2V的电池单格组成。锂离子电池则由12串(三元电池,单体电池电压3.7V)、13串(铁锂电池, 单体电池电压3.2V)组成,单体电池电压在充电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逐步由低电位充到高电位,整个电池组电压也应达到58V。但是实际充电时可能发生意外,发生某一单体电池损坏、短路等原因,那么串联其中的一个单体电池电压2V/3.2V/3.7V就会降为很低的电压,造成由每个单体电池电压串联累计的电压值就可能达不到恒流阶段-恒压阶段切换电压,由于充电器逻辑判断,一直未达到切换电压,就一直使用大电流对电池组进行恒流充电。长时间就会导致电池组发生过充,轻则引起电池失水鼓涨、重则可能发生燃烧等事故。理论上锂离子电池组还有BMS保护系统,但是如果后期非专业改装或者维修,使得BMS设置的保护电压、电流值过高,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则极易造成充电安全风险,由于锂离子电池的膈膜薄、内阻小,有可能出现爆燃事故;第二,冬天和夏天的温度也相差很大,即使正常充电,采用同样的充电程序、电流、电压、切换电压等参数设计,由于电池对温度比较敏感,本身就可能发生冬天充不满,夏天充鼓涨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充电安全风险;第三,由于恶性竞争,一味降低成本,造成充电器设计不合理,一旦发生内部短路时,产生的现象是,充电器输出端电压突然升高,从最大57V的输出电压,可能突然阶跃到100V以上,直接造成被充电电池组的短路,造成充电事故。研究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每增加1kWh/kg,热失控的触发温度将随之降低0.42℃。
可见高能量密度电池(锂离子电池)相比普通电池(铅酸电池)更容易发生热失控现象。电池的热失控是指由于电池发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失控所引起的。通常由电池组成的材料在高温下的分解和相互反应所导致。热失控的过程包括以下几种反应:第一,固体电解质间相分解。第二,阳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反应。第三,电池电解液分解。第四,阴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特别是热失控刚开始时,电池阳极材料表面的SEI分解,这个过程中会产生部分的氧气和可燃气体,很可能会发生燃烧。如果电池组没有成熟的电池安全结构设计,就可能引发充电安全事故。
3 强化充电安全措施
针对目前三段式充电的技术特点,分析充电过程事故的产生原因,为了进一步强化充电安全管理,提出了技术改进方法。第一,进行充电过程热失控管理,对三段式充电的恒流-恒压充电阶段的切换条件,电池组端电压达到切换电压值不再作为唯一的切换条件,增加充电过程充入电量的监控,利用充电器芯片运算,从恒流充电开始时,就即时检测充电的电压、电流、时间,采用电流对时间积分的运算,即时累积计算充入电池组的电荷量,智能判断电池是否已充满。以4820电池组为例,当充入电量累积达到1.2C(电池组额定容量的120%)时,就算未达到切换电压,充电器也要智能判断停止恒流充电,防止电池过充产生危险。在恒压充电和涓流充电阶段,则设计成当时间达到足够长时,设置为4小时左右,也要智能判断停止充电[2];第二,在充电器的二次回路增加反馈线路设计,要求跨接一次、二次回路的电容器须使用二个以上电容串联,跨接光耦质量更要好,设计要求当一次回路与二次回路万一发生短路时,一次回路的电压不会串到二次回路,造成充电器输出电压急剧升高,这样可以减少发生充电事故的概率;第三,电池组和充电器的外壳材料,常常采用ABS材料,阻燃等级从V1级提高到V0级,这个改进成本增加不多,但阻燃效果明显提升。
4 发展趋势
充电过程数据通讯、智能化、绿色环保是发展的大趋势。技术法规逐步要求电池组要具备电源管理系统(目前锂离子电池均已经安装BMS),让电动两轮车、充电器、电池组都增添“智慧大脑”,就给充电过程提供了安全保障的基础,充电开始前,充电器先与电池组进行通讯握手,充电器获得电池组的电池性质、电池组串数、额定电压、电流、满电状态等技术参数。充电过程中,即时把充电时电池组的温度、充电电流、累计充入电荷量等信息发送给充电器,由充电器进行智能判断,选择适应的充电阶段、动态调整充电参数,实现按需充电。尽量避免出现过充、鼓涨、燃烧等充电事故。同时,针对电池充电夏天易过充鼓涨、冬天充不满的问题,引入温度补偿的概念,让充电器根据充电环境温度,对充电电压参数自动进行微调,或者根据具体电池热线采用预置温度-电压充电曲线图,进行个性化充电。最后,设计符合电磁兼容要求的充电器,充电过程尽量减少对外界辐射,增强充电过程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实现充电过程绿色环保。
参考文献
[1]薛宇,秦婷,张绪芳.充电器国家标准中充电参数的规定和分析[J].中国自行车,2022(11):106-107.
[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技术要求:GB/T 36944-2018[S].
作者简介
薛宇,本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铅酸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SAC/TC 69),主要从事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器等电子电器产品的检验、认证、标准化工作。
龚皓,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器等电子电器产品的检验管理、认证、标准化工作。
诸葛相丽,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器等产品的检验管理。
(责任编辑:张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