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现状调查研究
2023-02-03季莹
季 莹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一、引言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建构游戏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身体动作等多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建构游戏由幼儿自主进行,同时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2]中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仍带有局限性,缺乏经验,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适时指导。[3]
当前教师在指导中班幼儿建构游戏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角色定位、材料投放、指导技巧、游戏评价等。[4]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全面成长。鉴于此,本研究从幼儿园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指导现状出发,探讨当前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系统地提出提高教师建构游戏指导能力的建议,为中班教师解决指导建构游戏中的问题提供思路,以推进幼儿园建构游戏的开展,更好地满足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安徽省W市幼儿园中班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回收问卷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14份,有效回收率为90.48%。问卷调查后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对参与研究的8位幼儿园中班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工具
为调查幼儿园中班建构游戏中教师指导现状,本研究参考陈霞编制的“幼儿园结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研究问卷”。[3]考虑到中班幼儿的认知和游戏特点,对个别题目进行了调整,得到了本次调查用的“幼儿园中班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基本结构如表1所示。该问卷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教师指导中班建构游戏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表1 调查问卷基本结构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当,对中班游戏特点把握不准确
调查显示,在中班建构游戏进行阶段,15.79%的教师选择与幼儿共同游戏;34.21%的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对幼儿游戏的关注和指导较少;39.47%的教师是游戏导演者,过度干预幼儿游戏;10.53%的教师选择在旁边观察幼儿游戏,不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扮演旁观者角色。可以看出,教师的角色定位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师作为导演者,过度干预游戏,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若教师过多地介入幼儿建构游戏,则无法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以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的过度干预会使幼儿的建构能力受到限制。二是教师作为旁观者,将自己置于无所作为的位置,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只在一旁观察幼儿游戏而不及时伸出援手,则无法对游戏进行指导,导致建构游戏的目标不明确,使幼儿游戏行为缺乏方向性。
由于日常工作繁重,部分中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建构游戏的指导,无法深入挖掘建构游戏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幼儿园需要适当减轻教师压力,减少不必要的额外工作,让教师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此外,对建构游戏的认识不足也是教师无法有效指导建构游戏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自身需要充分了解中班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在实际游戏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指导能力。
(二)指导内容重视常规,教师缺乏有效指导技巧
调查显示,在指导内容方面,73.68%的教师非常关注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78.07%的教师会对游戏过程中的纪律进行维持,保证建构游戏的有序进行;53.51%的教师重视对幼儿进行建构技能的指导;39.47%教师更为关注造型布局;34.21%教师会对建构主题进行指导。总的来说,教师指导以游戏规则和纪律维持为主,而针对建构技能、造型布局、建构主题等建构游戏特有内容的指导较少。然而,规则和纪律等常规内容并非建构游戏的指导重点,教师对建构游戏的指导应具有针对性,重点关注建构游戏特有的内容。
教师缺乏指导中班建构游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指导中班建构游戏的能力有待提高。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需要多储备建构游戏相关知识和技能,带领幼儿认识物体的造型与布局,增加幼儿的建构经验,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教师也要通过实践积累建构游戏的指导技巧,记录并反思自身的游戏指导行为,与其他教师和专家探讨学习。
(三)游戏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建构游戏活动未能深入进行
在中班建构游戏时间方面,本研究针对游戏的开展频率和单次时长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游戏开展频率上,65.79%的班级有专门的建构游戏时间,且每周可进行1—2次游戏;27.19%的班级每周开展建构游戏2次以上;7.02%的班级没有专门的游戏时间。在游戏单次时长上,15分钟及以下的比例为26.32%,16—30分钟的比例为44.74%,31—45分钟的比例为14.91%,46分钟以上的比例为14.04%。
调查发现,幼儿园中班开展建构游戏的开展频率以每周1—2次,单次时长16—30分钟最为普遍,该时长仅是保证幼儿完成作品搭建的基本时间。然而,如果游戏时长增加,幼儿在完成作品之后就能有更多时间进行观察与思考,发现建构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运用想象力对游戏作品进行创造。这样既能够提高游戏质量,也能够提升幼儿的游戏能力。此外,由于幼儿园教学计划和进度的安排,有教师表示开展大型建构游戏活动的机会较少,而短时间的游戏对部分幼儿而言,游戏体验感不强。教师可以在保证基本游戏频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游戏时长,让幼儿有更多思考与操作的时间,给予中班幼儿发展的空间。同时,教师也需要考虑班级幼儿的建构水平和建构作品的复杂程度,灵活安排游戏时间。
(四)游戏材料结构化程度较高,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幼儿的需求
材料对开展建构游戏至关重要,多种多样的建构材料能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然而,在实际游戏活动中,涉及的材料结构化程度较高,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求。调查发现,在投放的建构游戏材料中,积木类材料占比23.68%,积塑类材料占比18.42%,智力类材料占比20.18%,串珠、穿线类材料占比8.77%,玩沙、玩水类材料占比6.14%,金属结构类材料占比7.02%,易拉罐、纸盒等生活回收材料类占比10.53%。由此可见,游戏材料以积木类、积塑类、智力类等高结构性材料为主,易拉罐、纸盒、瓶子等生活回收材料类的低结构性材料较少,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金属类材料投放也较少,因而幼儿游戏情景较为单一,不利于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师认为当前建构材料种类不够丰富。虽然游戏主题会经常改变,但材料没怎么变化,无法让幼儿玩出新意,只能不断重复以前的操作。调查可知,游戏材料主要来源于幼儿园购买和教师收集,材料种类较少也从侧面反映了幼儿园在材料支持方面不到位。除了幼儿园购买,教师、家长与幼儿可以收集生活中安全的废弃材料,将其应用于建构游戏,有利于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
(五)评价环节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较单一
评价环节是建构游戏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既能够让教师发现幼儿游戏的闪光点,也能够让教师反思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在之后的游戏活动中予以调整、改进和优化,更好地实现建构游戏的价值。调查发现,以教师评价为主占比49.12%,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占比31.58%,幼儿互相评价占比19.30%。由此可见,中班建构游戏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通常采用幼儿展示建构作品、教师点评的方式,偏重游戏结果,忽略了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评价。教师为主的评价倾向于游戏结果,容易忽略游戏过程及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因此,除教师评价之外,可适当增加幼儿自评与互评环节。
由于游戏时间不足、教师对评价环节不够重视,大多数教师会匆匆带过评价环节,也难以对班级中全部幼儿的游戏做出一一评价。此外,多数评价语言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未结合建构游戏的具体情境进行评价,无法发挥评价环节在建构游戏中的价值。
四、研究建议
(一)加强角色认知,准确把握中班游戏特点
教师应成为中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共同参与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加强角色认知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指导建构游戏的度,既不过度干预游戏过程,也不无所作为,消极对待。[5]在不同的游戏阶段,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为幼儿建构游戏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在游戏准备阶段,教师可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建构经验,规划游戏时间并提供游戏材料;在游戏进行阶段,教师应认真观察幼儿游戏,找准时机介入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完成建构作品;在游戏结束阶段,教师要对幼儿游戏作品和游戏过程进行针对性评价,并采用适当的方式留存建构作品,引导幼儿将游戏材料正确归位。此外,教师应当根据中班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找准游戏指导重点。例如,在建构游戏中,中班幼儿已经能根据建构物体的形象和特性选择材料,通过架空、堆积等操作方式建构一些较为复杂的作品。但中班幼儿的建构主题不稳定,缺乏一定的坚持。[4]因此,教师可以丰富幼儿对材料特性的认识,加强幼儿对架空、堆积等操作技能的练习,在幼儿建构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给予帮助。
(二)关注建构游戏指导内容,掌握指导技巧
在游戏规则和纪律维持等常规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建构技能、造型布局和建构主题等建构游戏特有内容的指导,有利于发挥建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3]教师对建构游戏的指导应具有针对性,重点关注建构游戏特有的内容。基于对建构游戏特有内容的指导,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掌握指导技巧,提高指导中班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对每一次的建构游戏总结反思,找到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和其他教师沟通交流、观看讲座和请教专家学者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积累指导建构游戏的经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组织培训和科研活动,如开展建构游戏理论知识讲座或技能比赛,组建科研小组进行探究与研讨,也可以组织教师到建构游戏开展较好的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让教师在多元化的活动中积累建构游戏知识,提升教师指导中班建构游戏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提高教师指导中班建构游戏的专业能力。
(三)提供充足游戏时间,增强幼儿游戏体验
在建构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幼儿预留足够的游戏时间。游戏时间是游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6]首先,应当保证基本的20—30分钟的游戏时间,让幼儿完成作品搭建[7],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增加游戏时间。其次,随着游戏时间的增加,幼儿建构作品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会相应增加,此时教师应根据建构作品的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确定游戏时间。[8]最后,教师也要合理分配游戏进行阶段和游戏评价阶段的时间,保证幼儿实际的游戏时间,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进而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
(四)合理投放游戏材料,创设丰富游戏环境
游戏材料是游戏开展必需的物质条件。建构游戏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会影响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6]首先,在材料数量和种类上,教师应确保建构材料丰富且充足,并提供高结构性材料和低结构性材料。高结构性材料具有其固有的形状和结构,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9]低结构性材料结构简单,功能多元,可变性强,操作性强。[10]两类材料各有优势,高结构性材料能够培养幼儿的规则感,低结构性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建构游戏主题等因素,将高结构性材料与低结构性材料结合起来使用,提高幼儿游戏质量。其次,在材料来源上,幼儿园需要收集教师在游戏材料方面的需求,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支持。除了幼儿园直接购买的材料,教师、家长和幼儿都可以参与到游戏材料的收集中,通过家园合作为建构游戏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材料,推进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在材料更换方面,游戏材料需要根据建构主题定期更换,不能一成不变。多样化的材料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幼儿能够大胆尝试不同的游戏操作,建构更加多元化的游戏作品。
(五)重视游戏评价环节,开展多元化评价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当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11]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评价环节,在游戏结束后预留足够的评价时间。首先,评价话语应具体准确,有针对性,要结合建构游戏的具体情境进行评价;其次,评价幼儿的建构作品和游戏过程都应客观真实,不能因担心降低幼儿的积极性就忽视幼儿的不足之处,但需注意语言要委婉;最后,评价要以积极鼓励为主,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全体幼儿,让每名幼儿都有公平接受评价的机会。评价主体不能只以教师为主,幼儿也要参与评价环节,开展自评与互评。[12]在教师评价和幼儿评价之外,家长也要参与评价环节。教师可以使用照片和视频等方式,让家长欣赏幼儿的建构作品,评价并提出建议。此外,评价不能过于偏重游戏结果而忽略幼儿游戏过程。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并深入挖掘建构活动过程中幼儿游戏行为的优点,培养幼儿的合作性、坚持性和创造性等品质,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评。
五、结语
中班建构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从游戏准备到游戏进行再到游戏结束,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发挥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提高游戏质量,实现游戏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仍需不断反思,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中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共同参与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更好地满足幼儿游戏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