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

2023-02-02王进怡

国际公关 2023年24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网络舆情引导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的传播者、智力的集聚地和舆论引导者,做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至关重要。高校网络舆情涵盖师生的言论、校园事件、学术研究成果等众多方面,舆情治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协同理论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协同理论;网络舆情;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指高校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获取、评估、回应和引导高校的舆论信息,以达到稳定舆情、引导舆论导向的目的。网络舆情治理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应负面舆情,更要通过精准引导,引发舆情正向发展,增强社会对高校的信任和认同。

高校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机构,其网络舆情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具有其独特的背景。第一,网络舆情具有舆论群体特殊、舆情传播形式多样、舆情事件类型集中等特点,需要针对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第二,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困境,如网络舆论载体日趋开放复杂、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手段匮乏等,凸显了对于创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的迫切需求。基于此背景,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构建多元化、协同合作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是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特点

(一)舆论群体特殊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明显特点,其中舆论群体的特殊性尤为突出。高校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舆情往往涉及广泛的舆论群体,包括学生、教职员工、校友、家长、社会公众等多方面。这些舆论群体拥有多元的利益诉求、信息获取途径和价值取向,形成了舆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群体对高校舆情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评价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多元性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意见,以确保舆情治理的全面和公正。

舆论群体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传播方式上,如社交媒体、新闻平台、校园论坛等。这些传播渠道广泛、快速、即时,舆论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可以迅速影响大量人群。同时,舆论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和交流也十分活跃,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更具有多方参与和多方反馈的特点。这种多层次、高速度、广泛参与的传播方式,使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具有独特性。

(二)舆情传播形式多样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形式极为多样,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传播渠道、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三个方面。

首先,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丰富,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博客、视频平台等。每个渠道都有其独特的受众群体和传播特点,形成了多渠道、多维度的网络舆情传播格局。

其次,舆情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以及言论、评论、评分等多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舆情信息的呈现形式,也使舆情信息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引发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最后,网络舆情的内容呈现丰富多样。舆情内容涵盖了高校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校园生活、社会活动等。内容涉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使网络舆情成为一个信息丰富的综合体,同时也增加了網络舆情的复杂度和难度。

(三)舆情事件类型集中

高校网络舆情的事件类型呈现明显的集中特点。这种集中主要表现在舆情事件的主题和关注焦点上。

第一,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学术、教育、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学术方面包括学术成果、学术争议、学术诚信等问题;教育方面涉及教学质量、教育改革、招生政策等议题;学生管理方面关注学生权益、校风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的事件;校园文化方面聚焦学校形象、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等;社会责任方面集中关注高校社会责任履行、公益活动等。这些主题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第二,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关注焦点也呈现明显集中趋势。舆情事件往往会因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而成为舆论热点。例如,在学术方面,学术造假等事件往往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教育方面,高考制度、高校招生政策、教育公平等是热门话题;而在学生管理方面,校园霸凌、学生权益、学生心理健康等备受关注。这些焦点集中反映了社会、学界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高校的影响和声誉有重要影响。

二、协同理论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逻辑

(一)协同理论基本概念

协同理论是指在多方合作、共同参与的情境下,各方通过信息分享、资源整合、目标协商等方式,达成共识、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理论框架。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协同理论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促进多主体间的有效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网络舆情挑战,达成良好的治理效果。协同理论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协同理论强调多方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多方主体包括高校内的不同部门、教职员工、学生、校友,以及外部的社会组织、媒体、公众等。这些主体通过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二是协同理论注重信息共享与沟通。信息共享是协同理论的基础,各方主体需要共享彼此的信息,理解各自的需求、资源和优势,以形成合理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有效的信息沟通也是协同的前提,通过沟通可以建立信任、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目标的达成。三是协同理论倡导目标一致与共同奋斗。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的各方主体需共同确定治理目标,明确责任分工,通过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各方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以达成共同愿景。

(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协同参与主体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多方参与,形成协同合力,共同应对舆情挑战。协同参与主体涵盖高校内外不同方面的参与者,包括教职员工、学生、校友以及学校外部的社会组织、媒体、公众等。

第一,高校内部的协同参与主体包括教职员工、学生和校友。教职员工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是高校的代表,也是高校的知识传播者。他们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舆情引导、舆论引导,发挥专业特长,为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提供专业支持。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参与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念、舆情意识,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和传播,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网络舆情环境。校友作为高校的重要群体,对高校形象的维护、舆情的引导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友的广泛参与,可以形成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强大支持力量。

第二,高校外部的协同参与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媒体和公众。社会组织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可以通过组织各方力量、发表舆论文章等方式参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疏导,提供专业建议和社会支持。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媒体的参与和报道,可以加强舆情的传播和引导,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公众作为网络舆情的直接受众,其态度和行为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引导公众形成理性、客观的舆论态度,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

三、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一)把握舆情演化规律,精准引导舆情正向发展

把握舆情演化规律,精准引导舆情正向发展这一策略侧重于深入理解舆情的产生、传播和演变规律,以及舆情对高校声誉和形象的影响,通过精准引导,促使舆情发展朝着积极、有益的方向发展。

首先,了解舆情产生的原因和特征。舆情往往源自于一些特定事件、信息或言论,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学术研究成果、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的问题。了解舆情的特征,如舆情的传播速度、热度、传播途径等,有助于分析舆情的可能走向。[1]

其次,及时感知舆情变化,进行有效预警。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及时发现并监测网络舆情,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通过建立健全的舆情预警机制,可以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为针对性的应对提供有力支撑。如大学生被曝行为失德 (川大女学生地铁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负面舆情。高校可以通过舆情监测系统迅速了解舆情发展态势,包括舆情的传播渠道、影响范围等,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校内外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分析和讨论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基于协同理论,高校可以制订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方案。高校可以组织学术道德委员会、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法律事务部门等多方参与制定明确的学术道德规范和处罚措施,并通过多种媒体公开改进措施,并邀请专家学者和公众参与讨论,形成共识,最终维护高校社会声誉。

再次,精准制定舆情引导策略。根据舆情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制定针对性的舆情引导策略。对于正面舆情,加强传播,树立积极的高校形象;对于负面舆情,采取适当方式回应,积极引导舆论,及时修复声誉。

最后,建立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舆情治理策略。通过对舆情治理策略的实施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策略和方法,形成良性的舆情治理循环,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挑战。

(二)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意见领袖”参与舆情治理

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 “意见领袖”参与舆情治理是一项重要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引导、传播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首先,高校可以建设多层次的学生组织或团队,鼓励学生自愿加入,并参与舆情监测、分析、引导和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可以提供相应的资源、培训和指导,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对舆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校园舆情的 “意见领袖”。

其次,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参与舆情治理的研讨会、讲座或论坛,邀请媒体从业者、舆论领袖、社会学者等作为导师,與学生进行交流和指导。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舆情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高校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舆情引导和正面舆情的传播。[2]如设立 “舆情引导奖”,对积极参与舆情引导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更多学生参与舆情治理工作。

通过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 “意见领袖”,高校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舆情治理的人才储备,构建更加广泛、积极的网络舆论参与体系,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依托协同理论,构建多元化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构建多元化网络舆情治理体系需充分利用多方合作的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舆情治理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挑战。

首先,高校可以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协同机制。各部门、团体、个人可以共同分享信息,通过专业的分析与研判,形成全面多角度的舆情信息,为舆情治理提供精准参考。

其次,高校可以构建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响应的协同机制。多方参与者在舆情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协同响应,形成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采取科学、务实的措施应对舆情事件,降低负面影响。

再次,高校可以建立网络舆情引导与传播的协同机制。通过校内外多方的合作,制定舆情引导方针和传播策略,共同推动舆情向积极、理性、正面的方向发展,引导舆论关注重点向正面转移。[3]

最后,高校可以推动舆情评估与改进的协同机制。不断评估舆情治理效果,多方共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形成共识,推动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

四、结束语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挑战,需要高校充分认识其特点和重要性。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高校可以构建多层次、多方参与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各方的专业性和合作优势。通过了解舆情的特征、应用协同理论的逻辑,以及激发学生参与、培养意见领袖等策略,高校可以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保护高校声誉,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高校应牢记社会责任,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网络舆情治理的合力,建设更加健康、积极、多元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为高校的形象、声誉保驾护航,为社会传播提供积极正面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泳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3(06):95-99.

[2] 王天佑,何二毛.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02):34-40+77.

[3] 王玉芬,李济沅.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探析[J].高校辅导员,2022(04):36-40.

作者简介: 王进怡,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初级: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网络舆情引导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