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音乐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3-01-31钟莉芳
钟莉芳,李 崎,邓 慧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室,南昌 330006)
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在美国和欧洲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10%[1],而全球每年因早产导致死亡的新生儿数量高达110万[2]。随着现代围生医学的发展,医护条件的日臻完善,早产儿的死亡率有所下降[3]。但是,早产儿过早离开母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出生后普遍存在胃肠消化功能弱、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缓慢等情况。早产儿患病率不断上升对个人、家庭、卫生保健系统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影响表明,解决早产儿生存质量问题的重要性超过了生存率[4]。因此护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保障早产儿的存活,而且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优化其生长发育过程和预后。音乐干预也叫音乐疗法,可以通过和谐的节奏刺激神经、肌肉,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达到特定的治疗目的[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音乐知识的普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音乐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理学、非侵入性和经验支持的治疗方法纳入标准治疗中[5]。国内音乐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领域越来越多,但目前研究多集中于音乐干预对早产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睡眠状态、喂养状况的影响[6-8],针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音乐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措施,从而加快早产儿临床状态改善的进程,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2021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室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胎龄30~35周;2)出生体重<2500 g;3)日龄3 d以上;4)无法进行母乳喂养;5)需经鼻饲管喂养;6)通过电耳镜听力筛查测试;7)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窒息及呼吸窘迫综合征;2)消化道畸形和出血;3)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4)持续应用镇静剂者。剔除标准:研究期间发生严重的病情变化,签字出院或转院以及死亡的早产儿。
将符合上述标准的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2组早产儿均采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奶鼻饲管喂养,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实施音乐干预。1)干预前准备:向家长介绍实施音乐干预的目的与意义,取得家长同意,并与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2)实施方式:消毒播放器,将播放器放在距离早产儿头部30 cm位置,播放音量定为30 dB,时间定为每天9:00、15:00、21:00,每次播放10 min,干预时间为14 d。播放乐曲时,必须暂停护理操作,尽量排除干扰,将环境噪声控制在45 dB以内。选取轻松、舒缓、悠扬,具有镇静作用的管弦类乐器音乐或摇篮曲。
1.3 观察指标
1)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早产儿体重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所需的时间。2)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量达每天150 mL·kg-1时所需的时间。3)第14天时体重、身长及头围的增长情况:记录2组早产儿第14天时体重、身长、头围与基础体重、身长、头围相比的增长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比较
护理干预14 d后,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2组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比较
2.2 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护理干预14 d后,观察组体重、身长及头围的增长量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2组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3 讨论
3.1 音乐干预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在实施音乐干预后,其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和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音乐干预有助于早产儿的镇静、稳定生理参数和行为状态,促进吸吮动作的发育,提升吸吮频率和能力,加强非营养性吸吮,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9-10],从而缩短早产儿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以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此外,音乐干预通过对呼吸频率的直接调节作用,稳定有规律的呼吸,间接影响鼻胃管留置时间,缩短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11]。季福婷等[12]研究显示,音乐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干预组在第2周时几乎全部早产儿均达到了全胃肠道喂养,且干预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此外,张瑀[13]为早产儿进行音乐干预,频率为每天1次,每次30 min,持续2周,结果发现进行音乐干预的早产儿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也更短。因此,音乐干预对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进程、缩短临床相关时间有促进意义。
3.2 音乐干预能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
通常早产儿出生后,因病情需要会被转入NICU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及治疗,病房内各种仪器发出的高频率且响亮的声音,以及医疗护理操作等,都是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压力源,会引发应激反应,降低生理健康,扰乱睡眠,而音乐干预则是减轻早产儿压力的重要策略[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在实施音乐干预后第14天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量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舒缓悠扬的音乐节律能够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早产儿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觉醒周期、减少静息能量消耗有关[16]。拜乐等[17]研究也发现,音乐干预可以减少早产儿无意义的肢体活动,稳定行为状态,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音乐干预能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生长激素等各种促激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研究[18]显示,音乐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的心率,稳定呼吸频率,减轻应激水平,还能提升吸吮频率及能力,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和胃肠功能的成熟,增加进奶量,改善喂养效果,使早产儿获得理想的体格发育。
综上所述,音乐干预能缩短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推进喂养进程,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有利于早产儿实现追赶性生长;而且音乐干预是一种非侵入性、非药物性的干预方式,经济适用,风险小。但是,音乐干预在早产儿的应用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南,音乐的分贝、干预的时间及频率是否对干预的效果有影响尚不能肯定,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