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议论文中的隐含前提

2023-01-24

中学语文 2022年35期
关键词:韩信管仲祥林嫂

王 茜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很多学生都存在无法提炼出鲜明正确观点,进而提供有效论据、开展有力论证的问题。究其原因,与学生在议论时对于观点中隐含前提的忽略有关。

一、挖掘前提,回到逻辑起点

隐含前提是指在论证中那些没有说出来的理由,是论证能够成立的前提。在隐含前提背后,还有支撑前提成立但未说出来的假设条件,即隐含假设,往往是论证的逻辑起点。经典的隐含前提作为论证关键的例子是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面对庄子的感慨,惠子回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认为庄子不懂鱼之乐的论据是“子非鱼”。而使这个论据成立的隐含前提是只有同类才能相知。

从逻辑起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使得论证完整深刻。

二、逐级论证,识别逻辑谬误

为了批驳某个观点,可以通过挖掘其隐含前提的方法来反驳,由结论向前逐级追问,达到识别谬误、反驳谬误的目的。例如,鲁迅《祝福》中四叔对祥林嫂的评价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个谬种!”如果只是从四叔对祥林嫂不尊重的角度来评价这句话,未免有些无力,但如果挖掘其隐含前提与假设,则可以使得批驳更具针对性与批判性。

“祥林嫂是谬种”的评价论据是“祥林嫂死在祝福的时候”。往前一步,此论据成立的隐含前提是“死在祝福时候的人是谬种”,再挖掘使这个隐含前提成立的隐含假设是人的死亡时间是和他的人品有关的。很显然,这是不能成立的假设。由此,可以层层溯源深究,展开针对四叔的批驳,形成一段有力的论证:祥林嫂何以是谬种?难道是因为她死在祝福的时候吗?死在祝福时的人就是谬种吗?常情与常理中,人都是无法确定自己死亡时间的。所以,人的死亡时间与人品并不相关。既然如此,已然悲苦一生的祥林嫂死后还要背上莫须有的谬种骂名,岂不痛哉!四叔对祥林嫂的批评岂不谬哉!

三、多点寻找,发现结论疑点

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与假设往往不止一个,每一个隐含前提和假设都能提供一定的讨论空间,而当挖掘出的前提中只要有一个不成立,那么这个论点就值得怀疑。比如,教材《银色马》中福尔摩斯的那段话里,就有多个隐含前提。针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论点,教材给出的隐含前提有:不熟悉的人牵走马,狗会吠叫;狗吠叫会惊醒草料棚里的人。这里的隐含假设还有:狗的状态正常、草料棚在狗叫声的有效传播范围内、确实有两个人在草料棚且他们听觉正常,意识清醒,或容易唤醒,并且会如实反映情况等。任何一个前提都可以作为驳斥的依据。

随着高考作文对情境性、对象性及说理的逻辑自洽性的强调,很多材料有较强的思辨性。虽然结论存在疑点的情况较少,但针对疑点进行隐含前提的挖掘,可以使议论走向合理、深入。

有这样一个作文题:“尊重、张扬个性,有利于发展、创新;牢记、遵守规则,有利于自律、前行。如果只强调张扬个性,规则便不复存在;如果只机械遵守规则,个性则可能被淹没。”

针对以上材料,可以进行隐含前提的挖掘。如第一个结论“尊重、张扬个性,有利于发展、创新”,隐含前提是个性对发展创新有指导意义,而隐含假设是,个性是个人的一些良性意识倾向、稳定独特但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心理特征。只有隐含前提与假设都成立,此结论才能成立。据此,可以在文章的开篇进行个性的概念分析。以此类推,第二个结论“牢记、遵守规则,有利于自律、前行”,隐含前提是规则不是个人发展的约束而是助力,而隐含假设是,规则是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保护个人发展的公平合理规则,而非投机取巧、满足不当诉求的潜规则与泥古不化、抱残守缺的落后规则。

与之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只”和“机械”对于具体做法的讨论。针对概念中可能存在的疑点进行分析、思辨,可以避免讨论浮于表面,或者是没有思考的模棱两可式发言。

四、直抵本质,反映论证价值

即使不是为了批驳某个观点,而是为了在某些比较或选择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也可以通过挖掘隐含前提与隐含假设。隐含前提与假设有可能反映论证者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抓住这些根本假定,便可以使得议论更加深刻。比如,疫情时代,为了论证公众在公共场所戴口罩的必要性,可以抽丝剥茧分析问题的本质,而非通过一纸条例强制说明。在公共场所应该佩戴口罩,前提是戴口罩能够有效预防病毒感染,而其隐含的前提是每个人心中所愿,我们都不希望被病毒感染;而不愿意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人,其理由可能是,在公共场所戴口罩限制了自由,其隐含前提是,我们崇尚自由。而两个隐含前提的隐含假设,就是在选择时要思考的问题的实质——为了生命健康可以让渡部分个人自由,还是个人自由高于一切,包括生命健康?

能否直达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才是论证是否深刻有说服力的根本原因。几乎所有的作文材料,都潜藏着一种或多种价值观,有的在材料中以观点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评价。试着通过隐含前提与假设的分析,把这些价值观找出来,写作就有了深入的可能。

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给了你这两段材料,让你做一个即兴发言,请你拟写一个发言稿。

在分析这则作文材料时,可以对其隐含前提进行挖掘以找出讨论的空间。

这是一个关于报恩与否的故事。从报恩者的角度来讲,韩信一饭千金的前提,是认为漂母于其有恩,而隐含假设为不求回报的帮助为恩,以及有恩必报是个人必需的德行;而管仲认为无法报答的前提,是认为守境人于其有恩,但此恩为私恩,而隐含假设为私恩只能以私利回报,而非公权,以及为人为官应公私分明,不能假公济私、以公肥私。由此,韩信和管仲是否报恩的区别无关对错,而是不同事件所依附的价值观有所区别。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列举管仲的例子,应当不是简单地倡导“知恩图报”,而是借此宣扬法家思想,告诫世人:为官执法,治国理政,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而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种报恩的态度,更多的是站在法家的“法治”立场上。

如果写作时根据字面意思直接提炼出“感恩”的观点,然后据此行文,这显然是没有识破命题用意。而从儒家“礼义”角度上生发出传统意义上的“报恩”和从法家“无私”角度考虑公权力的使用问题,则是击中了材料所蕴含的价值内核。

通过以上对隐含前提的挖掘,可以在议论的各个部分拓展议论的空间,使文章走向深入。比如从对恩的界定的隐含假设,可以做出以下议论:

韩信千金答漂母,诠释了中华民族“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报恩思想;而管仲坚持用贤使能,则体现了公私分明,对私恩与公权的严谨分隔。两者看似是报恩与否的差别,实则是私恩与公义的不同倾向。只有将两者区别开来,才能真正体认我们看似耳熟能详的报恩思想,也是从不同层面把握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

如果进一步从报恩方式的前提出发,即私恩以私利回报,不能假公济私,以公肥私,可以将议论着眼于恪守前提的益处或枉顾前提的危害。这样,可以写出以下语段:

确实,一般意义的报恩,有恩必报,且当涌泉相报;但君子心中的报恩,则超越了私恩,推及四海,泽润苍生。

管仲不以公权报私恩,足见其智与直。

在遭遇以私恩求报的情况时,管仲其智在于洞察守关者言行背后的私心,认清这不是施恩,而是交易和投机,避免了日后因蚁穴私恩而溃执政公正的千里之堤;但如若当初开了一个“日后必有厚报”的支票,日后口惠实不至,则极有可能授人以柄,祸至自身。

从古到今,亦不乏有智而不重直之人。假公济私以收买人心的人比比皆是,互通有无,广开门路,而使得“姊妹兄弟皆列土”。而管仲宁愿让人心生怨念,也要坚持用人原则,绝不枉顾法度,这才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王佐之业。至于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他忘恩负义的误解和诟病,又何足挂齿?

如果考生有对于儒、法两家的思想实质的积累,则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做更进一步的价值内核分析,文章便能更进一层。在此便不作展开阐述。

如果学生能够在平时的思维训练中注意并能够熟练挖掘隐含前提与假设,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即使没有如上文所述的推演,也能够准确把握到议论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韩信管仲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追韩信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