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同构视域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探究
2023-01-21王晓玲
文 王晓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什么样的音乐活动更适合幼儿且更易引起幼儿共鸣,是我园亟待破解的问题。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园对音乐活动深入思考,不断修正教育行为,支持幼儿在音乐上的学习与发展。本文主要从音乐活动价值的探讨、实施策略的改变、教师理念与行为的转变三方面阐述艺术同构视域下我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基于《指南》对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价值再思考
笔者前期对宿迁市城区和乡镇12所幼儿园的音乐活动现状进行了调研。当前,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音乐教学行为模式化、教学内容无趣、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教师更多关注幼儿是否学会歌曲,其动作和教师教的是否一样等问题。这种只重知识技巧、轻感受、轻创造的现象与《指南》精神背道而驰,让幼儿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因此,我园从音乐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音乐活动的目标以及音乐的特质等方面,重新思考音乐活动的价值,力求消除当前音乐活动中存在的弊端。
(一)表达情感
幼儿园音乐活动是幼儿的一种精神成长性需要的满足。音乐活动不再是简单地给予幼儿音乐技艺和知识,而是通过活动唤起幼儿对音乐的积极态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一份情感,能通过音乐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例如,大(一)班幼儿雨桐发现自己心爱的蝴蝶狗走失后非常难过。于是,大家一起商量,给雨桐演唱一首《你笑起来真好看》。真情流露的歌声安抚着雨桐,带着她走出消极情绪。
(二)体验快乐
音乐活动带给幼儿快乐,对幼儿的发展无疑具有独特的价值。一是在感受中体验快乐。例如,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让身心处于愉悦状态。二是在表现中体验快乐。例如,用乐器演奏音乐、在集体中表演歌舞等,在他人的赞扬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三是在合作中体验快乐。例如,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中,我园创设多元的音乐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乐器、道具和乐曲等材料,支持幼儿自主表达新年到来的喜悦,体验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
(三)向善益智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除了有其本体的审美价值,还有其衍生价值,主要指音乐活动使幼儿获得社会、科学、语言等领域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例如,在歌曲《夏天的雷雨》学唱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唱歌,还在理解歌词中获取关于闪电、雷雨的科学知识,并掌握了一些雷雨天气避险的技能,丰富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层面。
二、基于艺术同构探索音乐活动实施的新路径
《指南》中指出:“艺术教育要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关注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各领域和目标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在音乐活动中,我园践行艺术同构理念,突出幼儿活动的主体性,使他们能真正融入音乐,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从兴趣转向情趣,激发幼儿审美意趣
幼儿天生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艺术同构视域下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倡导运用美术、文学、韵律等表达形式,唤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真正喜欢音乐。我园从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入手,逐渐转向诗情画意的情趣培养,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趣。例谈,在“小树叶”音乐活动中,教师将小树叶拟人化,讲述秋天小树叶飘离树妈妈的情景。幼儿在音乐中想象、模仿树叶飘、飞、旋转等优美动作,感受和体验小树叶离开树妈妈时的伤感,以及春天重回树妈妈怀抱、打扮树妈妈的喜悦之情。从秋天的飘离到春天的回归,音乐与故事的交融勾画出一派秋与春、爱与被爱的美好景象,从而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作品蕴含的美好情感,激发了幼儿在表达、创造音乐中以情入境、因境生情的审美意趣。
(二)从被动转向主动,启迪幼儿审美智慧
艺术同构视域下的音乐活动,通过对不同艺术类型中的共同审美要素的整合,把需要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师幼之间共同发现、迁移、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各种感知渠道,积极感知音乐、表达音乐,获得智慧。例如,在音乐游戏“小精灵的魔法汤”中,幼儿将音乐的速度、力度和曲式的变化,与做魔法汤的过程结合,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玩一玩,不仅感受了音乐的美妙,还获得了关于做汤的经验。另外,我园将音乐活动与文学、美术、戏剧等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唤起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例如,在音乐活动“夸家乡”中,幼儿要仿编快板词,这就要求他们专注倾听、探究歌词的规律,调动已有的词汇,仿编出符合节奏与句式要求的歌词。因此,音乐活动中多艺术类型的共同参与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联想和思维等活动,从而将语言、动作、色彩等因素结合起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从单一走向多元,拓宽幼儿审美视角
相较于过去内容单一、形式呆板、方法固化的音乐活动,我园注重在多种艺术元素互通、融合运用下,探索生动、有趣、多元的游戏化音乐活动,深化幼儿的音乐体验,让幼儿获得“和玩一样的感觉”。例如,在“春天,你好”音乐活动中,幼儿听着春天的音乐、看着春天的美景、思考着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在随后的创作中,幼儿小组合作,选择彩泥、纽扣、颜料、树枝、贝壳等多种材料,借鉴绘本、名画等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画作、一首首可爱的小诗、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幼儿独特的审美视角。这个活动搭建起幼儿个体与作品、个体与团体之间多方位、多层次交流的平台,从一个音乐作品中拓展出各种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活动。
(四)从领域走向整合,深化幼儿审美体验
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是多纬度的,体验不能只停留在音乐表面,而要通过各艺术元素之间的情感,深入感受理解音乐作品。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学唱中,幼儿听故事、唱歌曲,感受小乌鸦和乌鸦妈妈之间浓浓的爱。教师还结合这首歌曲,开展了“我为妈妈做件事”“画一画我的好妈妈”“送给妈妈的祝福”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受关爱家人、尊重生命、帮助他人的快乐。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程通过整合音乐与文学,让幼儿在不同情绪音乐的感染下,深切感受小女孩的不幸和美好生活的可贵,激发同情弱小、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三、转变教师的理念与行为
《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传达出一种价值理念,即改变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在课程改革中,我园坚持“幼儿为本”,不断提升音乐活动组织能力,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价值。
(一)明晰理念
艺术同构教育理念,能够让教师拓宽视野、激发思维。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于模式化音乐教学,不敢创新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将幼儿放在主体地位,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引导幼儿积极感受、理解、探索音乐。同时,教师不断提升音乐素养,深入思考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创新幼儿音乐活动组织形式,努力做到理念更先进、思维更发散,活动组织更有趣、灵活。
(二)尊重幼儿
教师要始终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从音乐教育的功利性中走出,既不拿唯一的标准评判幼儿的表现,又不将成人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我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尊重、鼓励幼儿独特的有个性的表达,将更多空间还给幼儿。例如,在音乐活动“布谷鸟”中,幼儿认为在音乐的休止符上模仿布谷鸟叫声会更有趣,教师尊重幼儿的这一想法并给予鼓励。师幼的相互尊重、有效互动为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赋能幼儿奠定基础。
(三)多元支持
一是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为幼儿音乐活动提供多种可能。例如,教师在班级、走廊、大厅、户外等区域设置开放的音乐区,投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便于幼儿使用的乐器、乐谱,支持幼儿探索、学习;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乐谱、绘本、音乐、视频等,让幼儿可以随时随地感受、表达音乐。
二是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积极为幼儿创造个别化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节奏活动“有趣的声音”中,有的幼儿用刮奏洗衣板表现海浪的声音,教师对其独特的创意给予鼓励与肯定。幼儿因此非常自豪,在活动中始终充满自信。
在《指南》精神指引下,我园将继续探索、实践艺术同构视域下的音乐活动,不断放大音乐的审美价值,让音乐充盈、丰富幼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