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作息”:助力课程游戏化建设
2023-01-21陈小平
文 陈小平
幼儿园“弹性作息”是指在保障幼儿餐点和午休基本时间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实施的需求,灵活、自主地安排一日活动时间。“弹性作息”有两个维度,一是指幼儿园层面,幼儿园决定本园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二是指班级层面,班级根据幼儿园基本要求和自身实际需求,调整一日活动。“弹性作息”需要“弹性思维”,幼儿园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科学、灵活、适宜地安排一日活动,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
一、追寻“弹性作息”的建构背景
在“弹性作息”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我园引导教师要明确“弹性作息”与课程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追寻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轨迹,充分发挥“弹性作息”价值,增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一)“弹性作息”:贯彻两个文件精神
在实施“弹性作息”中,教师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分别简称《纲要》《指南》)出发,寻找其内在的生长点。“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是上述两个文件中关于一日作息安排的关键描述,是“弹性作息”最有力的理论依据。教师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形成科学、合理的“弹性作息”计划,支持和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促进幼儿有益经验的建构,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
(二)“弹性作息”:践行课程游戏化支架要求
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中提道:“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表,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允许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在保障幼儿园最基本的餐点和午休需求的情况下,班级教师有权根据幼儿的具体需求,灵活安排活动时间。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在一日活动中与幼儿持续接触,与幼儿建立深度的联结。由于教师与幼儿这种特殊的关系,教师对本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最有发言权。
(三)“弹性作息”:满足幼儿课程建设实践需求
明确,学前教育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幼儿园课程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幼儿已经成为课程建构和实施的主体。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质的变化,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幼儿的“学”,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生活”,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经验”。一系列的改变让幼儿的活动形式更为多样化,活动方式更多游戏化,活动内容更为生活化。
在课程建设中,幼儿园要不断调整一日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学习的现实需求。例如,在“是谁的嗯嗯”生成性活动中,教师基于幼儿行为的观察,及时捕捉幼儿对桑树周围的排泄物的兴趣,便于调整活动安排,给予幼儿更多观察和探索时间,为活动持续推进创造了可能。在“地铁行动”班本活动中,幼儿建构地铁“实习场”时,需要以半日活动为单位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建构。如果教师还是以传统的一日活动流程安排活动,就无法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剥夺了幼儿的学习机会。
二、凝聚“弹性作息”的实践智慧
陈鹤琴先生指出:“一切课程,包括儿童全部的活动是可以变的,不是按几位教师的想法而拟定的并且是多方面的,不是专一的,不是专门注意某部分,而使其他各部分向隅的。”
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多样化,往往不由教师预设,而是紧随幼儿持续生发和发展的。由此,我园立足于一日活动安排的具体实践性问题,大胆创新和改变,形成满足园所需求的“弹性作息”实践。
(一)作息板块化——重构一日活动安排
《纲要》中指出:“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为和过渡环境,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传统的一日活动为了方便管理和评价,幼儿园往往将一日活动细化和分割,各个环节有明确的时间要求。这样的活动安排会给幼儿的学习造成极大困扰,不利于深度探究和学习。
为此,我园对一日活动安排进行调整,将一日活动分为户外、室内、生活三个板块。户外板块主要包括一小时的户外体育运动时间和一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室内板块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游戏以及专室活动;生活板块主要是指“二点一餐”、午睡等生活环节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三个板块的内容,在不影响幼儿正常用餐和休息的前提下灵活调整,以满足班级课程实施的需要。例如,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情况下,对班级幼儿影响最大的活动是户外活动。在炎热的夏天,教师会选择入园后先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减少幼儿在烈日下的暴晒;在寒冷的冬季,教师选择先在室内进行集体游戏和区域活动,待气温上升后再进行户外体育活动。通过对作息时间板块化的尝试,我园努力将幼儿零碎的活动整合起来。在一个时间段内,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按照自己的需求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使幼儿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为持续的探究和学习创造可能。
(二)预约协调制——聚焦课程实践需求
在板块化作息实施后,班级在游戏场地和时间上有了更多自主性,但新的问题和矛盾随着而来,不同班级对场地的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会产生冲突。例如,在“生活中的交通”主题活动中,多个班级都需要在专用建构室完成计划。有一次,一个班级将建构的地铁半成品留在建构室,等下一次建构来完成。但是,其他班级进入建构室活动时发现材料不足,便把地铁半成品拆开了。
为此,我园对场地使用时间进行了调整,但难以满足课程实施需求。为此,基于场地使用问题,我园深入研讨和实践,从原来的编排式留白使用,到场地预约使用。同时,我园明确具体负责人员,加强场地的协调和管理。
(三)故事分享会——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在“弹性作息”实施过程中,我园注重过程性评价,组织教师和幼儿共同讲述他们的学习故事和精彩瞬间,有效评价班级课程实施和幼儿学习情况。故事分享会逐步成为我园评价体系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式。
三、收获“弹性作息”的变革成果
“弹性作息”实施以来,我园立足于课程实施的需求,尊重和遵循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和优化一日活动安排,努力为幼儿创造更多机会和可能,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长,更加专业、主动和自信。
(一)教师收获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弹性作息”实施中,我园聚焦问题、不断实践,逐步形成适合园所实际的“弹性作息”策略。教师稳步提升一日活动组织、支持能力,在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借助“弹性作息”,教师能够根据班级实际和幼儿的需求,灵活安排班级活动。例如,在种植活动中,大班根据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确定每周五为“种植主题日”。在这一天,幼儿可以在非集体活动时间,去班级种植地自主观察、发现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弹性作息”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的。同时,传统的教研方式难以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此,我园不断给予教师更多主导权,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例如,大班年级针对场地使用问题,开展场地预约使用方面的研讨,最终形成以场地负责人为协调者的场地预约协调机制。这种由班级指导的聚焦式的微型教研活动具有显著优势,灵活机动,满足了班级差异化的需求。又如,在班级走廊空间使用过程中,同一条走廊只有一个有阳光的区域,三个班都想利用此区域作为班级自然角空间。
为此,三个班级进行了小范围的研讨活动,最终决定共建自然角,分时段、分板块开展自然角种植与照料活动。
(二)教师成为主动实践者、建构者和创造者
班级是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最前线,教师是班级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和建设者。我园充分信任教师,赋权教师决定班级课程的走向。例如,在班级遇到场地冲突、活动时空不足等问题后,教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向园部汇报,等待安排和调整,而是主动研讨,形成共识。此时,管理者倾听了班级反馈后,获取了更多一线的有价值的意见和思考,让管理者能够更加理性地提出意见、做决策。只要幼儿园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成长空间,教师就能够在课程游戏化推进中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形成“弹性作息”新经验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我园在《纲要》和《指南》精神的引领下,经过多年的潜心实践和研究,形成了切实可行、可供借鉴的“弹性作息”实施路径。在区域课程游戏化建设专家的指导下,我园努力将“弹性作息”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与课程改造和审议相结合。
同时,我园将“弹性作息”实践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式微教研以及体验式班级管理模式梳理形成典型案例,融入所在区多维课程资源地图平台资源库中,给区域幼儿园学习、研讨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