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理论下“马山行”游戏的开发和实施
2023-01-21文陈科
文 陈 科
我园坐落在太湖西北部,与拈花湾毗邻,氤氲在自然文化与太湖自然山水之中,人文历史深厚。我园以“马山行”游戏课题研究为抓手,成功申报了“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园”。在课程游戏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我园将资源与课程融为一体,依托“马山行”游戏探究生成性活动,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幼儿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自主的方式、更活跃的形式自主生成各类活动。
一、以文化生态理论为指引,探寻研究点
(一)国外关于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
在国外,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首先提出了“文化生态学”概念,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的特征及其来源。文化生态学研究某一环境背景中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考察人类如何与其周围环境相适应以及环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文化。20世纪60年代末,三部重要的文化生态学著作先后问世;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化生态学发展基本成熟,影响相应扩大,从美国人类学家的狭小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和多科学领域。
(二)国内关于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文化生态研究仍处于初期,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著成果中才能获得少量的有关文化生态的理论知识。“文化生态”的提法出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引入文化生态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分析马山地区游戏的生存现状,规划未来发展,从而进一步探讨“马山行”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必要性。
二、挖掘课程文化内涵,架构研究框架体系
(一)课程目标
一是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民间采风等方式,进一步搜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游戏。同时,根据课程理论和游戏理论,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进行分类、改编和创编,探索出一系列可操作、有成效、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马山行”游戏课程开发策略和方法,充实我园现有课程体系。二是通过研究,不断更新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与课程观,提升教师对“马山行”游戏的判断和整合能力,打造一支全力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优质师资队伍。三是通过研究,探索将“马山行”游戏融入幼儿一日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拈花湾游戏,进一步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从而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选择
一是幼儿园“马山行”游戏的文化生态理论解读研究。搜索有关“文化生态理论”“幼儿园课程”方面的文献,进一步理解文化生态论、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借鉴他人的策略和途径,结合我园实际,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审视“马山行”游戏的传承与创新。二是幼儿园“马山行”游戏自然人文资源的开发整理研究。通过童年记忆再拾、社区资源深度挖掘、文本资源查询以及问卷调查、民间采风等方式,教师进一步搜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游戏,依据课程理论和游戏理论进行分类、改编和创编,建立可供操作的“马山行”游戏资源库。三是“马山行”游戏新时代改造与创新的研究。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内容选择和划分,使游戏内容适宜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审视游戏的适宜性,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对部分游戏进行筛选、改编和创新,形成可供借鉴的文本成果。四是文化生态理论视阈下“马山行”游戏支持性策略研究。基于文化生态理论,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和幼儿的发展特点,我园将“马山行”游戏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幼儿园特色活动。同时,我园开展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引导教师思辨与探析,在碰撞、激荡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策略。
(三)课程研究思路
一是以理论为依据。本研究对自然文化理论的本土化运用进行思考,形成对本课题研究的有力理论支撑。二是以实际情况为起点。本研究充分梳理和分析本园游戏现状,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自然文化资源,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让优质的自然文化资源契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三是以幼儿为本。本研究在对自然文化资源运用的过程中,分析各资源的教育价值,以幼儿为本位,充分考虑其适宜性,探究幼儿游戏时的组织策略。同时,我园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强调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有效利用资源。四是以行动为重点。本研究主要定位于教师实践探究过程中对“马山行”游戏的创新,探索具有园本特色的户外游戏开发途径和方式,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幼儿全面地发展身心。
(四)课程研究方法
我园以实证研究为起点,以文献研究为佐证,通过行动研究和理论研究,以文化资源理念为依据,深入探索与挖掘“马山行”游戏。
一是文献法。本研究明确文化生态理论、幼儿园关键词定义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二是行动研究法。以评价为依据,不断完善户外游戏的实施路径,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马山行”游戏课程。三是问卷调查法。本研究要对马山本土的教职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利用一切力量,搜集、整理马山的自然文化资源。四是归纳法。我园召开多样、小型、专题的座谈会,邀请专家现场“问诊把脉”,对下一步方案提出修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及时总结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将案例、教案、论文等资料进行汇编。
三、以“资源”与“幼儿”为抓手,规划研究行动路径
“马山行”游戏中的“马山”特指马山的幼儿、马山的教师、马山的资源。“行”指的是教师的“行动”、幼儿的“行走”以及对“赞赏”教师、幼儿能力发展的情感态度,使教师、幼儿“行”起来,从而“行”之有道、“行”之有效。
(一)以行动为起点,全面收集课程资源
面对贴近幼儿生活的、便于幼儿利用的、幼儿常接触的、幼儿需要了解的、对幼儿有挑战的乡土教育资源,我园都视为有价值、可利用的项目课程教学资源。我园注重从广度、深度上,开发乡土资源。从广度上看,涉及马山的自然资源有茶叶、杨梅、橘园、柿子园、迎春花等,社会资源有奶牛场、消防队、制药厂等,人文资源有民歌、民谣、民宿、美食等;从深度上来看,我园深度挖掘所选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涉及幼儿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五大领域。
(二)以幼儿为本位,规范资源审议制度
我园从适宜性、科学性、趣味性、多元性、时令性、安全性、可行性等角度,审议乡土资源,形成《“马山行”课程资源地图》。同时,我园优化和调整课程资源开发的结构形式,合理建构课程资源开发理论框架,让“马山行”的过程成为师幼共建课程资源库的过程,使课程资源与课程有效融为一体,通过“行走”不断优化和充实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库。
(三)以多通道为路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以马山民歌民谣为活动蓝本,开展幼儿语言、艺术欣赏活动。“一罗巧,二罗拙,三罗驮棒头,四罗搬线结,五罗筑水缺,六罗富,七罗穷,八罗担担做长工,九罗骑白马,十罗坐官船……”马山民间流传着类似朗朗上口的歇后语、童谣、儿歌,幼儿在一唱一和中体会马山人民的智慧。我园优化一日生活环节,将马山民歌民谣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二是以马山饮食文化为活动蓝本开展活动。马山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马山饮食生活体验活动,让马山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如“摘杨梅”“吃橘子”“采茶叶”等活动。三是以马山人文资源为活动蓝本,力求“项目学习活动”内容均衡且有趣。我园再审议马山人文资源,将马山民歌民谣、彩色的房子、马山的桥等纳入专用室活动,形成《绘本馆小中大班活动计划》《美术专用室小中大班活动计划》和《专用室活动设计集》。
(四)以课程审议为抓手,关注资源的利用方式
我园将马山有形、无形的资源都梳理、整合到活动中,将资源的利用与审议落实到年级组计划、班级计划、主题计划中,在周计划、一日生活中体现。
我园周围有成片的竹林,竹子制成的器械成为幼儿游戏的主要材料,如竹梯、莲湘、竹棒、竹圈、筛子、竹筒、竹筐等。
在户外活动中,我园注重就近利用有效资源。例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桃花”中,幼儿园附近的桃树开花了。教师引导亲手触摸桃花,闻闻桃花的香味,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
我园周边多数为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季节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我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季节性特征,让幼儿学会观察和发现资源的四季变化。例如,教师在不同季节开展摄影活动,通过对比照片引导幼儿发现植物的四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