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形式 以动促能
2023-01-20汪霞单敏
汪霞 单敏
活动作业指以游戏、综合实践活动、思维探索活动等为载体,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作业。活动作业的“动”不仅指向作业形式,而且指向思维状态。
一、设计游戏活动作业,深化知识理解
教师将数学作业与游戏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以互动形式完成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智能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协调发展。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扑克牌,设计一系列游戏活动作业,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具体化。一是“数的分解”游戏作业。一年级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出两张牌,使牌面数字的和是某一个10以内的数,再根据牌面数字说出这个数的分解式。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摆出5的分解式,学生可能选出“1和4”“2和3”等牌面数字组合,并说出“5能分成1和4(或4和1)”“5能分成2和3(或3和2)”等,从而在摆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数的组成规律。二是分类游戏作业。学生学习“分类”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分一副扑克牌(去掉两张王牌),并说出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学生可能按颜色分,分成红、黑两种;可能按牌面上的花色分,分成红桃、黑桃、梅花、方块四种;可能按牌面数字的奇偶性分,分成单数、双数两种;也可能按牌面数字的大小分,把相同的放在一起。三是排序游戏作业。学生学习“找规律”后,教师可以设计“有规律地排列扑克牌”的作业,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创造规律。扑克牌不仅有数字属性,还有颜色属性和花色属性,学生可以创造的规律千变万化。四是“比大小”游戏作业。学生学习“比大小”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作业:学生两人一组,每人选出1~10的扑克牌,同时各出一张牌,比较两个牌面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牌把数字小的牌“吃掉”,若两张牌一样大,则各自收回,谁“吃”的牌多谁胜出。五是“24点”游戏作业。学生学习“四则运算”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意抽取4张牌,运用加、减、乘、除运算,使4张牌上的数字运算结果是24。这个过程涉及算式的设计、运算顺序、算法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算兴趣,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任意4个数都能通过四则运算得出“24”。
二、设计综合实践作业,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部分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紧扣数学知识本质设计综合实践性作业,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笔者设计了“包装里的学问”综合实践作业:
①为了保护书,同学们都会给书包上书皮。请你找一本书,想办法计算包书至少需要多大的纸,并给这本书包上书皮。
②如果要用一根粗线绳以打十字的方式把这本书捆起来,这根绳子至少需要多少厘米?请你试一试,算一算。
这样的作业,解决方法多样,且没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等知识,并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要先思考长方体的书的各项数据与书皮形状、大小之间的关系,测量出相关数据后,再灵活运用数据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供多种解决方法:第一种,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出需要的纸的面积,但是在实际包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纸的面积和要包的面积不符的情况,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而后得出结论;第二种,先直接用纸包书,包好后测量纸的数据,计算出纸的面积,其中涉及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还可能需要估算;第三种,考虑到包書纸的面积比书的表面积要大,先将包书所用纸的各条边增加一定的长度,再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作业完成后,还涉及书包得是否美观的问题。这个问题能促进学生反思实践过程,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设计思维探索作业,发展数学思维
探索性作业指学生在开放的复杂问题情境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分析、尝试、构造、推理等思维活动,自主探究出问题结果的作业。此类作业更关注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的探索思路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样的作业问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感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如学习“找规律”后,笔者设置了“神奇的魔盒”思维探索作业:
①活动介绍
如下图,黄色的小盒子里装着一个数,把黄色的小盒子放进橘色的大盒子里摇晃几下,再把黄色小盒子取出来。打开小盒子后,你会发现原来的数由10变成了18。
②请你思考
如下图,现在有另外3个黄色小盒子,里面的数分别是12、8和15,把它们分别放进刚才的大盒子里摇晃几下后再拿出来,三个小盒子里的数会分别变成多少呢?
③挑战自我
现在又有了4个新的黄色小盒子和1个新的橘色大盒子。这4个小盒子中,有1个小盒子里的数是10。它们被放进大盒子里再拿出来后,4个小盒子里的数分别是0、19、1、11(如下图)。请问大盒子里有什么奥秘?对此,你有几种想法?
解答此作业时,学生在“活动介绍”中阅读信息、整理信息,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针对10变成18,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变”法,如有的是用“10+8”得到18,有的是用“10×2-2”得到18,还有的是用“(10-1)×2”得到18。不同的“变法”本质上就是学生创造出的不同规律。在“请你思考”中,学生运用自己创造的规律解决问题。如另外3个黄色小盒子里的12、8和15,根据规律“10+8=18”就分别变成了20、16、23,根据规律“10×2-2=18”就分别变成了22、14、28。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在“挑战自我”中,学生先创造规律,再运用规律进行逆向思考,还原变化之前的数。数字10进入盒子后变出来的数可能是0、19、1、11中的任意一个。例如,当10变成的数是0时,可能的变化规律是“10-10=0”,按此规律,剩下3个小盒子里的数就是变化前的数分别减去10得到的,那么变化前的数就应该是现在的数分别加10得到的,即用19、1、11分别加10得到29、11、21。由此,大盒子里的奥秘就是这些不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将“变出来的数”根据规律还原成之前的数,体现了验证规律的过程。最后,“你有几种想法”鼓励学生求异,提示学生这道题有多种解答方法。这样的思维探索作业,有利于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汪霞,黄冈师范学院;单敏,黄冈市黄州思源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