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势对话助推学生真实学习

2023-01-20肖培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顺势笔者文本

肖培东 浙江永嘉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名师、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专家、浙江省“国培计划”教育讲座专家,是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第二届中国“好老师”,兼任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是《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语文核心期刊专栏主持人;在权威教育媒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等。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对话的对象主要有师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本身。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发展阅读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教师将动态交互的“课堂对话”组织起来,采取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语言素养、锻炼学生心智、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没有对话,就没有语文学习。

对话,包括倾听与应对。教师善于倾听,是师生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对话中,或充满了个性思考,或流露出某种困惑。这些都是潜在的教学生成点,都需要教师通过倾听迅速抓取,并及时干预,以促进学生思维进阶,提高师生对话质量。笔者认为,要把握以师生对话为特征的动态课堂,取得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就要在对话的“顺势”上下功夫。

一、尊重学生,顺势而导

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如果学生思维视角精准,教师就应该顺着学生的思维路径不断引导学生向文本内容的纵深处思考。对于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表现出来的阅读需求,教师应该顺势而导。

在《乡愁》的教学中,师生大多会围绕“该带着怎样的心理和情感读这首诗”来朗读诗歌,进而揣摩诗歌意蕴。许多学生感觉应该读出“思念”“感伤”“孤独”的情味。这些情感确实是作者即抒情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笔者在教学这个文本时,一名学生却说,除了要读出“思念”“感伤”“孤独”的味道,还应该读出作者“内疚”“愧怍”的心理,因为“我”对“新娘”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没有给予“新娘”呵护。这样的理解是很独特的,从诗无达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珍视学生这种独特的感受或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并巧妙利用这个有思考价值的看法,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独特感受或个性理解提供思维阶梯。这个时候,教师如果顺势而行,将学生的思维继续向前推进,启发学生对其个性化的理解进行完善或补充,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被打开,就能让更多学生受到启发。于是笔者引导其他学生从“内疚”“愧怍”角度理解文本意蕴,有的学生说“对母亲也有愧疚”,因为“我”与母亲聚少离多,没有尽到儿子的孝心;有的学生说“对故乡也有愧疚”,因為“我”好久没有回到故乡来看看。这样,学生就对诗句“母亲/在那(里)头”和“新娘/在那头”的“停顿”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外国诗二首》的教学过程中,一名学生因为月考没考好,成绩不佳,就问笔者:“我想把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送给自己,以作鞭策。合不合适?”笔者顺势引导:“很好啊,不过,你要将诗中的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一人称‘我,再结合自己的想法,重新朗读这首诗,我相信你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示,从而驱散心理上的阴霾。”这样的引导深化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充分发挥了诗歌育人的作用。教学《三峡》前,笔者检查预习时,发现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课文,笔者问一名学生“你背诵得快的原因是什么?”笔者的本意是想让这名学生谈谈背诵技巧,以供其他学生借鉴,没想到,这名学生回答“我的记性好”,笔者只好顺着“记性好”展开课堂对话:“记性好只是这名同学背得快的一个次要原因,我认为他无意中掌握了背诵的技巧,即建立起了课文前后内容的关联,也就是掌握了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比如,背完‘两岸连山,会自然想到‘略无阙处,二者是因果关系,如果背完‘两岸连山,接着背‘隐天蔽日,显然是没有逻辑关系的,因为‘重岩叠嶂才是‘隐天蔽日的原因。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理儿?”顺势教学,笔者自然而然地将话题集中到背诵技巧上,为后续引导学生探究这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征和规律奠定了基础。

二、适时纠偏,顺势而返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向出现偏差,教师没有必要急于纠偏,姑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向向前、向深思考。思维方向出现偏差,学生也不会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这时,学生自然会自我否定,调整思维方向,返回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上。这样的顺势而返比教师纠偏更有意义,学生的印象也更深刻。

在《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如果斯科特活了下来,在一场以‘南极探险为主题的演讲大会上,他会把伙伴的哪些细节讲给大家听?”要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学生就要对文章细节进行筛选及整合,调整叙述者的身份,转换语言表述方式。一名学生模拟斯科特的口吻说:“我永远忘不了我在即将死去的一瞬间,我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我僵硬的手中滑下来……”此时,该生发现思维视角出现了偏差,叙述有了矛盾,说不下去了。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说不下去的情况?”学生调整思维方向,顺势而返:“我永远也忘不了1912年1月16日,那一天,我和其他四个同伴清晨起程……”调整了思维方向,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原文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写作特征。在《饮酒》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朗读诗歌,发挥联想与想象,还原诗人在草庐生活的心境。很多学生想到,在草庐生活的日子里,作者可以“采菊”“醉卧”“看云”“观鸟”“围篱”“抚琴”等,这些联想和想象很好,但都是具体的生活内容,并没有作者的心境。笔者顺势引导:“这些都是具体生活场景啊!”学生立即发现思维视角出了偏差,重新思考,最终得出作者在草庐生活中感受到“宁静”“恬淡”“自由”“悠闲”的结论,甚至有学生得出作者在草庐生活中忘却了“名利”“虚伪”“机心”“蝇营狗苟”的结论。调整了思维方向,学生对诗歌和诗人心境的理解就更深入、更透彻了。

三、正视差异,顺势呼应

由于个体的认知、情感及人生经历存在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然是多元的。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师的提问,不同学生的回答有时可以相互补充,有时又互相对立。这时,教师就要将可以相互补充的回答进行整合,将互相对立的回答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思维互为呼应,相互作用,在矛盾中达成统一。这样顺势呼应,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以“联想与想象”为话题的作文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是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或想象完成诗歌“坡上/坡下/(   )/散落一地”的创作。有的学生填写“思念的句子”,有的学生填写“忧郁的心情”,有的学生填写“笑声”,有的学生填写“梦想”,有的学生填写“快乐的音符”,有的学生填写“舞动的精灵”,有的学生填写“游子的心”。这些创作各有千秋。笔者根据学生的创作,引导学生将其中“快乐的音符”与“笑声”联系起来。学生体会到,前者着眼于欢快与动感,后者侧重于高兴和声音,这样呼应,就把不同学生联想、想象的亮点放大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更高了。笔者又将“游子的心”“梦想”和“忧郁的心情”联系起来:秋风飒飒,满目苍茫,浪迹天涯的游子极度思念故乡,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只能背井离乡,漂泊天涯,面对这萧瑟的秋景,游子的万千思绪一时涌上心头。这样的顺势呼应,很自然地将不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关联起来,为后续的写作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笔者要求学生在题目前面添加一个字,学生添加了诸如“恶”“黠”“贪”“馋”“凶”“诡”“歹”之类的词语。笔者将这些意义关联性很强的词语聚拢、整合,梳理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主流方向,这些词语既为笔者的教学提供了学情依据,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时相互参照。这样顺势呼应,促使学生围绕一个目标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升了学生的逻輯分析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捕捉契机,顺势生发

在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的思考很有新意,也具有启发性,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生发,借助这些思考点燃其他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

在《春望》的教学中,学生在解读“城春草木深”一句时,紧扣“深”字解读,认为这个字写出了“满目荒凉、草木疯长、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象。笔者结合学生的这一理解,引导学生顺势生发:“‘深暗示草木疯长和人烟稀少是很准确的理解,草木疯长说明草多,草多人少显然是一种对比,作者这样暗示是为了什么?请同学们从‘多和‘少的角度重新解读诗句。”笔者这样引导,旨在让学生从“多”和“少”的对比中打开思维,用“什么多,什么少”引领学生去探究。学生经过合作学习,从诗句中读出了“离别多团聚少”“亡者多生者少”“杂草多庄稼少”“泪水多欢笑少”“硝烟多炊烟少”“灰黄多绿意少”“废墟多家园少”“颠簸多安稳少”“思念多音信少”等。其中,“亡者多生者少”又是可以顺势生发的亮点。笔者顺势用“人都去哪儿了”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再读诗句,想象出“百姓逃离了,战死了,被拉去做壮丁了,饿死了”等惨状,对诗人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独特感受有了深刻的感悟。

在习作《好久不见》的教学中,学生写作的对象无非是“爷爷”“奶奶”“同学”“老师”等常见的人物。为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笔者与学生对话:“除了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人让我们好久不见,其他的人或事物就不能好久不见吗?”一名学生回答:“今天听课的老师也可以好久不见。”教学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笔者顺势对话:“除了人之外,好见不久的对象还有什么?”学生立即陷入沉思。笔者基于公开课的现场环境,请听课教师拉开教室的窗帘,让学生观察窗外的世界。很快,“那棵香樟树”“天上的白云”“早晨的霞光”“田野的清风”“空中的云雀”等就成了学生“好久不见”的对象了。这样的顺势生发,打开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习的真实发生。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顺势笔者文本
老师,别走……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创业即顺势而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