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NO2.音乐风格与演奏探析
2023-01-18包慧琴陈妍芷
包慧琴,陈妍芷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株洲 412007)
一、作者生平简介
勃拉姆斯生于1833年,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家。他的创作内容包括钢琴曲、室内乐、交响曲、协奏曲、小提琴曲等,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最具个性的巅峰作品就是两首狂想曲,他在灵活运用古典主义缜密的框架的同时又加入了浪漫主义气息。这种具有浓厚古典主义基础和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创作手法,成就了他“古典主义时期最后一人”和一代浪漫主义钢琴家的名号。
二、《g小调狂想曲》简述
在这首狂想曲中,勃拉姆斯把古典和浪漫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展现出不一样的风貌,也表现了他自己的个性和创作特色。古典时期的音乐以主调音乐为主,结构缜密精细且规整,并且音乐的进行也十分平稳均衡,风格严谨,毫不张扬。而浪漫时期的音乐则是大胆的、情感丰富多样、情绪跌宕起伏、表现力十分强。他将这两种听起来风格相反、水火不容的音乐风格完美融合到一起,既有古典的严谨缜密又有浪漫的奔放张扬,其中还有民间音乐的因素,这是因为勃拉姆斯本身就很喜欢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加入民间音乐的元素并且加以发挥润色。
三、《g小调狂想曲》结构特点
这首狂想曲的曲式结构以古典时期常用的奏鸣曲式呈现,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四个部分。在结构上十分严谨,采用ABA的形式,并没有因为其中含有的浪漫主义情感而形态松散,规整地以奏鸣曲式的特征呈现。呈示部:主题旋律十分鲜明,情绪悠扬,多个声部相互交融;高声部旋律强而有力、十分激昂,中声部辅助高声部情绪,使得音乐整体气势豪迈;而低声部作为基石,音色厚实低沉、稳健有力,帮助整体音乐的推进。展开部:采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音区随之也发生了变化,是对之前主部主题材料的发展变化,旋律也十分突出,使用的八度、三连音以及附点等节奏型也将音乐刻画得充满动力,音响效果十分饱满、铿锵有力。再现部:对呈示部主题的再次展现,再次回到了之前的基调和速度。尾声:回到了g小调,统一了调性。音乐逐渐趋于平静,最后出现两个爆发性和弦,结束全曲。
四、《g小调狂想曲》中古典和浪漫的融合
《g小调狂想曲》是一首奏鸣曲式的钢琴作品,整体曲风奔放张扬、十分激昂又带着些许平静与理性。它的调性变化十分丰富,主题之间对比也十分强烈,极具浪漫主义的特点,但是整体的主题材料之间却存在着统一性,又符合古典时期的创作特点,因此主题材料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它使用的和声十分丰富,但并不像浪漫时期那样变幻莫测以及频繁出现调性转换,仍然采用传统和声的方式进行,并且调性进行变换的时候也不是随心所欲变化,更多的是充满了理性的转变。勃拉姆斯深受巴赫的影响,所以对于复调的写作手法研究颇深,也掌握了对位手法的精髓。在这首狂想曲中,他巧妙地使用了复调的对位写作手法,将不同的声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互相辅助衬托,虽然高声部是主旋律所在的声部,但是作者的重心不止在主旋律所在的声部,对于作为地基的低声部写作也非常重视,其衬托了高声部的同时也为主旋律增添了色彩,丰富了音乐。这首狂想曲在速度上也采用了古典时期的写作手法,不会有很大的起伏,速度比较统一固定,而在力度上又偏向浪漫时期的特征,比较多变丰富。作品中出现的多次渐慢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情绪表达,也是浪漫时期常用的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在规整的四四拍里,有着很多三连音、附点、切分。浪漫时期的“狂想曲”是非常即兴的,顾名思义,整体的音乐结构形态会比较松散,情绪的表达方面也会十分张扬,创作技法也十分大胆开放。古典时期的曲式结构则是非常严谨、规整的,而勃拉姆斯的这首《g小调狂想曲》显得比较独特、另类,因为这首作品的曲式使用的是古典时期最典型的“三部曲式”,而这样古典的曲式结构中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将古典主义音乐的曲式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完美融合。这些地方都是勃拉姆斯将古典与浪漫相结合的痕迹。
五、《g小调狂想曲》中的民间音乐元素
勃拉姆斯的这首狂想曲中加入了许多德国古典民间音乐以及地方民间音乐元素,以德国民间音乐为基础,并且在主旋律上添加一些装饰音,起到了一定的修饰衬托的作用,让整体的音乐更加具有民族色彩,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勃拉姆斯情感上与各民族的共情,以及对于民间音乐素材的喜爱。作品中吸取民间音乐元素并加以创新发展是勃拉姆斯常用的创作手法。
六、《g小调狂想曲》演奏探析
(一)渐慢的运用
图例1:
在《g小调狂想曲》中,勃拉姆斯灵活运用渐慢的手法,在这首狂想曲中,渐慢并不是在特定的地方出现,而是随处可见并且使用得非常频繁,这种渐慢也相对自由,使演奏者们在弹奏曲目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这首狂想曲也拥有了不一样的色彩。这些渐慢运用得非常巧妙,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鲜明的个性。渐慢在这首曲子中不再只是出现在整个段落的结尾处,有时候随意一句也伴有渐慢,这些渐慢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感,从激情澎湃到温柔,再从缓慢温柔的意境猛然变成急促昂扬的情绪,给人一种突然下坠的感觉,但又不是直接落地,像是被什么接住了一样,然后再次猛地上升。这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也给人的听觉带来冲击。(如图例1)
(二)八度
在《g小调狂想曲》这首作品中,八度的演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首钢琴曲呈现出来的这种恢宏、磅礴、激昂的情绪与气势,是需要大量的八度去完成的,因此八度的演奏在这首钢琴曲里十分重要。弹奏八度的时候,下键时手掌应当牢牢地支撑住,捏出一个固定的架子也很重要,这样一来,弹奏八度的时候就能够增加不少精准度,弹错音的概率也会因此下降。弹奏时指关节也要稳稳地站住,不要软趴趴的,更加不能折指,只有稳稳地站住了,这样弹出来的八度才会是厚实的、确定的、饱满的。因为弹奏八度时需要一指和五指的配合,由于五指相对于一指的支撑性会弱一些,所以也可以进行一些五指的支撑练习。弹奏时手腕不能紧张也不能松弛,弹下去的那一瞬间是相对紧张的状态,但是过后就要马上放松下来,手指和手掌支撑好,指尖落在琴键上时也要保持这个重力,连接时保证自然均匀整齐,以达到精准、清晰、饱满的音响效果。(如图例2)
(三)踏板
在这首作品中,踏板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踏板是呈现这首钢琴曲中浪漫主义因素的重要方法,浪漫主义时期的音色十分多变,情绪也是起起落落的。这时候,踏板能够更好地调节音色,让音色的变化更加丰富。同时,踏板也可以很好地辅助手指进行弹奏,在力度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让整体的气势更加宏伟,更加贴合浪漫时期的音响效果。和声变换的时候,需要换踏板。音比较密集的地方,踏板不能够一脚踩到底,这样会使整体音响效果变得浑浊、模糊不清。整首作品在弹奏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切分踏板,想要使用好切分踏板,就需要根据八度和弦的变换进行配合,弹下这个八度或和弦的时候马上松开踏板随即立刻踩下踏板,等到手指抬起来的时候踏板就已经换好了,这样也就保证了旋律的流动性,这个时候的踏板一定要换得干净利落,不然出来的音响效果会是模糊不清的,也会影响到接下来的旋律走向和音乐流动。
图例2:
图例3:
(四)三连音
三连音音型是勃拉姆斯擅长写作的节奏音型,在这首狂想曲中,三连音音型也是贯穿全曲的存在。演奏三连音时最重要的就是拍子的均匀,还有力度的均匀。在做三连音的基础练习的时候,不能出现一个音比一个音重的情况,拍子也要保证均匀,与下一个三连音的连接也相当重要,自然地过渡到接下来弹的那个三连音,前一个三连音的第三拍与下一个三连音的第一拍的时值是相同的,这样才能保证弹奏的三连音流畅、自然和拍子稳定、均匀。回到作品本身时,则要注意三连音的哪个音要弹得相对重一点,哪个音要弹得相对轻一点。为了强调一个主题或者旋律需要突出某一个音的时候,就要适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改变力度的大小或者速度的快慢。(如图例1)
(五)和弦
在《g小调狂想曲》中,和弦也是贯穿整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奏作品中较快的部分时,手腕需要相对放松,不要僵硬,下键的时候也要整齐,手掌做好支撑,指尖牢牢抓稳琴键,这样才能使弹奏出来的和弦音响效果饱满,在弹奏和弦的时候也要做好预先准备,眼睛看好下一个和弦的音是什么,同时也要找到下一个和弦的落位,调整好手的把位再坚定准确下键,下键的那一瞬间是紧张的,过后马上放松下来,不能一直保持僵硬,这一点跟弹奏八度时是一样的。弹奏跨度稍大的和弦进行时,下键时需要精准地找到音的位置,弹奏出来的声音要强而有力且扎实饱满,所以指尖必须牢牢站稳,只有这样做,弹奏黑键的时候才能精准弹奏出来。在演奏曲目之前一定要慢练,这样才能记住手臂和手腕的走向,还有手指的把位,以及和弦的大概位置。(如图例3)
七、结语
勃拉姆斯是一位崇尚传统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又深受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影响的伟大作曲家,这促使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g小调狂想曲》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这首狂想曲中,古典与浪漫完美并存、相互融合,并且充满了民间气息,以传统古典的结构支撑起丰富的浪漫内涵,给人们带来了一场震撼的听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