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研究

2023-01-16罗彦淇陈小小邹依航钟晓莹曾绮嫚郑明远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生活满意度因子分析法

罗彦淇 陈小小 邹依航 钟晓莹 曾绮嫚 郑明远

摘要:珠澳跨境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城生活模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设计包含23个问题的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测评表,运用因子分析法简化指标的结构和计算各层指标权重。分析结果表明:跨境务工人员对生活满意度的自我评价总体上属于“中等偏差”水平;应当从解决跨境务工人员最不满意、最关心的“社会融入需求”问题入手研究提升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的对策。深度访谈发现,跨境务工人员的双城生活已经陷于一种“双重融入困境”,需要采取权利赋予、完善多层次社会支持网络和构建多主体共商共建机制等对策来化解。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跨境就业;劳动者权益;社会融入;因子分析法

珠澳跨境务工人员是指居住在珠海及邻近地区而受雇于澳门相关机构的务工群体。他们经珠澳口岸前往澳门上班,下班后返回珠海或珠海邻近地区居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城生活模式。跨境务工人员日夜穿梭于珠澳两地,为澳门城市建设和社会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这一群体数量庞大且是促进珠澳两地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双城生活模式能否持续,关系到能否继续为澳门繁荣稳定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因此,有必要關注这一群体对双城生活模式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排忧解难。

目前关于跨境务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境研究的范畴内,研究内容多为跨境务工人员的推拉力因素以及对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知网的高级检索页面,以“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生活”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数量为零,说明这是一个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厘清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的群体特征,分析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障碍,以期为城市政府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为跨境务工人员做好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

从2004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地雇员(俗称外劳)大量进入澳门工作,来自内地的珠澳跨境务工人员数量也逐年增长:2010年年末珠澳跨境务工人员为4.19万人,到2019年年末达到12.24万人(占澳门全体外地雇员总数的63.16%、占澳门就业人口的28.4%),其中,珠海籍跨境务工人员2.6万人,约占内地在澳门务工人员总数的23%;受疫情影响,2020年内地在澳门务工人员数量比2019年年末减少约1.02万人,总数降为11.22万人。珠澳跨境务工人员主要来自广东省各地及邻近省市(主要为广西、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家庭佣工、建筑、零售、酒店及餐饮和城市环卫等行业或其他服务性行业,如保安员、教师、医护人员等,另有一小部分人员从事金融业或为博彩业提供辅助服务。

经查阅资料、访谈和行程跟踪,可以大致刻画出跨境务工人员的主要居住地和主要通关口岸(图1)。

总体上看,绝大部分跨境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在珠海南湾片区(包括拱北口岸附近、南屏、夏湾和湾仔)和中山坦洲片区,小部分散居于斗门、横琴、香洲和唐家湾等地(散居者绝大多数具有珠海户籍);主要通关口岸是拱北、跨境工业区、湾仔和青茂口岸;主要通勤出行方式是公交车、专线车(从集中居住地到口岸)、步行(居住拱北附近者)或合乘出租车,单次通勤成本约2~6元;通勤时耗为30~60分钟(其中通关时耗为15~25分钟),通勤早高峰时段为7~9点;大部分人需要从6点30分出家门上班,下班回家时间则跨度较大,从下午5点至深夜都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建立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深度访谈,厘清对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式,进而寻找提升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的具体对策。

(二)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跨境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情况、学历、职业、住房、通勤便利性等;二是生活满意程度测量表。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参考关于生活满意度相关文献,以及和跨境务工人员的讨论,选择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维度共计23个测量指标(涉及跨境务工人员对当前家庭、工作、住房、健康、交通、休憩、婚姻、社交和收入等范畴),采用李克特量表(设置“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五个等级)对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表1)。

(三)数据获得

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在线上(跨境务工群)和线下(口岸)随机进行问卷发放。共发出177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88.1%。样本特征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样本中跨境务工人员男性占47.44%,女性占52.56%;从样本跨境务工人员年龄特征看,26~45岁占比最大为63.47%,25岁及以下和46岁及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0.51%和16.02%;从样本跨境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特征看,大专以下占51.92%,本科及以上占48.08%;从样本跨境务工人员住宿情况看,购房者占40.38%(大部分具有珠海户籍),租房或其他形式住宿者占59.62%;从职业特征看,样本中跨境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与当地实际情况较为贴切。

利用KMO指数和Bartlett球形检验确定问卷效度。计算得到KMO指数统计量为0.836(大于基准值0.5),表明问容效度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1306.012(自由度df=253,显著性水平Sig.=0.00<0.05),说明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的特征指标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统计结果

(一)总体满意率

以“满意”与“非常满意”的合计样本数量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满意率(图2)。结果显示:满意率最高的是治安水平(63.50%),其次是工作环境和家庭关系(均为61.50%),再次是社会秩序(60.90%)。但是,23项评价因子中有10项满意率未超过50%,说明总体不满意率大于总体满意率,即珠澳跨境务工人员对双城生活模式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既喜又忧”状态。因而需要进一步分析各个评价因子和总体评价之间的关系,确定是“喜”多于“忧”还是“忧”多于“喜”,以便于更具针对性地探讨提升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的对策。

(二)评价因子权重分析

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并以特征值大于1为提取基准,共提取6个公共因子。这6個公共因子的因子累计解释方差达到60.77%,可以较好地描述生活满意度的特征。经最大方差旋转,得到原始23个评价因子在提取到的6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结果(表3)。

第一个公共因子在归属感、劳动安全、个人价值、薪酬福利、邻里关系、工作环境等六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由于这六个因子体现了跨境务工人员对于所在群体和地方社会的融入程度以及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予他们的感受,故此公共因子命名为“社会融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在生活感受、休憩活动和身体健康三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由于这三个因子反映跨境务工人员的生活满足感和愉悦感,故此公共因子命名为“身心愉悦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在晋升机会、个人名声、社会地位、个人成就和职业评价五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由于这五个因子体现了跨境务工人员追求实现自己能力或者潜能的可能性,故此公共因子命名为“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中在居住环境和饮食品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由于这两个因子反映了跨境务工人员对日常衣食住行品质的追求,故此公共因子命名为“生活品质需求”;第五个公共因子在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和个人自由三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由于这三个因子反映了跨境务工人员个人和亲属、同事之间的情感和谐情况,故此公共因子命名为“情感和谐需求”;第六个公共因子在社会秩序和生活稳定两个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由于这两个因子反映了跨境务工人员职业发展和生命生活的安全保障水平,故此公共因子命名为“安全保障需求”。

根据因子载荷,可以换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表4)。

由表4可知:在六个公共因子中,“社会融入需求”权重最大(超过50%),而居于第二位的“身心愉悦需求”与权重最小的“安全保障需求”相差仅4.30%,即公共因子2~6的占比程度相当。这种权重分布反衬出跨境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水平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变量。

四、结论、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上述分析的结论是:跨境务工人员对生活满意度的自我评价总体上看属于 “中等偏差”水平;应当从解决跨境务工人员最不满意、最关心的“社会融入需求”问题入手研究提升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因此,有必要对跨境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需求”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讨论

深度访谈发现,跨境务工人员的双城生活事实上已经陷入一种“双重融入困境”:赴澳门工作,可以赚取高于内地同类职业的薪酬,却因就业歧视、权益保障欠缺及自身能力等因素,难以充分融入澳门社会环境;回到珠海及邻近地区居住,可以享受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却因早出晚归及户籍管理制度等因素,难以广泛和邻里、当地人交往,既无法构建丰富多样的交往圈子以获取社会资本,在亲情维系、子女养育、亲属照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根据深度访谈和文献研读可知,“双重融入困境”的根源为就业歧视、劳动力多元化及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就业歧视”主要发生在澳门。首先,本地雇员可以从事博彩业这些高收入行业,而外地雇员则只能从事本地人较不愿从事的低薪工作。据统计,外地雇员高度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及零售业的收入中位数均低于历年社会各行业收入中位数水平,更低于外地雇员占比较低的博彩业和金融业。其次,即使是同一行业,本地雇员和外地雇员也存在工资差别(所谓的同工不同酬),比如,深度访谈得知,餐饮业某一岗位,内地人月薪为8000澳门币,而本地雇员可达12000澳门币。有研究表明,澳门本地雇员和外地雇员工资差别的82%来自歧视,17.3%是来自于劳动力的特征差异。再次,保障务工人员的福利制度和内地缺乏对接,比如,跨境务工人员在澳门就业期间,没有社保,需要在居住地通过劳务中介机构购买;即使在澳门购买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也难以和内地社会保障部门衔接。

“劳动力多元化”是澳门社会的突出特点。澳门外地雇员来源广泛,各自的教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乃至经济状况都有差别,导致个人特质、经历经验、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不同,在一起共事,要形成包容性的工作氛围需要经历漫长的磨合,磨合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另一方面,劳动力多元化使组织的管理复杂化、决策实施变得更加不易以及人际关系复杂化,更加不容易形成平等的文化氛围,确保组织在人员管理中不存在歧视现象。

跨境务工人员来自多个省份,近70%来自农村。按照目前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跨境务工人员难以享受城市提供给本地居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福利服务,更容易被排斥在各种发展机会和市民权利之外,自然而然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潜意识会进一步强化此地只是“他乡”。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和同乡、同事或相似经历者交往,自然会忽视而且也很少有机会和本地居民交流,而这只会进一步限制交往范围,更加难以“嵌入”当地社会网络,成为一个漂浮于两地社会的特殊群体——“落地”而不能“生根”,这就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从问卷中看到,跨境务工人员对职业评价的总体满意率不低,而且调查样本也显示有超过47%的务工人员在澳务工作年限超过5年,说明虽然存在就业歧视和难以融入当地社会,还是乐于接受这种双城生活模式。从访谈获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管就业歧视怎么样,至少会比内地同行业或留在家乡就业挣到更高的薪酬;二是可以通过兼职带货赚取额外收入(务工人员可以不受限制入出澳门,有不少人在下班后带货赚取外快,这份带货兼职也是相对固定的),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同工不同酬的损失并能够忍受种种生活上的不便或困难,但也是因为忙于兼职带货(有部分人员在下班后多次入出澳门带货并送到指定地点,直至凌晨结束工作回家),也就更加缺乏和当地人进行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说,跨境务工人员的双城生活境况是“既喜又忧”。从短期看,“喜”多于“忧”;从长期看,“忧”多于“喜”。

(三)对策建議

基于以上讨论,针对化解“双重融入困境”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以权利赋予为核心的跨境务工人员管理制度。首先,保障知情权。通过规范劳务中介机构的经营和服务,保障珠澳跨境务工人员能获取公开透明、对称具体的就业信息,包括珠澳两地劳动力需求、岗位、薪资、工作环境等内容,让跨境务工人员能够自主选择就业岗位。其次,保障申诉权。通过深化内地和澳门地区的合作,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和快速解决渠道,健全员工维权保障机制。第三,保障发展权。完善内地居住证的功能,将居住证发展成为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如子女读书、健康服务、获得救济等;深化与行业协会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改进跨境务工人员能力发展、就业机会获取、尊严保障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发挥澳门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具有特殊立法权的优势,争取法律授权开展改革试验,就内地和澳门之间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地方性立法,重点探索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进行修订,使内地和澳门之间的居民社会保险无缝对接。

二是完善多层次社会支持网络。首先,扩大与行业协会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鼓励和引导用工机构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积极的措施化解和避免劳动力多元化带来的人际关系复杂化问题,形成尊重差异、包容的文化氛围,对务工人员给予人文关怀,避免在人员管理中出现歧视现象。其次,针对跨境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居住的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活动,拓宽跨境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互动的渠道,在互动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的过程中培育社区认同感,建立起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增进跨境务工人员的地方依恋。再次,推进内地和澳门共同开展跨境务工人员认识城市的活动,通过宣传珠澳两岸“一衣带水,双城一家”“来了就是一家人”的信念,营造包容接纳的社会氛围,让两地成为一个跨境务工人员有共同感受的情感空间,不断强化跨境务工人员“我在这里奋斗,这里就是我的家”的意识;同时大力宣传优秀跨境务工人员的先进事迹,让大众充分了解这个群体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也让跨境务工人员从中发现并认同自身的价值,增加其对地方社会的归属感。

三是构建多主体共商共建机制。一方面,澳门、珠海和中山三地就跨境务工人员管理期组织人事、劳工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共同拟定跨境务工人员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合作解决跨境务工人员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珠海市已经在2021年7月明确“就业年龄段内在我市办理了居住证且持有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地雇员身份认别证(证件有效期内)的非本市户籍内地赴澳务工人员,可到市税务部门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申请参加珠海市统账结合职工医保,其参保所需费用由个人承担,并按相关规定享受待遇”,中山市也可以根据坦洲片区集中居住大量跨境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的规定。另一方面,澳门、珠海和中山三地共建跨境务工人员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内地居民在澳的就业情况统计和动态化管理,拓宽和畅通跨境务工人员诉求表达渠道,并从这些诉求梳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重要依据。

五、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建立起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评价体系,厘清了影响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满足跨境务工人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的研究没有采用通常的生活满意度测评模型,而是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珠澳跨境务工人员这一群体的实际情况设计生活满意度测评表,运用因子分析法简化指标的结构和计算各层指标权重,建立起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评价体系,是对珠澳跨境务工人员生活满意度评价的一次探索性研究。但由于受限于口岸疫情防控,未能充分发放问卷和广泛开展访谈,样本数量偏少,虽然所得数据符合统计学要求,但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代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刘玉立,胡志丁,葛岳静.云南边境口岸外籍务工人员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成因[J].热带地理,2017,37(02):174-184.

[2]秦琳.“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瑞丽市缅籍跨境劳工问题研究[J].经济学研究,2020,42(04):78-90.

[3]张鑫.“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跨境劳务合作模式与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9(01):61-67.

[4]谢莲秀.澳门劳动关系调整与工会维权策略[J].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09,23(03):56-60.

[5]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澳门人口普查[R].2001-2021.

[6]宋瑞.时间、收入、休闲与生活满意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4(06):100-110.

[7]陈建,赵秩然,陈晨,等.社会排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8(09):256-267.

[8]钟杨,王奎明.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蓝皮书2015~201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9]Jiang Z.,Wang Z.,Jing X.,et al.Core Self-evaluation:Linking Career Social Support to Life Satisfac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12):128-135.

[10]Lim C.,Putnam R D.Religion,social Networks,and Life Satisfac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0(06):914-933.

[11]曹达华.行业收入差距:基于澳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06):34-40.

[12]何丽,周云.澳门外地雇员的工资歧视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2(06):45-46.

*本文为2020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珠澳双城生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郑明远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生活满意度因子分析法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