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3-01-16邓宁

教育界·A 2022年32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责任意识是意识,是能力,是精神,更是传统美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担负起时代使命。

【关键词】责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邓宁(1980—),男,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新城区实验学校。

责任意识作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更是激发学生勇于担当、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小学生,其心智发展尚不健全,更应该从小树立责任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里要强调的是,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依赖于浮于表面的枯燥说教,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中真正致力于使学生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意识,真正促进学生成长,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依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的界定涉及多个维度。简单来说,小学生所要承担的责任是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等。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考虑了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尽可能地结合实际生活来设计课程。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材的指导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更好地指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为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乱丢乱放东西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进而能够主动承担起整理个人物品的责任,借助实际行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要想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依据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先了解清楚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的特点和功能,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有序地根据物品的功能、作用等进行分类整理。除此以外,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随意摆放物品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从而真正意识到整理个人物品的重要性。

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依托教材内容创设了一个“学习用品出逃记”的教学情境,从童话的视角让学习用品“诉说”自己的苦恼,同时以圆规“暴动”扎伤主人的手后内心的自责,来进一步诠释不整理好物品可能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照顾好自己生活中的“小伙伴”,培养主动整理物品的习惯和意识。

二、重视生活观察,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观

为最大化营造生活化场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选择了很多真实的生活场景照片作为插图。直观、贴切的照片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观念。“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社会中的任意角色都被赋予了各自的功能。

但是,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未被赋予社会角色,未发挥相应的功能。这种观点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削弱。实际上,任何一个处于社会系统中的群体或者个体都应该被赋予相应的社会角色,正如小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同时他们也是在社会中不断成长着的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社会角色来观察生活,在此情况下,学生既是生活的观察者又是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更能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公共场合中遵守公共秩序,有序排队,做到不插队、不掉队。教学本课时,若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说教,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观察上,即用可获得经验的学习来习得相应的秩序和规则。

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排队小游戏,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给学生分配老人、孩子和青年人等角色,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代入不同的社会角色来体会有序排队的重要性,养成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拓宽学生的眼界,强化使命担当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若只是以教材内容为主,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教学宗旨,无异于背离教学初衷且割裂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约束下的学习壁垒,让学生通过教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从社会视角与时代角度來展开道德与法治学习。

要想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积极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承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的第九课“小水滴的诉说”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意识。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争做“绿色小卫士”,而倾听“小水滴的诉说”是单元教学的开篇课程。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明确,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水资源对于生命以及地球的影响,才能树立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因此,在组织本次教学时,教师可尝试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不断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小水滴的自我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珍贵之处。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教师还可以用拼图的方式来展现淡水资源的珍贵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四、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指向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多的是完成学业后踏入的“社会课堂”。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社会体验,而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经验最终也将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更多地指向社会实践,即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强调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与实际价值,从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大局意识的学生。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十二课“低碳生活每一天”为例,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符合当下“绿色生活”的倡导理念,是引导学生追求绿色生活的良好素材。

本课内容主要基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旨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应该紧扣课题中的“每一天”这一关键词,让学生在反思中改变自己不恰当的行为,竭尽所能减少碳含量的排放。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碳排放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开展本次教学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控制碳排放量的积极作用,还要让学生能够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碳补偿。

比如,教师要普及绿色出行以及植树造林等绿色低碳行动,从而让学生提升公民参与感。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调查各自家庭每个月的碳排放量,告知学生用掉1吨水,大约会增加2.67克的碳排放,而用掉1千瓦時电,大约会增加0.3克的碳排放。学生要将数据记录下来,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对比和讨论,找出节能减碳的方法。

这一方式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皆与碳排放息息相关,用具体的数字来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了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承担起减少碳排放的责任。

五、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

很多时候,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于课堂教学,而要拓宽培养的途径[1]。榜样教育是常用的德育手段,它更多地强调了在公共社会关系中,典型事例与典型人物对大众的积极影响,从而在正面的激励中让更多的人在接纳中主动效仿。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榜样教育是指从整体中找到具有典型特点的个体,并用形象良好的个体来带动整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榜样教育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典型,而要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社会服务中,以实际行动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挖掘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促使学生思考和效仿,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真正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以达到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教师可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积极运用榜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我们处于社会当中,在享受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具备社会服务意识。榜样教育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基本都有帮助别人以及被别人帮助的经历,那么,榜样形象的塑造能够让学生在见贤思齐中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责任意识。

教学时,教师可以精心选取相关的照片并配以榜样故事,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更深刻地受到榜样作用的影响。此外,生活中有很多默默无闻与不露痕迹的榜样,如消防员、戍边军人,甚至是小区门口的保安,都能带给学生榜样的力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体会,发现更多的榜样,了解更多的榜样事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单单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要重视教材的基础性作用,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以榜样教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他们从社会角色的视角出发,观察生活,拓宽眼界,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公民参与意识,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锐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的路径研究[J].新课程,2020(09):210.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